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并強調“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鄉村文化振興正是全面推進文化強國建設在基層落地的關鍵環節,其核心在于把宏觀價值范式轉化為村民可感可行的日常實踐。志愿服務天然具有群眾動員、價值傳播、文化創造的功能,一方面,它通過“伙伴式”互動瓦解了傳統文化宣傳的壁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容易融入鄉村生活;另一方面,借助志愿者網絡,可以快速集聚優質文化資源,彌補農村公共文化供給不足。基于此,釋放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價值,并以此為遵循,構建穩固的志愿服務機制,培植鄉村文化生命力、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涵養文明鄉風的現實路徑。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內涵及功能定位
(一)新時代文明實踐之“新”
新時代文明實踐,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縣域統籌、鄉鎮輻射、村(社區)落地的行動體系。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核心宗旨在于,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日常生活的“發動機”。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群眾工作而言,新時代文明實踐之“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議題之新。新時代文明實踐謀求“共治”,在考慮現實問題的基礎上,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生態文明、數字賦能的時代命題納入敘事軸線。
其二,配置之新。新時代文明實踐以黨建工作為統領,將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市場主體、志愿力量團結起來,構成了多中心的協同實踐網絡。
其三,邏輯之新。文明實踐的成果驗證擺脫了“活動—記錄—考評”的單極化考核體系,轉而向“需求發現一項目孵化一績效反饋一持續迭代”的閉環邏輯發展。
(二)新時代文明實踐之“實”
新時代文明實踐既是新的價值傳播機制,也是新的社會動員形態,它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和而不同”融為一體,以群眾可感的語言、可觸的載體、可用的服務呈現出來,使鄉村民眾對公共利益、個人幸福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從定位的角度來看,新時代文明實踐具有以下四種功能:
第一職能:促進理論落地。將宏偉壯闊的時代話語轉譯為百姓聽得懂、信得過、愿意做的行動指南。
第二職能:驅動社會黏合。以其所承載的公共文化產品、嵌入式志愿服務,修復“陌生人社會”引發的信任危機,重新構建基層共同體。
第三職能:驅動治理同調。在市域治理“一中心四平臺”的大框架下,發揮問題預警、需求歸集、矛盾化解的前端作用,降低當地政府的治理成本。
第四職能:增速產業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以文化賦能為核心動力,將民眾從政策受惠者轉變為共同建設者,為鄉村當地的產業振興、社會建設、綠色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文支撐。
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路線遵循
(一)孕育優良鄉風
“鄉村要興,文明先行;文明要盛,志愿當先。”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自2018年試點以來,依托縣域“中心一所一站”三級陣地,結合理論宣講、文化惠民、科技普及、體育健身、志愿行動等五個方面的功能,讓“一抹志愿紅”成為鄉村精神風貌的鮮明注腳。多年來,鄉村志愿隊伍以黨員干部為骨干、村民骨干為主體、社會力量為補充,搭建了“固定隊伍十流動隊伍 + 專家智囊”的穩定架構,在保證常態供給的基礎上,加入了應對收割、汛期、防疫等急難節點的針對性志愿增援。
在內容設計上,各地實踐中心圍繞“孝老愛親、綠色生活、移風易俗”推出菜單化項目;在激勵機制上,推行“積分兌禮”“鄉賢評星”“紅黑榜公示”等制度,將公益服務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獎勵,打通群眾參與的“最后一公里”[2]。更為關鍵的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倡導之下,鄉村志愿服務真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口號轉化為行為準則,成功運用“板凳宣講”“鄉音說理”闡明了黨的創新理論,解決了鄰里糾紛,構建了結實牢固的群干關系。實踐證明,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成功地讓廣大鄉村群眾在“看得見的善行”之中收獲了榮譽感,進而重塑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內生秩序,為孕育優良鄉風培植了深厚的土壤[3]
