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文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等方面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自1950年清華大學東歐語言教學班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目前,世界上已有多達85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190多個國家及地區開展國際中文教育。
“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培養現狀
師資培養一直是國際中文教育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教師在“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中擔負著培養漢語職業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在促進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政策與標準的制定
近年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政策與標準的制定,也推進了“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及教師發展的規范化進程。
2018年,世界孔子學院大會首次提出“漢語+”項目。2019年,國際中文大會將“中文+職業技能”項目作為專題論壇之一進行研討。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中明確提出“推進‘中文 + 職業技能’項目,助力中國職業教育走出去,提升國際影響力”。教育部中外語言合作交流中心2023年12月發布《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2023年,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發布的《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2024年9月發布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行動計劃(2025-2027)》中指出,中方將在非洲開展“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在具備條件的非洲國家合作共建中文工坊,為非洲培養懂語言、通文化、精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隨著中國與中亞各國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各式各樣的“中文 + 職業技能”項目在中亞各國落地,開發了如“中文 + 有色冶金”“中文 + 冶煉鉛”等一系列“中文 + 職業教育”特色課程。2024年,教育部、國新辦“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要推動職教出海,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職業教育合作。
(二)高校“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情況
近年來,高校“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在基地建設、國際交流合作、教材編寫等方面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特點比較突出的高校是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首批試點項目的8所院校,如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南京工業職業大學。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被教育部確定為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教育“走出去”首批試點項目8所院校之一。2019年,建成中國在海外第一所開展學歷教育的職業院校——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與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承辦全國高職首家“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實踐與研究基地。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中文 + 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開發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汽車、酒店管理、計算機等多個專業的中文系列教材,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中文 + 職業技能”國際推廣基地開發電子商務、機電一體化、汽車、酒店管理、計算機等多個專業的中文系列教材。
(三)教師隊伍建設情況
2019年,國務院頒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職業技能教師不僅需要理論基礎,還要具備一定的職業實踐能力。同年,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點明了職業教師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教師職業能力的發展,離不開教師隊伍的建設。
近年來,為了提升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高校及教育機構從教師高質量培養出發,采取一系列舉措提升在職教師職業能力,如培訓講座、繼續教育,鼓勵教師學歷提升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落實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教師隊伍職業化、專業化程度顯著提升,但針對“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措施寥寥無幾,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遲緩。“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背景下,國際中文教師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與傳統通用漢語教師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有著明顯區別。基于“中文 + 職業技能”這種教育模式和學習者學習漢語的需求,在客觀上要求國際中文教師不僅具備教授傳統通用漢語的能力,還要對各種行業的職業技能具備一定的掌握了解,有能力把職業技能知識融入課程設計、教材講解、專業實踐中。目前,從事“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教學的國際中文教師大多是只具有漢語言或者漢語國際教育背景的教師,持有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證(漢語國際教育方向)或者《國際中文教師資格證書》,并不具有“中文 + 職業技能”中職業技能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從業背景,“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教師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程度不高。
二、“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問題
“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作為國際中文教育的新模式,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在對新模式的積極探索中,很多問題由隱而顯,影響著國際中文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
(一)缺乏覆蓋各專業、多語種的“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標準
《國際中文教師專業能力標準》和《職業中文能力等級標準》的陸續出臺,指引了“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培養的方向,但仍然沒有明確各專業、多語種“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的職業能力標準是什么,達到什么樣標準的教師可以從事“中文 + 職業技能”教學。近年來雖然陸續出臺了一些“中文 + 職業技能”從業人員標準,但仍未出臺覆蓋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 年)》中的高等職業教育裝備制造、資源環境與安全、交通運輸、土木建筑、財經商貿、能源動力與材料、電子與信息等13個專業大類,涉及多語種的“中文 + 職業技能”的教師職業能力標準。
(二)高校“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水平不一
