業師孫教授欽善先生,偶用筆名聞賢。1934 年3 月,孫先生出生于山東煙臺(祖籍乳山)。1955 年夏,畢業于山東省立青島第一中學高中部,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并被錄取。1960 年,先生本科畢業后,在陰法魯先生的指導下繼續攻讀古典文獻專業研究生。1963 年,研究生畢業并留本系任教,至今已達六十余年。這是一個甲子的輪轉,吾師也由一個本科新生,歷盡艱辛,曲直向上,成長為耆德鴻儒,在文史學科尤其是古文獻學領域,具有崇高的學術權威與重要地位。
孫欽善先生對“古文獻學”的理論貢獻與史學建構
“文獻”一詞,源自孔門?!墩撜Z·八佾》篇載,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漢代鄭玄注:“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彼未祆渥⒃唬骸拔?,典籍也;獻,賢也?!贝耸浅幸u鄭玄之說,以文為文章典籍,獻為賢才達人。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第一次以“文獻”為書名。馬氏論“文獻”曰: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而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常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馬端臨所謂“獻”,從表面看,所謂“奏疏”“評論”“燕談”等“一言一話”,仍屬賢者耆老言論的范圍,但實際已經是留存于世的古人言語記錄,與其前面所述的“文”,都保留在書籍里。也就是說,無論“文”還是“獻”,都是歷史記錄的文字而已。近代以來,將“文獻”定義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檔案資料,甚至文物,就表明凡有文字記載的東西都可稱為“文獻”,然不能表達為文字記載的,則不能稱為文獻。
至今天,則“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都可以稱為文獻。也就是說,凡用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技術手段記錄人類知識的一切載體,或固化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知識,都可以稱為文獻,也可以將文獻理解為古今一切社會史料的總稱。依據國際定義,文獻乃是一切情報的載體,文獻可謂廣袤無際,涵天蓋地。
傳統文獻一般分為紙上文獻與出土文獻。何謂文獻學?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謂:“明清之交各大師,大率都重視史學,或廣義的史學,即文獻學。意指以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傳統學問?!敝袊钤缫浴拔墨I學”作書名的著作是鄭鶴聲、鄭鶴春合著的《中國文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30年初版)?!吨袊墨I學概要》稱“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其結集指文獻的著錄、分類及歷代的目錄工作,相當于古典目錄學;翻譯是分別敘述中國對隋唐以前的印度佛教和明清之際對西方科學文化的吸收;編纂是指類書與叢書的編輯;審訂討論的是校讎考訂工作;講習是指論述歷代教育和學術流派及其學術思想;印刻是介紹版本學常識。該書首次用“文獻學”來概括中國古籍的分類、目錄、??薄⒕幾?、版本等為一門學科,被視為“我國文獻學系統論述和研究的開始”,“標志著文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正式誕生”。
此后五十余年間,再無一部類似之作面世,直至20 世紀80 年代以來,文獻學的研究才迎來一個相對興盛的時期。在學術界產生廣泛影響者,有張舜徽《中國文獻學》(1982)、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1982)、王欣夫《文獻學講義》(1986)、洪湛侯《中國文獻學新編》(1994)、程千帆等《校讎廣義》(目錄、版本、???、典藏四編,1988—1998)、杜澤遜《文獻學概要》(2001)等,各具特色,貢獻良多。諸家論“文獻學”之概念,范圍小者僅指目錄、版本與???,外延廣者則涵蓋目錄、版本、???、辨偽、輯佚、傳注、史源、編纂、典藏等諸多方面。趙國璋等主編的《文獻學大辭典》稱:
