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其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效直接關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教育家精神凝聚著教育本質的價值追求,既承載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也映照著職業教育類型特征的發展訴求,為新時代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確立了精神坐標。將這種精神特質融入高職教師隊伍建設,不僅是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戰略的必然選擇,亦是推動高職教育從規模擴張轉向內涵發展的關鍵舉措。從價值層面分析,教育家精神為高職教師超越工具理性束縛、實現職業境界提升提供了思想引領。但在實踐場域中,如何將抽象的精神內核轉化為教師培養、考核、發展等具體環節的行動指引,仍存在理論銜接與實踐轉化的雙重挑戰。基于此,本研究聚焦教育家精神與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融合機制,著力探索兼具針對性與創新性的實踐路徑,以期為打造適應產業升級需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供行動參照。
一、高職教師隊伍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實踐方向
(一)培養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教師為立教、興教之根本源泉,在推進教育強國這一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工程里,高職院校致力于培育“四有”好老師的意義重大。在堅定理論學習層面,教師需不斷深入研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深切領悟新時代教育被賦予的全新使命。好教師應心系國家與民族,清晰認知自身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教師唯有借此筑牢教育自信根基,才能在教學進程中精準把控方向。在陶冶道德情操方面,教師務必時刻注重自身品德修養,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行去感染學生,借由言傳身教向學生傳遞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涵養扎實學識上,教師不但要對所授專業知識精通熟練,更要持續拓寬知識視野,時刻緊跟行業前沿動態,不斷提升知識儲備的深度與廣度,如此才能為學生呈上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切實踐行國家對教師扎實學識的殷切要求。在勤修仁愛之心時,教師要對每一位學生給予關愛,充分理解學生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密切關注他們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憑借溫暖與耐心助力學生茁壯成長,真正以“四有”標準塑造出新時代高職教師的嶄新形象。
(二)做好新時代學生的“四個引路人”
高職教師身負著成為新時代學生“四個引路人”的重大使命。2016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市八一院校看望慰問師生,向廣大教師提出了做“四個引路人”的殷切希望: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在錘煉學生品格方面,教師需從細微處著手,借由組織思政教育活動、開展實踐項目等途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道德觀與行為準則,培育堅韌、誠信等優良品格。就引導學生學習知識而言,教師應創新教學方式,運用項目式、案例式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助力其構建系統知識體系,掌握扎實專業技能。在激發學生創新思維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探索,通過舉辦創新競賽、組織創業實踐活動等,為學生搭建創新平臺,挖掘其創新潛能。而在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時,教師需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教學,講述行業內愛國奉獻的先進事跡,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增強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與責任感,促使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三)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
在高職教育的廣闊天地里,身為教師,需全力成為“經師”與“人師”的統一踐行者,這一使命意義非凡。廣大教師應以率先垂范之姿,于專業知識鉆研領域深耕不輟,積極投身企業實踐,踴躍參與學術研究,持續更迭自身知識架構,全力提升專業技能水準,保障教學內容契合時代步伐、具備高度實用性;同時,堅守高尚道德操守,嚴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在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身作則,彰顯優良師德師風。在實際教學進程中,教師不能僅將目光聚焦于知識傳授,更要著重育人環節,把品德教育巧妙融入專業教學的每一處,助力學生樹立正確職業觀與價值觀。例如,在實訓課程中,著力培育學生嚴謹認真、團結協作的職業素養;在理論教學時,借助案例剖析等多樣形式,滋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實現知識輸送與品德培育的水乳交融,真正成為學生成長路途上知識與品德維度的雙重引路人。
(四)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高職教師當以成為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為目標。于為學之道,不應僅局限于知識傳授,更要引導學生剖析學科邏輯,構建個性化學習體系,借由研討式、探究式教學激活思維,培育學生突破知識邊界的勇氣,在互動中構建思辨與進取的學術生態。在為事領域,教師需結合行業前沿動態,以真實項目驅動學生深度參與,在實踐中傳授資源整合、風險預判與危機處理策略,讓學生在復雜情境中磨礪決策與執行能力,積累能轉化為職業優勢的實戰經驗[2]。至于為人,教師要通過日常言行展現責任擔當與價值堅守,組織情境化德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獨立判斷,培養其應對人際沖突、適應多元社會的韌性,助力學生塑造兼具個性與社會責任感的完整人格,切實踐行塑造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命。
(五)培養教育家型教師
培育教育家型教師,是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從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度、仁愛之心、弘道追求六個維度,深刻闡釋了中國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驅使高職教師將個人教育事業與國家發展緊密相扣,通過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切實服務國家戰略。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要求教師時刻嚴于律己,規范言行,成為學生的榜樣與社會的道德標桿。
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需要教師深入洞察學生特質,依據個體差異定制教學方案,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激勵教師持續學習新知識,積極探索新教學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改進教學。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促使教師全身心投入教育,關愛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引導教師以廣闊視野培育具備國際競爭力與文化自信的學生。通過全方位的培育舉措助力高職教師逐步成長為秉持教育家精神的大國良師。
二、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外引”師資
