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教育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場域、新模式、新資源,為高校網絡育人拓寬了新的路徑。因此,要牢牢把握數字化發展的戰略契機,針對數字化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需求,用數字技術賦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推動數字化深度融入高校網絡育人新實踐,以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新變化,進一步提升網絡育人的質量。
一、數字化對網絡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數字化為網絡育人拓展新場景
借助數字化技術,構建多元、立體、虛擬的場景,將物理空間的教育元素擴展至虛擬空間,能夠使課堂從有限的教育場所延伸到更加廣泛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虛實結合的實踐教學場景,為學生提供與社會對話的實踐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為網絡育人提供更為廣闊的育人場域。
(二)數字化為網絡育人提供新技術
數字技術有助于匯聚民族力量、厚植家國情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數據,不斷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并通過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數字化實景教學與思政教育實踐相結合,構建高效、智能、開放、共享的“數字思政”新生態,[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能 0
(三)數字化為網絡育人豐富新理念
通過算法技術,分析大學生的性格傾向、學科興趣及價值取向等,追蹤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況,描繪出學生的“數字畫像”,把立德樹人理念融入數字教育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按需供給”,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精準性,更好地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3] 0
(四)數字化為網絡育人充實新素材
數字技術將紅色文化、革命文物資料、黨史知識等加工成數字化教學資源,把網上海量的教學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和應用,形成數字教學資源庫,為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極大地充實了教育教學內容。
二、數字化時代高校提升網絡育人實效的路徑
(一)開發數字教學資源庫,提升網絡育人感召力
建設高校思政數字資源庫。用數字技術聚合教學資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網文、音頻、漫畫、視頻等形式,對多種類的資源進行搜集整合,建立以教學視頻、案例、試題等為主體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提供體系化的學習內容和數字化的教育資源,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打造數字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加強交流,通過在線慕課、直播課程、專題研討、同課異構等方式進行協同備課、經驗共享,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線上課程中,匯集各領域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推動教學資源的傳播更新,在開放共享中推進知識、數據和信息的交互發展,為教師提供大量的學習資料和教學素材,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獲取不同的教學資源,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豐富、形象。
打造數字教育教學平臺,構建師生交互式學習共同體。思政課教師借助網絡應用平臺,與學生進行即時互動、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結合角色扮演、闖關游戲、情景劇演繹等形式,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提升課程的代入感,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在積極參與中深受教育。利用數字化視圖,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知識圖譜,形成知識智慧樹,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體系和知識邏輯,深化學生對中國特色和國際形勢的比較,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同、思想認同。輔導員依托新媒體平臺,發布課程資料、組織在線討論,運用課題研討、情景展示等教學方法,上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就業學習與指導等課程,運用真實生動的現實素材,通過“小切口”解釋“大道理”,在交流互動中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實現溝通心靈、啟智潤心的育人目的 [4]
(二)構建沉浸式育人場景,提升網絡宣傳質效
充分發揮虛擬空間超時空性、智能生動、共享開放等優勢,運用VR、AR、MR等技術,推動線上與線下、傳統與現代、現實與虛擬、個體與群體實現有效融合,打造沉浸式場景,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為廣闊的育人場域。
創新網絡思政育人體系。打造體驗式的學習環境,探索建立虛擬校園3D場景,建設一批智慧校史館、科技館、圖書館等數字育人基地,建好虛擬仿真實驗室、智慧教室,增加數字化育人場景的覆蓋面;同步開發微應用、小程序等新型移動互聯網產品,為師生提供跨時空的場景再現,在對話中增強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形成沉浸式的育人體系。構建浸潤式育人場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陳列館、革命紀念館等插上“數字”技術的翅膀,使得紅色資源更加立體、動態、豐滿,讓學生在模擬場景中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借助3D掃描技術和數字化虛擬場景,組織沉浸式舞臺演出,觀影學生沉浸在360度環繞式視聽體驗里,深受藝術熏陶和思想教育。積極推動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AI技術創新應用,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具象化體驗,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重現歷史場景,讓大學生能夠置身數字空間進行文化的深度體驗與知識的深度學習,增強思想政治[5]教育的感染力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數字化普及。打通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通道,構建報刊、網站、客戶端、微信、抖音等為一體的全媒體矩陣,形成以智能設備為支撐的傳播網絡,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接地氣的新媒體產品,讓黨的創新理論宣傳闡釋春風化雨,更具“網感”、更有“看點”,滋潤人心、凝聚人心,助推形成強大宣傳合力。運用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超高清、超高速傳播通道,視頻和文章在移動網絡平臺進行多樣態、多渠道傳播,實現更高的點擊率和觀看度,提升學生的用網體驗感,使宣傳速度和效率極大提升。以信息推送為重點,發揮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優勢,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動態式的綜合分析,把握其學習習慣和思想動態,在算法設計中注入主流價值導向,根據其偏好推送能使其感興趣、受教育的內容,做到精準滴灌、潤物無聲,實現宣傳信息的精準化投放。強化數字化宣傳內容的供給能力,以高質量的優化供給代替大數量的內容輸出,持續推動“網絡大流量”轉化為“思政正能量”,實現網絡育人感召力和影響力的多重提升。
