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雙高”計劃是繼“雙高”計劃后的深化和升級,強調在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產教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新雙高”計劃的核心任務主要包含:一是提升辦學能力,包括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專業結構、提升教學設施等;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加強學校與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同時服務和助推企業發展,實現教育資源與產業資源的有機結合,共享共贏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四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對接市場需求,培養符合產業發展趨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說明職業教育需要從“高水平”向“高質量”全面升級,要求高職院校不僅注重技能培養,更要強化學生的職業素養、社會責任感和價值觀塑造。如何在“新雙高”背景下,通過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出“德技并修”的高素質人才,是目前高職院校積極響應“新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新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訴求
(一)現實訴求:提升高職院校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塑造正確“三觀”、增強國家意識與責任感、培養綜合素質與批判思維、奠定職業道德與素養基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多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2],這一重要論述強調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性。相較于普通本科高校而言,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基礎相對薄弱,學生運用邏輯思維能力來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相對不足,因此,就學情而言,深化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有利于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社會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課的核心內容,通過真實情境中的體驗與反思,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升鑄魂育人的實效。
(二)時代訴求:適應數字化轉型教育模式
數字化轉型教育模式是當前全球教育變革的核心趨勢,亦是“新雙高”計劃建設的未來趨勢,是職業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引擎。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更在于重構教育生態、提升教育質量,并為未來社會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人才,最終推動職業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革命”躍升。在適應數字化轉型教育模式過程中,思政課實踐教學通過技術賦能和教育方式創新,不僅能夠提升思政教育本身的實效性、互動性和時代性,還能在數字化資源整合、實踐教學場景虛實融合過程中構建有溫度的技術、有深度的內容和有廣度的實踐,實現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回應數字化轉型教育模式的需求。
(三)改革訴求: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為應對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的形勢,國家于2022年發布《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首次提出要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3。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為適應經濟轉型升級和產業創新發展需求,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核心目標,通過系統化、多層次、開放式的教育模式,整合學校、企業、行業和社會資源,構建的全鏈條、全周期人才培養系統。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產教融合是重要抓手,而產教融合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雙向互動可以通過價值浸潤、場景賦能、協同育人,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注入“根”與“魂”,使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的產教融合實現從“工具人”到“職業人”、從“校企合作”到“價值共生”,從“就業導向”到“使命驅動”的三重跨越。
二、“新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困境
(一)認知局限:思政課實踐教學理念有偏差
思政課教學要真正實現“入腦入心入行”,不能僅依賴理論課堂,更需要實踐教學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在現階段,對于思政教學,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導致知行脫節、忽視職業教育特色、忽視學生主體性等教學理念偏差問題。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仍以課堂講授、理論輸出為核心,將實踐教學簡單地視為“課外補充活動”而非“育人必需”,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的“點綴”,僅安排零散的參觀、提交報告、講座等活動,缺乏系統性設計,未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模塊,忽視學生價值觀的深度引導與行為轉化,不能形成“理論一實踐一內化”的閉環。
(二)機制混亂: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不科學
盡管目前高職院校在“大思政課”建設政策背景下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有所關注,但普遍存在缺乏配套的實踐教學標準、管理機制碎片化、保障機制乏力等頂層設計缺失的問題。例如,很多高職院校教務部門、學工部門、二級學院之間權責交叉,實踐教學的組織、實施、評價缺乏統籌協調,甚至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開始就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概念泛化,思政課教學課時都無法保障,實踐教學要么未做規劃,要么學生管理部門、學生團體組織的一切活動都被泛化為思政課的實踐教學[4。同時,校企合作表面化,企業參與思政實踐缺乏制度約束,多停留在“協議簽約”層面,未形成“課程共建一資源共投一成果共享”的深度協同。另外,經費分配失衡、師資激勵不足、評價機制僵化等問題也普遍存在。
(三)協同缺位:思政課實踐教學師資難融合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主要力量,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一支既具備扎實理論功底和跨學科知識儲備,又擁有豐富實踐指導能力,同時能夠整合多方資源形成育人合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然而在高校擴招背景下,現實中普遍存在生師比例失衡、師資結構不合理、實踐教學經驗不足、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缺乏協同平臺、“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難以同向同行等問題。例如,實踐教學需要小班化、個性化指導,但教師數量不足導致“大班額”現象普遍,影響實踐教學效果;教師隊伍以理論型教師為主,缺乏跨學科背景,難以應對實踐教學的多元化需求;多數高職院校缺乏常態化的跨學科教研組織,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之間的行政壁壘導致合作機會有限;專業課和思政課之間的協同多停留在“思政教師提供理論、專業課教師加入案例”的淺層合作,缺乏項目式、探究式等深度融合模式。
(四)內容脫節: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特色未凸顯