隨著幾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來華留學生招生培養資格的高校數量逐年增多。非高職類院校的來華留學生學歷教育發展較快,除了在共建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里有“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出現之外,非高職類院校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中幾乎見不到“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高職院校在“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迅速的境況,無論是“中文 + 職業技能”教學基地設立,還是教學資源建設和教師職業教育規劃等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當然,這種明顯的差異與不同類別高校國際化辦學定位和高校發展方向不同有著根本關系。
(三)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遲緩
近年來為了促進教師隊伍建設,高校及教學機構采取的一系列方法與措施,包括跨學科研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師培訓講座,教師學歷提升,資格證書的考取,繼續教育,從政策和資金上鼓勵和支持教師開展相關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中文教師隊伍建設,但針對“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激勵措施寥寥無幾,“中文+職業技能”教師隊伍建設發展遲緩。
截至2024年7月在中國知網輸入兩個關鍵詞“中文 + 職業技能”“國際中文教師”,可見19個研究成果。截至2024年,以“國際中文教師職業能力”為關鍵詞查閱中國知網,可檢索到三篇論文成果。以上檢索結果反映出教師自身對“國際中文教師職業能力”的關注度一般,相關研究成果較少。教師隊伍建設發展緩慢,仍然是“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的新挑戰,還需逐漸完善和成熟。
三、提升“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強化頂層設計,出臺教師職業能力標準
“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是國際中文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目前仍處于發展起步階段,缺少豐富的實證研究,“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對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開拓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目前,有關“中文 + 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建設、教學資源等方面在“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有關“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的職業能力標準出臺進展緩慢,未來,需要強化頂層設計,重視教師標準建設,以高校、企業、孔子學院為調研對象,從技能人才培養實際需求出發,結合教師職業能力培養標準[2],制定覆蓋各行業,多語種的教師標準,為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職業規劃指明發展方向,深化“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培養專業化進程,從根本上推動“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培養。
(二)深化“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新方向,有利于高校國際化辦學進程,提升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在“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方面,與非高職類高校相比,高職院校具有先天的專業發展優勢,高職院校應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研究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模式、“中文 + 職業技能”基地建設,深化學科建設,拓寬多學段、多語種、多學歷、多層次的學生培養渠道。既致力于培養出懂漢語、精技能、通文化的國際專業技能人才,又拓寬了教師國際視野,提升教師跨文化交流能力,帶動一批具有突出專業能力的“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脫穎而出[]。非高職類院校也應立足于本校辦學特色,借鑒高職院校“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的發展經驗,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從基礎設施和資源整合方面大力推進本校“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發展。
(三)持續推進國際中文教師師資隊伍建設
《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的出臺,“國際中文教育”作為學科類別獨立出來,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地位得到顯著提升。本科、碩士和博士的學歷貫通將國際中文教師教育的培養分別定位為基礎階段、職業階段和專家階段,助力提升國際中文教師地位和專業發展水平,從根本上加強國際中文教師師資隊伍建設。國際中文教師學歷教育的連續性保證了師資來源的穩定性。國內高等院校來華留學事業的高速發展也在逐步完善國際中文教師師資配備進程。同時,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孔子學院教師志愿者的逐年招募也在一定程度加強了國際中文教師隊伍的建設。通過國際中文專業博士研究生、國際中文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國際中文教育專業本科生、短期研修生的集中培養,逐漸滿足國際社會對日益增長的中文教育類人才需求。
教師應樹立職業規劃意識,掌握和理解“中文 + 職業技能”發展政策和教學模式,明確科研實踐方向,科學地規劃職業發展內容[。還需持續推進海外本土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開展遠程教學、虛擬教研,共建共享教學資源。海外中資企業、海外高校及中小學、海外教育機構對國際中文教師師資的實際需求,是“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背景下師資發展的直接動力。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定等一系列師資培養培訓計劃的執行,國際中文教師證書及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的推廣,進一步拓寬了“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成熟之路。
結束語
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文 + 職業技能”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目的就是培養出既擁有專業漢語教學能力,又具有職業技能教學能力的國際中文教師人才。教師職業能力的培養研究也進一步加快和推進“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模式在海外落地,對解決我國海外中資企業漢語技能人才的需求問題和國際技術人才培養途徑研究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耿虎,馬晨.“一帶一路”“中文 + ”教育發展探析Ⅲ].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5(1):117-124.
[2]劉必旺,談穎.高職院校“中文 + 職業技能”境外辦學實施路徑研究[J].職業技術,2022,21(2):1-5.
[3]馬箭飛,梁宇,吳應輝,等.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70年:成就與展望].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15-22.
[4]商坤.基于三學期制的“中文 + 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析].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3):73-77.
[5]閆克,馬寧.產教融合賦能“中文 + 職業技能”雙師型教師人才培養新模式[].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2):1-8.
[6]張建.基于“中文 + 職業技能”的高水平職業院校國際漢語教學探析[].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3-55.
作者簡介
郭倩(1985—),女,漢族,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國際中文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度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中文 + 職業技能’教育背景下國際中文教師能力培養初探”(項目編號:23kyxm10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