在高職教育發展進程中,院校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通過“外引”師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契合專業(群)建設需求、提升辦學水平的重要途徑。院校要依據專業(群)實際發展需求有針對性地招錄專任教師,以夯實師資基礎、滿足師生比例辦學條件要求,為專業教學注入與行業發展同步的新鮮知識;聘任企業一線技術人員擔任校外兼職教師,將實際工作中的案例和技術標準引入課堂,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提升實踐教學水平,讓學生接觸真實工作場景和職業要求;聘請行業內專家學者或知名人士作為客座教授,在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科研工作,以及理論和實踐教學等方面發揮指導作用,拓寬師生視野、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引進兼職教授,能在指導教科研項目、實訓基地建設、開展教師培訓、指導技能競賽、參與教材編寫和舉辦專題講座等活動中,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聘請“雙師型”教師,其兼具扎實理論知識與豐富實踐經驗,可有效指導和參與理論實踐教學,通過開展專項培訓、指導技能競賽等,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通過招錄、柔性引進與自主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吸引優秀博士人才加入,以指導和參與教科研項目建設,提升院校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滿足職業本科專業師資比例要求,為高職院校長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內培”教師
高職院校在“內培”教師過程中應構建起金字塔式發展模式,助力教師個人從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名師名匠,這一過程應注重教育教學、教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的全面提升。青年教師作為新生力量,院校可通過開展新教師培訓、師徒結對等活動,助其熟悉教學規律與方法,提升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能力,為成長筑牢根基。隨著教學經驗積累,青年教師借助參與企業實踐、技術研發等活動,實現向具備技術服務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轉變,推動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其成為教科研能力強的骨干教師,能夠獨立開展教科研項目、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并參與課程教材建設,在教學科研中發揮骨干作用,最終經過多年沉淀,成長為具有專業建設能力、起示范引領作用的專業帶頭人甚至名師名匠,在專業領域形成影響力并引領發展方向。教師個人發展離不開團隊支撐,課程團隊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成員共研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開發優質資源;創新團隊聚焦教學改革與技術創新,開展模式創新和研發活動;名教研室在教學管理、師資培養和研究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教師交流合作;特色團隊結合院校特色與專業優勢開展活動;專業團隊統籌專業發展,加強校企合作推進產教融合。團隊進步帶動個人相互學習借鑒、分享經驗成果、共解難題,個人進步又以自身優勢為團隊發展貢獻力量,形成個人與團隊良性互動的局面,通過這種“個人與團隊雙路徑”培養模式,高職院校可打造一批結構合理、業務精湛且富有創新與協作能力的教師隊伍,為院校發展和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三)注重師資建設過程中的成果積累
在高職教師隊伍建設進程中,師資建設過程的成果積累需以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為參照,重點考查教師能力提升所形成的多元教學成果。在線開放課建設作為教學資源建設的關鍵環節,有助于突破時空界限,為學生提供便捷且多元的學習資源,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同時搭建教師教學交流與資源共享的平臺,推動教學信息化水平提升。教材建設作為教學改革的重要載體,通過校企雙元合作開發,可將企業實際需求與先進技術深度融入內容,形成兼具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助力學生職業能力與創新精神培養。專業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求高職院校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優化專業布局結構,提高專業與產業的契合度,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強化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教學成果獎作為教學水平與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志,涵蓋研究報告、實施方案、著作論文、課程資源等多元形式,是教師教學實踐探索創新的結晶,能為教學改革提供經驗借鑒,推動教學質量持續提升。科研成果則是高職院校科研實力與社會服務能力的體現,要求聚焦解決生產一線實際問題,形成技術技能特色優勢,通過科研項目、技術服務、社會培訓等多種形式,為院校內涵發展與社會影響力提升提供支撐。院校要對這些教學成果進行系統考查與積累,以及時發現師資建設中的問題,針對性改進提升,切實將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實踐,培育更多優秀高職教師,為職業教育發展注入動能。
結束語
本研究對教育家精神融入高職教師隊伍建設的路徑展開深入剖析,在明確高職教師弘揚教育家精神的目標與使命基礎上,通過“外引”與“內培”相結合的實踐方式,為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有效手段,以成果積累的評價指標為教師發展構建量化參考體系。不容忽視的是,教育家精神的融入不是靜態固化的過程,而是一個與政策環境、教育實踐動態交織的長期系統工程。面對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后續研究既要在理論層面持續深化對教育家精神核心內涵的多維闡釋,推動抽象理念向教育教學行為的實質轉化;需在實踐場域突破傳統師資建設模式局限,結合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創新培育機制與評價范式,使教育家精神真正內化為高職教師的職業自覺,為培養兼具專業技能與教育情懷的高素質師資、夯實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師資根基提供持續動力。
參考文獻
[1]田麗,張爍.滿腔真情做學生的引路人:回訪北京市八一學校教師[N].人民日報,2022-01-13(1).
[2]顧爾伙.教育家精神賦能民族地區教師專業發展:“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民族地區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專題研討會綜述[].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5,52(2):194-196.
[3]常淑芳,卿素蘭,燕學敏,等.堅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中國德育,2025(4):22-28.
作者簡介
方明(1979—),男,漢族,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交通運輸。
丁智慧(1980—),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高級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孫澤敏(1987—),女,滿族,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交通運輸。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重點課題“弘揚教育家精神,促進自治區高職院校高素質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研究”(項目編號:NGHZD20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