(二)實現以文化人
新時代文明實踐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鐫刻在志愿服務的基因里,其核心邏輯是:以先進文化為內容、志愿行動為載體、深度體驗為方法,實現價值認同塑造、驅動行為養成的雙重功能。一方面,各級實踐中心深挖地方非遺、紅色資源、鄉土技藝,組建“文化輕騎兵”志愿分隊,打造“沉浸式小劇場”“行進式黨課”“工坊式體驗”等新形態志愿活動,把“看得見的文化”變成“帶得走的記憶”4。另一方面,數字媒介全面嵌入志愿服務,云端直播讓“田埂課堂”直達萬千智能手機,大數據畫像精準匹配民眾的閱讀、觀演、技能培訓需求,打造出了“人一機一網”協同的文化供給模式。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只有當受眾在“情境一互動一反思”的環節中完成意義建構,文化輸入才能轉化為行為輸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成功借助“共同勞動十群體審美十即時反思”的流程,促使鄉村居民從“價值受眾”轉變為“價值主體”,將文明實踐理念植入鄉村的日常生活,真正創造了驅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5]的廣闊天地
(三)賦能社會治理
事實上,志愿服務絕非公益事業的附庸,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視角下,志愿服務已然成為驅動鄉村治理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支點。當下縣域治理呈現“事務多元化、資源碎片化、需求即時化”的格局,基層治理對政府的響應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推動社會治理的提質增效,新時代文明實踐采用“網格化志愿網絡”,將村級組織、社會企業、專業社工、數字平臺串聯起來,一張“志愿地圖”即可完成問題上報,一部“志愿熱線”就能夠將孤寡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的需求快速推送給志愿者,一套“積分云平臺”就可以將志愿服務的時長、項目績效對接起來,形成更加科學、系統的治理機制。由此,志愿服務在鄉村振興棋盤上便發揮出了價值引領“發動機”、公共服務“催化劑”、社會治理“壓力閥”及產業振興“助推器”的積極作用,以最低的制度成本、最有溫度的行動激活了鄉村社會的自我革新潛能,為實現鄉村振興、建設和諧美好新農村,奠定了堅實的文明基礎。
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孵化鄉村文化精英,驅動制度主體在地化
新時代文明實踐在鄉村落地時,最棘手的問題往往不是“機構牌子能否立得起來”,而是“制度如何嵌入鄉土社會的日常”。在“四級架構”自上而下鋪開的情形中,若缺乏扎根本地的中堅力量,文明實踐就容易淪為空談,難以對鄉村文化振興起到實際的作用。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要孵化出屬于鄉村當地的文化精英,發揮以退休教師、退役軍人、返鄉大學生、“能人”鄉賢為主體的文化精英群體的帶動效應。
一方面,文化精英熟稔鄉規民約,具備更加可靠的“人脈關系”,他們在鄉村公共事務中更有發言權,對待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態度也更容易形成“號召”,得到民眾的響應。另一方面,他們對鄉村的現代化建設抱有強烈期許,愿意驅動新知識、新理念在鄉村當地落地生根,因此,實踐應在項目立項、資金使用、活動議程等環節設置“村民共謀”程序,明確文化精英的表決權,讓“官方組織結構”與“非正式關系網絡”形成聯動效應。再輔之以“微認證 + 積分管理 + 示范戶”激勵機制,對積極參與的文化帶頭人頒發“文明導師”證書,積分可兌換農用物資、醫療補貼,提高文化精英群體的參與積極性。
由此,鄉村內部的價值認同便實現了現代化的制度建設,以鄉村文化精英為核心構筑的制度主體真正實現了在地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得以由“自上而下”轉為“自下而上”,成為回應鄉村文化發展需求的現實解答,繼而讓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真正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可持續的內驅力。
(二)創新志愿服務形式,推動制度規則在地化