古典文獻學一般指廣義的校讎學,即由西漢末年劉向父子所開創,又為歷代學者不斷發展擴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類、編目、版本、??薄⒈鎮?、輯佚、注釋、編纂、校點、翻譯和流通等為主要內容的學科。
二十余年來,各類文獻學教材與著述不斷涌現,但在“文獻學”概念的界定與論述方面,也基本在上述范圍內。而對文獻學史,則較少涉及。全面梳理與論述數千年文獻學史與文獻學家之專著,有之則自孫師欽善先生《中國古文獻學史》始。孫師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思考,形成了對古文獻學獨特而又實事求是的新解。在《中國古文獻學史·緒言》中,先生開宗明義:
什么是古文獻學?簡言之,就是有關古代文獻典籍閱讀、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的學問?!爬ㄑ灾盼墨I學以古代文獻典籍的形式內容和整理它的各個環節如???、標點、注釋、辨偽、輯佚、編纂等為骨架,構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語言文字、古籍目錄版本、古代歷史文化等有關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學科。……
古文獻學實際上是一種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它與古代語言文字學、古籍目錄版本校勘學以及古代歷史學(包括通史、文化史、哲學史、思想史等)都有關聯。同時古文獻學又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古文獻學本身又有許多分支,諸如注釋(包括字詞的注音釋義及天文、地理、名物、典制等的考證辨析)、校勘、目錄、版本、辨偽、輯佚、編纂等,可見它是一個成熟的學科。
此后,先生對古文獻學的認識又不斷深入,界定也更為明晰。在《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一文中,先生從古籍形式和內容的角度,更完整地分析了古文獻學學科的體系:
中國浩如煙海的古籍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特點決定了古文獻學是個交叉、兼綜的學科。古籍就形式而言,包括語言文字和版本形態,涉及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學和古籍版本、目錄、校勘、輯佚、辨偽、編纂學等。就內容而言,分具體和抽象兩個方面,具體方面包括人物、史實、年代、名物、典制、天文、地理、歷算、樂律等,涉及自然和社會、時間和空間諸多方面的考實之學;抽象方面主要指思想內容,需要結合語言文字和具體內容由淺入深地剖析探求。按學術性質來分,古文獻學又分考據之學和義理之學,有關形式方面的文字、音韻、訓詁、版本、目錄、???、輯佚、辨偽諸學以及有關內容的考實之學均屬考據之學,有關思想內容的剖析探求屬于義理之學。
換句話說,孫師將古文獻學分為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形式又有語言文字與文本形態之別,內容又分具體內容與抽象內容之異。最見先生獨到而精辟新見的,就是將義理學納入文獻學的范疇之中,先生還特別強調:古文獻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邊緣學科;其學科門類歷史悠久,發展完善,又是一門成熟的學科;其學具有兼綜、交叉、交融、延伸的特點。永祥個人淺見還以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邊緣學科的古文獻學,又在傳統文史哲等的研究中具有中心學科的基礎與帶動地位。因為侈言考據,則行之不遠;而空衍義理,則更是無本之學。孫先生關于古文獻學的界定與新見,不僅是對文獻學史上歷史事實的鉤沉與肯定,更是對文獻學內涵的極大豐富,將古文獻學提升到了一個嶄新的層面。
孫欽善先生的古文獻學史與古文獻學研究成就
縱觀孫先生的古文獻學史與古文獻學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58 年至1964 年。這一時期,先生參與北大中文系1955 級《中國文學史》魏晉陶淵明、明代戚繼光等部分書稿的撰寫工作,參加古典文獻教研室《賈誼集》整理小組,從此走上了古典文獻研究之路。此后發表《關于賈誼〈新書〉真偽問題的探索》(共同署名)、《賈誼〈過秦論〉分篇考》《論高適和岑參的詩——〈高岑詩選〉前言》(合撰)與《高適年譜》等,顯現了先生古文獻研究方面的特長,可惜隨著“文革”的爆發,先生的學術研究也隨之中斷。第二階段是從1980 年先生發表《戴震與古籍整理》一文至1994年先生大著《中國古文獻學史》出版f。第三個階段是從1998 年《全宋詩》出版至今,這一階段先生有一系列古文獻學論文發表與著述出版。