高職院校不同專業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科背景、學習風格和職業發展需求,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也要關注專業的差異性。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專業特色未凸顯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實踐教學的目標未體現專業能力培養訴求,實踐任務停留在泛化的思想教育層面,未引導學生運用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專業背景脫節,教學案例多采用通用性、普適性話題,未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具體場景或職業倫理;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化,忽視專業差異性,所有專業幾乎都在采用相同的實踐形式如參觀、觀影等;實踐教學資源與平臺建設不足,缺乏專業的特色實踐基地。
三、“新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進路
(一)理念升維:確立戰略性思政課實踐教學育人定位
“新雙高”背景下,高職院校需將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升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賦能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緊扣職業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以培養“德技并修”的新時代工匠為目標,構建“產業鏈一教育鏈一思政鏈”深度融合的實踐育人生態。其一,要打破思政課就是“理論灌輸”的傳統認知,充分認識到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培養“德技并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環節,而非理論教學的附屬;其二,要強化“大思政”育人觀,防止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被邊緣化,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學時分配要足;其三,要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塑造和職業素養培育的深度引導,將思政實踐教學深度嵌入專業群建設、校企協同創新和區域發展服務中,形成“課程實踐一崗位實踐一創新實踐”梯次推進的育人體系,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思想根基、厚植人才優勢。
(二)機制保障:建立科學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支撐體系
“新雙高”背景下,針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不科學的問題,需要構建科學化思政課實踐教學支撐體系,推動實踐教學從經驗化向規范化、從碎片化向系統化轉型。具體路徑包括:一是建立標準體系,圍繞教學目標、實施流程、質量監控制定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的具體教學管理制度,夯實制度保障;二是建立協同化的管理機制,構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務部門+學工部門 + 二級學院”的四方協同平臺,形成跨部門聯動矩陣,明確各方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的職責;三是構建“政策引領、多元籌措、動態監管”的全鏈條資金保障體系,將思政實踐教學經費納入學校“新雙高”計劃專項預算,設立“實踐育人”獨立科目,確保基礎性教學資源投入,同時要實現經費來源多元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
(三)資源整合:打造協同化思政實踐教學師資團隊
“新雙高”背景下,突破教學師資欠缺、協同缺位的問題需要整合各種資源,通過建立“思政教師 + 專業導師+行業工匠”的跨界融合機制,打破學科壁壘和部門界限。具體實施路徑有:一是組建跨學科教學創新團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者與專業帶頭人、企業勞模進行常態化結對,聯合開發“專業 + 思政”的實踐項目庫;二是構建校企雙元師資培養平臺,依托產業學院建立“思政實踐導師工作站”,實施“理論研修 + 企業掛職 + 項目孵化”三位一體的師資培育模式;三是完善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建立實踐教學資源共享云平臺,推行“雙導師+指導制”和“過程性 + 增值性”評價體系,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師資能力動態提升,最終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產教融合特征的思政實踐育人新模式,為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四)改革創新:構建特色化思政實踐教學育人體系
“新雙高”背景下,為解決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專業特色未凸顯的問題,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應注重以專業為基、思政為魂、產教為脈,構建特色實踐育人體系。路徑主要有:一是課程內容對接產業需求,圍繞裝備制造、信息技術、現代服務等專業群核心領域,開發“大國工匠精神+產業前沿案例+職業倫理實踐”模塊化教學項目,將思政元素嵌入專業實訓、崗位實習等環節;二是實踐場景對接職業情境,依托校企共建的產教融合基地,打造“車間里的思政課”“工地上的紅色講堂”等沉浸式教學場景,以真實生產任務為載體,在解決技術難題中培育職業使命感;三是深化“數字 + ”教學改革,運用大數據分析學生成長需求圖譜,開發AI導學、VR實踐、云端協作等智慧化工具,實現個性化實踐任務推送與動態反饋,最終實現專業育人與思政育人的雙向賦能,形成“一專業一特色、一課程一品牌”的思政實踐教學新格局。
結束語
在“新雙高”建設的歷史機遇期,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既是適應職業教育類型化發展的戰略選擇,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為回應“新雙高”建設的要求,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推進與職業教育體系的現代化重構,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提出了鑄魂育人實效提升、教學模式創新迭代、產教融合深度發展等復合型訴求。未來的改革實踐中,應持續深化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銜接,推動技術賦能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最終形成“新雙高”建設下的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模式,為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參考文獻
[1]現代職業教育網.從“雙高”到“新雙高”[EB/OL].(2024-06-02)[2025-2-10].https://mp.weixin.qq.com/s?___biz
MzA3NDE5MzAx-Ng== amp;mid
2650993469amp;idx °leddash 1amp;sn
eed-23ebc61bd63910809ea17cfa9c4f8amp;chksm
85dab3abdc21b3ce24d1bdb10c6b003709e-a388b4c211abf3bc29215eadc16a442e4cb-2ce48eamp;scene =27
[2]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如何辦好新時代的“大思政課”[EB/OL](2021-03-12)[2025-03-1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1/0312/c40531-32049948.html.
[3]匡瑛.走出誤區:深化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認識與行動[].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28-40.
[4]劉勇.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可行性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88-91.
[5]葉曉蕓,趙楓咪.高職院校不同專業學生思政課教學改革研究[J].大眾文藝,2024(7):168-170.
作者簡介
潘思婷(1995—),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安徽審計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黨的建設和思政教育。
基金項目:2023年安徽省哲學社科重點項目“面向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和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3AH05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