從現實角度來看,鄉村社會存在大量“禮俗化”的志愿服務形式,紅白理事、春耕互助、廟會施茶等活動天然具備強烈的公共屬性,然而,若直接將城市中的“項目制”“合同制”的志愿服務邏輯嵌套進來,就容易與民風民俗產生沖突,繼而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背景下,志愿服務的路徑創新就是要在尊重鄉村生活“儀式感”的前提下,將禮俗填充至現代志愿服務的體系之中。例如,借助紅白理事重組傳統喪葬儀程,由當地居民議定“文明簡辦”公約,在保留“敬祖盡孝”倫理價值的同時,將攀比浪費、低俗表演等陋習抽離出去。在制度設計上,可采用“訂單式”服務,由村民根據春耕勞力缺口、留守老人護理、暑期兒童托管等實際需求“下單”,實踐所依托的志愿者庫精準“派單”,志愿服務結束后由“鄉賢評審團”公示服務質量,以鄉評促鄉治。如此一來,志愿服務完成了從“外生輸入”到“內生運營”的轉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鄉土禮俗的情感溫度,也引入了現代化的規范管理模式,使志愿服務成為可持續、可復制的制度化支點。
(三)激活鄉村情感聯結,驅動制度機制在地化
在人口流動和打工經濟的社會背景下,農民家庭之間的互助互惠被削弱,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鄉村社會的松散化,但“落葉歸根”“慎終追遠”的鄉土情懷仍然驅動著一代又一代的鄉村人對這片土地懷有深沉的愛意。新時代文明實踐若能發掘出這種底層的鄉土情懷,便能把鄉愁轉化為公共行動的強勁動力。具體而言,實踐路徑可分三步:
第一步,尋找記憶坐標。以二十四節氣、傳統佳節為時間節點,組織“舌尖上的家宴”“月下秧歌會”等主題志愿活動,讓返鄉青年與留守老人共烹一桌家鄉菜、共唱一支古老民歌,以味覺、聽覺喚醒集體記憶。
第二步,賦予現代價值。在家宴流程中引入垃圾分類、反食品浪費、健康飲食科普等環節,將傳統祭祀與現代環保理念對接起來,或在秧歌會中融入法治宣講、防詐騙情景劇、應急救護體驗,為文化活動賦予公共教育的新功能。
第三步,固化制度成果。對積極參與的家庭授予“文明家風\"標識,在村口、網絡平臺同步公示,將表現突出的志愿者列入“鄉村治理后備人才庫”,優先推薦其成為村民代表、理事成員。當村民在參與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他們便樂于自覺維護公共規則,照顧好鄉土人情,此時志愿服務便真正與鄉村文化聯系起來,最終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激活鄉村社會內在的發展動力,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竭的人文動力。
結束語
新時代文明實踐承擔著培根鑄魂、成風化人的使命,也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制度平臺,要發揮其長效功能,關鍵在于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形成理論宣講、文化活動、志愿服務“三位一體”的運行格局,把大道理講成家常話,把傳統禮俗轉化為文明實踐,把公益行為融入村級治理。如此一來,鄉村志愿服務便可在價值引領、文化浸潤、治理賦能中形成良性循環,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參考文獻
[1]王藝霖.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宣講與志愿服務數字化融合[].農村經濟與科技,2024,35(22):189-192.
[2]邵治清,陳玲玲.體育研究生參與鄉村振興志愿服務活動的作用研究[C]//國際班迪聯合會(FIB),國際體能協會 (ISCA),澳門體能協會(MSCA),中國班迪協會(CBF),中國無線電測向和定向運動協會(CRSOA).2023年首屆國際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安徽師范大學,2023:1370-1372.
[3]張可嘉.鄉村振興背景下美育賦能高校志愿服務實踐探究[].知識經濟,2024,689(25):233-235.
[4]高藝文.“3+X”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實踐[J].農場經濟管理,2024(1):60-62.
[5]方美,胡世偉.鄉村振興背景下四川大學生參與鄉村旅游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4,39(8):66-74,123.
[6]凌初慶.鄉村振興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志愿服務效能提升研究[].參花,2024(14):143-145.
[7]方美,胡世偉.鄉村振興背景下四川大學生參與鄉村旅游志愿服務的影響因素分析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24(8):66-74.
作者簡介
林香蓮(1995—),女,漢族,贛州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2021年省社會科學“十四五”基金項目科研課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工作研究”(項目編號:21SH1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