孫師的古文獻學研究,主要圍繞古文獻學史、文獻學家與文獻學分支學科,進行專人專題與個案的研究,先后發表論文五十余篇。如文獻學家有孔子、董仲舒、王充、顏之推、李善、劉知幾、朱熹、王守仁、方以智、顧炎武、姚際恒、戴震、王念孫父子、章學誠、龔自珍等;專題有古代辨偽學、??睂W、漢代經今古文學、緯書與緯學等;專書有《論語》《史記》《漢書》《文選》《水經注》與《日知錄》等。這些成果最后以集大成的方式,融入了先生的皇皇巨著《中國古文獻學史》。
自1978 年起,孫先生就為古文獻專業本科生開設了“中國古文獻學史”課程,十余年后結集為《中國古文獻學史》上下兩冊出版。從全書結構而論,永祥多年來虔心捧讀,深切感受到本書有四大鮮明特點:第一,以文獻學史為經,以文獻學家為緯,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貫穿了自先秦至近代的古文獻學史;第二,每章的第一節都是本章的“概述”,又分政治概況、學術風氣、學術流派、本時期各類文獻整理概況等,對該時期文獻學進行綜述;第三,實事求是,嚴謹不茍,別辨精審,論說有理,具有樸學特征;第四,鉤沉抉隱,搜輯靡遺,引證之書貫穿古今,包羅四部,所含文獻資料極其豐富。g有學者評論本書將“微觀的個案分析與宏觀考察相結合”,體現了古文獻學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為文獻學史領域不可多得的經典著作。 也正因為如此,本書與陰法魯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史》,成為報考北大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博士生考試復習用書中的兩大案頭必備典籍。
1998 年《全宋詩》出版以來,先生又不斷發表有關古文獻學的論文,對古文獻學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深入探索與總結,先后發表了《古籍整理與古文獻學》(1998)、《論傳統義理之學》(1999)、《古文獻與古文獻學》(2002)、《古文獻學及其意義與展望》(2005)、《古文獻學的內涵與意義》(2006)、《關于古文獻學內涵的全面認識與具體貫徹》(2010)、《論中國傳統詮釋學的繼承和發展》(2010)等系列論文。而先生出版的著述則有《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2001)、《中國古文獻學》(2006)、《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修訂本)》(2008)與《中國古文獻學文選》(2008)等。
孫師在平素的學術實踐中,一貫重視詮釋學的研究和運用。關于中國是否有傳統的詮釋學(闡釋學),先生認為中國不僅有悠久的經典詮釋傳統,而且詮釋方法極為豐富,經過不斷積累與總結,早已上升到理論階段,形成自己固有的詮釋學。中國歷史上雖然沒有“詮釋學”的名稱,但存在“詮釋學”的實質,只是名稱不叫“詮釋學”而已。先生論述道:
從解釋層面來看,一般可分為三個層面:(一)語文解釋,包括字、詞和文義的訓解串釋;(二)文獻具體內容(如史實、人物、名物、典制、天文、歷法、地理、年代等有關空間和時間的具體事物)的考釋;(三)文獻思想內容的詮釋。思想內容的詮釋是最深的一個層面,中國傳統稱為義理學,義理學相當于現時影響中國最深的以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為代表的西方哲學詮釋學關于文本詮釋的理論。我們當今的任務,既不是引進詮釋學,也不是創立詮釋學,而是繼承傳統詮釋學,以此為基礎,并借鑒西方詮釋學,進一步發展這一學科。
中國傳統義理學道分兩歧:一派認為求義理離不開訓詁、考證,必須以其為基礎,深入探求思想本意;另一派則認為求義理必須擺脫訓詁、考證,求之于心,主觀附會。孫師認為就古文獻學而論,前者能求得本意,屬于原意詮釋的義理學,在古文獻學上具有積極意義;后者附會歪曲,屬于附會詮釋的義理學,在古文獻學上無積極意義,而在思想史上有積極意義。兩種義理學, 在古文獻學史上皆不乏其例, 而尤以后者為主。先生進一步主張:
現在我們應發展原意詮釋學,本人一直注意探討其方法, 并總結出幾點:第一,通過???、辨偽取得可靠文本,此為前提,為求義理之依據。第二,不脫離語言文字,正確處理義理與語言文字的關系,從正確理解文義入手。第三,結合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等具體內容的考證。第四,綜考全書,前后互證。第五,聯系作者,“知人論世”。第六,橫向、縱向比較,把握思想體系;了解不同體系的本質區別,避免牽連比附。第七,博采眾長,用正確的人文、社科理論作指導。
孫師這些觀點,均體現在《中國古文獻學》一書中。關于撰寫本書的意念,在吾師“心中確實蓄之已久”。經過十余年的準備,先生結合研究生“古文獻學與古代文史研究”課程,同時陸續發表了一些相關專題的論文,最終集萃槧行。本書是孫師對古文獻學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現實經驗和先生自己治學經驗的總結;不僅涵蓋了有關古籍整理各個環節的理論和方法,也涵蓋了古代學科和古代文化研究中有關古文獻利用以及準確理解與詮釋的理論和方法。為避免與同類著述的撰寫方式與內容重復,先生在具體章節中根據古文獻學學科的特點,對有關內容突出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從而顯現出本書的特色。
例如在談到版本學時,以往無論歷史經驗還是今人所述,均特別強調版本鑒定的重要性,不憚繁碎,舉證申說。而吾師則尤其強調版本源流系統考察的重要性。這一方面如先生所言,是對??钡牡妆敬_定與校本選擇以及學術研究的文本援據,意義重大;另一方面,在今天宋元舊槧日見日稀的狀況下,過分強調版本鑒定已經沒有太大的必要性,而古籍版本源流的考察與別析則顯得尤為重要,若源流不明,則版本終不能明,??睙o從下手。先生還以為,在古文獻學中,屬于文獻解釋的內容,包括語言文字解讀、具體內容考釋和思想義理詮釋三個密不可分而又由淺入深的層次,《中國古文獻學》后三章的編排順序,正體現了解釋方面由淺入深的層次,而義理學或詮釋學是指導文獻典籍解釋的最高階段,即詮釋古文獻內在思想內容的理論體系,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釋與校勘等方面,此亦即清代戴震所強調的“大本”。這些論述是其他文獻學相關著述從未涉及的領域,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也是吾師古文獻學思想成熟的標志。
《中國古文獻學史》出版后,學術界認為是書對古文獻學史的研究,時間跨度長,涵蓋面廣,資料豐富,規模宏大,自成體系,具有拓荒性質。1995 年,該書獲得國家教委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著作一等獎,并被《北京大學簡史》舉例列為改革開放以來問世的優秀學術著作之一。為方便本科生教學,先生后來又將該書刪裁修定為《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并于2001 年入選“教育部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推薦研究生教學用書”,有評論者稱是書“展示了孫先生及其執教的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深厚的學術底蘊與功力”,“該書的問世,是對中國古文獻學承前啟后、發揚光大的一個新貢獻”。l《中國古文獻學》,2006 年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先生同時編纂有《中國古文獻學文選》,于2008 年作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出版。
如果說《中國古文獻學史》是縱向勾勒與概括中國數千年來的古文獻學歷史,那么《中國古文獻學》則是橫向比較與論述古文獻學的各分支學科。兩部著述,一縱一橫,互為表里,堪稱先生古文獻學領域研究成果的雙璧。而《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與《中國古文獻學文選》等,則是對兩部著述的補充與完善,諸書交互為用,相得益彰,構成了先生古文獻學研究完整的系列著述,也奠定了吾師在中國古文獻學界重要的學術地位。
孫欽善先生的古文獻專業建設與古籍整理實踐成就
自1963 年孫師留校任教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先生將自己一生最美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北大古典文獻專業,并在專業發展、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推動與促進作用。