(三)強化學生主體數字意識,實現網絡育人同頻共振
青年學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要將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行為,樹立數字意識,在“學習者”與“傳播者”的雙重角色中,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內化、從理論認知到實踐認同的華美轉變,同時帶動更多同學參與到網絡活動中,成為數字化時代網絡育人的主人公。
培育學生網絡產品創作者。成立大學生融媒體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工作,以學生為主體運營網絡平臺,提升駕馭數字技術的能力,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網絡作品創作中,充分發揮學生在網絡育人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掌握網絡文化作品的話語體系,學生講身邊的事和身邊的人,用大白話講大道理,通過“網言網語”讓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讓“高大上”的理論學習更加“接地氣”,讓學生更好地消化吸收理論知識。主動占領網絡文化陣地,開設學生專欄,吸引廣大學生積極投稿,將個人感悟和學習體會及時分享給大家,在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成長和青年群體的同頻共振。邀請學生榜樣人物書寫自己的先進事跡,挖掘身上拼搏奮斗的精神,發布在融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用更多更有力的榜樣力量,引導青年學生明確成長方向。
組建學生網絡工作宣傳員。以學生會、學生干部和班干部為主體,組建學院和班級層面的網絡工作宣傳員,由學院統一管理,培養數字思維,提升用數字技術開展網絡宣傳思想工作的能力。學生網絡工作宣傳者主動學習黨的最新理論和關注時事政治,關注教育新聞和青年政策,積極在微信朋友圈或者班級QQ群里轉發,適時為周圍同學解讀政策理論,做好日常宣傳教育。針對學生關注的網絡熱點話題,及時在網上回應大家關心的問題,在互動交流中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講清事實真相,澄清模糊認識,既解答了學生的疑惑,又做好了價值引導。能夠經常出現在微博、抖音等網絡社交平臺,持續關注學生的思想波動和網絡思潮的發展動向,對可能存在的意識形態問題進行思想引導,將潛在的風險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
招募學生網絡文明志愿者。學院團委招募網絡文明志愿者,增強他們數字素養,將數字技術應用到網絡文明建設中,當好網絡清朗空間的守護者。網絡文明志愿者主動走進網絡空間,開展網絡文明主題宣傳活動,積極倡導依法上網、文明用網,用法律準繩、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網絡言行,將網絡文明理念傳遞到廣大青年學生中,凝聚更多學生參與網絡文明共建。對于網絡謠言,要及時地進行辯駁,對于抹黑的言論,要旗幟鮮明地表達立場,對于低俗等不良風氣,要堅決抵制,大力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志愿者把握網絡倫理道德,明確數字技術應用的界限,引導其他同學提升網絡文明素養,促進數字技術與網絡文明和諧共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志愿者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自覺弘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為網絡健康有序發展注入青春力量。
(四)用好社會實踐大課堂,拓展網絡育人新場域
貫通網上網下“大思政課”,融合“行走”的和“指尖”的思政教育,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資源,將“網絡思政”育人場景模式及時有效地向“社會大課堂”轉化,推動線上線下育人深度融合。
依托數字技術把地方紅色革命舊址、紅色革命紀念館、紅色革命村落等建設成開放性強、體驗感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實踐云平臺,聯結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與社會“對話”的實踐情境。帶領學生“云游”紅色場館,在情境式實踐中,英雄人物不再只是一個名字或者符號,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百年黨史不只是平鋪直敘,而是可感可知的壯闊歷史,讓學生立體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信念,從中汲取智慧力量,立鴻鵠志、做奮斗者。也可以帶領學生實地參觀博物館,通過追尋歷史遺跡、探尋歷史脈絡,引導大學生植根紅色沃土、傳承紅色基因,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提升“大思政課”實踐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也可以邀請英雄模范、時代先鋒、場館講解員與學生面對面互動,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新時代的故事,讓社會大課
堂更具親和力。
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海量資源的整合,打造開放系統的社會實踐體系。用好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自然、走向社會,開展國情觀察、產業調查、理論宣講,在社會實踐中加深對世情、黨情、民情的理解。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和設備,對文旅體融合、服務場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進行線上推廣,鼓勵學生從旁觀者轉化為文化事業助推者。社會大課堂為網絡育人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和鮮活的教育素材,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鄉村振興、科創報國等主題,組織學生參加多樣化的實習實訓,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晴發現中國精神,深刻領會新時代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主動尋找結合社會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與方法,自覺投身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實現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有效互動。
結束語
要主動擁抱數字化時代,樹立數字意識,強化數字思維,掌握數字技術,以數字化賦能網絡育人,拓展網絡育人新場域,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新動能,提升網絡育人的質量和實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朝著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扎實邁進[N].光明日報,2024-09-11(1).
[2]高苑.以數字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報,2024-11-21(6).
[3]畢昌喜.數字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機理、現實阻礙與實踐進路[].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5(3):43-45.
[4]甄宏.聚合“網動能”,讓思政課更有溫度[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514423890868013wfr ?= spider-for=pc,環球網,2024-09-18.
[5]王鑫.以數字化創新構建高校宣傳思想文化新格局[N].廣西日報,2025-03-04(5).
作者簡介
朱筆(1989—),男,漢族,江蘇宿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就業創業。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20SJB0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