1959 年,在魏建功先生等的主導下,北京大學古典文獻專業正式成立,它是我國第一個培養古文獻學和古籍整理專門人才的專業。翌年,孫師有幸成為本專業第一批研究生,畢業后留系任教。師生共同努力,把古典文獻專業真正辦成了一個反映本學科規律、具有豐富學術內涵的專業。1966 年“文革”開始,古典文獻專業成為受害的重災區。1972年恢復招生,但1978 年又被取消。孫先生和專業其他教師,通過積極努力,于1981 年恢復招生。孫師認為,古典文獻專業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設計并實施了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三大板塊:1. 古代語言文字方面, 有古代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說文解字》專書等;2. 古文獻方面, 有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古籍專書講讀等;3. 古代歷史文化方面, 有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中國文化史等。以上三方面, 涵蓋了由古文獻的形式(語言文字和文本形態)和內容(具體內容和抽象義理)所決定的全方位的學科體系, 體現了古文獻學的基礎性、專業性和兼綜性的特點。此外還安排實習課, 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 貫徹古文獻學實踐性的特點。第二, 為貫徹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研室十分重視科學研究, 促進了專業教學與科研的良性互動。
多年來,孫先生先后為古典文獻專業本科生、研究生與各類古籍整理短訓班開設了“??睂W”“《論語》專書選讀”“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古書序跋文選”等課程,撰寫了《〈論語〉注譯》《〈論語〉本解》《中國古文獻學史》《清代考據學》《古籍目錄版本序跋文選》《中國古文獻學文選》等專著、教材與參考資料,均成為本專業領域的權威著述,深受學生歡迎。
1984 年,在原中文系古文獻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先生被任命為所長。研究所和專業相輔相成,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承擔《全宋詩》等一批重大項目,不但培養本科生,還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并接收訪問學者,既出成果,又出人才。1988 年,古典文獻學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歷年來,孫先生所招收與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共13 人(其中4 人又讀了博士)、博士研究生29 人,畢業后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努力,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談到本專業人才的特點時,孫先生曾說:
實踐證明,古典文獻專業的教學效果很好,培養出來的人才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基本功扎實,學風謹嚴;二是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三是適應面廣,適應能力強。專業從成立到現在,已經培養出大量專業人才,他們憑借以上特點,一專多能,不僅成為古籍整理、研究、出版的骨干力量,而且有不少人成長為文史哲方面的知名學者。
多年來,孫先生在古籍整理方面,除上述諸書外,又有《〈論語〉新注》《正平版〈論語集解〉》《高適集校注》《龔自珍詩文選》《龔自珍詩詞選》《〈孟子〉本解》(即將出版)等,發表相關論文百余篇。在大型古籍整理項目方面,孫先生先后為《全宋詩》與《儒藏》的主編之一,堅持數十年如一日,為兩部大書的整理與出版,起到了重要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在談到自己獻身古文獻學科的動力,以及古文獻專業的前景時,先生又說:
自己之所以能對所從事的學術事業具有執著堅守、自強不息的動力,首先來源于對古文獻學學科意義的認識。……其次,來源于本人在學科科研方面的自信和不斷取得新成果所受的鼓舞。第三,來源于對古文獻整理和古文獻學理論發展前景的展望。古文獻整理的天地很寬,出于古代學科研究的需要,出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新文化,推動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為人類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的需要,古文獻整理要做的事情還很多。為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古文獻整理從內涵到形式,乃至方法、手段,也需要不斷發展創新。至于古文獻學理論的發展更是無止境的,存在廣闊的開拓余地和縱深的探討空間,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不斷加強、鞏固文字音韻訓詁傳統小學的中心地位,深入解決古文獻的校釋問題,是一個方面;繼承傳統,借鑒西方,發展中國的詮釋學,是另一個方面。任重道遠,時刻激勵自己進行不懈的努力。
孫先生之語,既顯示了他對古文獻學專業的熱愛與堅守,也可見先生學無止境而壯心不已的學術態度。2013 年,永祥曾在為先生慶賀八十上壽的《業師孫教授欽善先生學行述略》一文中,以清代學者阮元在評價乾嘉時期學界大師錢大昕的“九難”為例,認為在今日學界,孫先生為他人所難能者,亦有九焉?,F摘錄如下:
吾師生長東魯,承闕里遺范,儒風早沐,夙惠天成;又復負笈京師,肆業國學,從游師長,皆宗匠宿儒,故學養深植,駿德充沛。魁偉弘毅,敦厚溫雅。阮元所謂“人倫師表,履蹈粹然”者,吾師備焉。此人所難能者一也。
吾師之學,上承清儒,下啟后昆。以小學為根柢,義理為終極。考證必求其據,義理必探其本。實事求是,不務奇炫。以經解經,以孔釋孔。音聲訓詁,求本溯源;知人論世,返其本初??组T微言,諸經大義。經術性理,一以貫之。此人所難能者二也。
近人詩古文學,論說釋解,流于賞鑒;疑義剖辨,日趨晦澀。吾師早年,即參與《中國文學史》《近代詩選》《關漢卿戲劇集》之編纂。故集部墳典,凡詩文別集、小說戲曲,皆泛覽博涉,比堪異同。憲章文物,爛然于心。先生之闡釋高適、龔自珍詩文,不為迂曲鑿空之論,務為典麗平實之語。校注賞析,熔為一爐。言簡意約,深得風人之旨。而校本選注,風行海內。此人所難能者三也。
近代以降,詩分唐宋。而尊唐卑宋,流俗毋論,通人類然。究其緣由,則康熙時所纂《全唐詩》,為學界所諳熟;而宋詩傳本,或深鎖館閣,或散佚民間,輯校無由,獲睹為難。吾師主持編纂《全宋詩》,書海兀兀,窮年矻矻?;囊笆肮?,斷崖覓碑。細大不捐,終成全詩。唐宋詩歌,雙璧相埒?;驶示蘧帲лd不滅。此人所難能者四也。
吾師之治古文獻學,縱橫千年,參稽四部。古典非舊,樸學時新。以史為經,以人為緯。山林隱逸,鉤沉抉隱;累代文獻,匯萃都凡。糾謬正訛,別辨精審。拓塞辟蓁,創獲寔多。篳路藍縷,承前啟后。開新造大,自成體系。此人所難能者五也。
明季曹學佺、清代周永年,皆倡言編纂儒藏,而時闇世亂,終付空山。今太平之世,祥瑞之年,國學設館,纂修《儒藏》。吾師為總編纂之一,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謹慎戒懼,知難而進。既總其事,又兼點勘。丹黃涂乙,拾遺補闕。典型既立,擬者可操。此人所難能者六也。
吾師治學,遠宗漢儒,重其師承,明其源流。而復會通古今,觸類旁通;借鑒西學,為我所御。治學授課,遵循教學與科研結合,博涉與專精結合,古文獻整理與古文獻學研究結合,傳統文獻與出土文獻比勘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開創結合,考據與義理結合。是渡海之梯航,誠不二之法門。故教學相長,著述等身。此人所難能者七也。
吾師自入國學,即從事古典文獻之整理與研究,五十年間,榮辱與共。壹力專心,傾情奉獻。培根護葉,終至繁盛。弟子后昆,遍布宇內。植之以學,蕙之以德。師友兼愛,同好稱是。經師人師,諧美兼備。此人所難能者八也。
吾師八十上壽,體健魄壯,行敏履綏。學術青春,再煥新彩。筆耕不輟,期頤可待。師母景福,相敬如賓。子孝親和,一門淵睦。此人所難能者九也。
有此“九難”,人所難兼,而貝琛琳瑯,孫先生兼而皆備。今先生以望百之年,仍未懈怠,伏案讀書,筆耕不輟,著書滿家,從學景仰。唯頌先生體健樂怡!我們在先生期頤之年,再為先生舉杯賀壽,再聆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