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以下簡稱揚工院)被評選為江蘇省“雙高”職業院校,學校辦學層次邁上了新的臺階,未來將向建設國家級雙高職業院校努力。學校能夠取得如此成就與其緊密結合所處地域文化,開發教育資源有著密切的聯系。學校地處大運河文化聚首之地一一揚州,“在新時代背景下,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育人功能,因勢利導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凸顯新時代價值”山。大運河文化中蘊含的“工匠精神”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高度契合,成為學校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以“工匠精神”育人的基礎
揚州是一座擁有數千年玉石雕琢文化的工匠城市,坊間盛傳“天下玉,揚州工”。以玉石雕琢為代表的手工業誕生了數不盡的工匠藝人,他們秉承著精益求精的制作精神,創造了“揚州工文化”。“工匠精神”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初心是鼓勵企業培育精品文化,創品牌、提品質、增品種。“工匠精神”由此傳播開來。當前“工匠精神”內涵在原有基礎之上更加豐盈,除精益求精之外,它還蘊含高水平、高品質和創新等深意。弘揚、傳承“工匠精神”,就是要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
揚工院具有傳承“工匠精神”的優良傳統。學校由原揚州建筑工程學校和揚州化工學校合并建立的。成立之初揚工院便確立“高水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指導思路,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從2011年開始,以建設省級示范高職院校為契機,牢固樹立“精品意識”,著力打造以“工匠精神”育人為辦學特色的高水平職業院校。
二、以“工匠精神”育人辦學的途徑
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品學技兼優,發揮大運河文化的育人功能,弘揚“工匠精神”,為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將“工匠精神”與各類課程緊密結合,堅持“面向人人、面向崗位、面向未來”的原則,確立以崗位實踐創新人才培養為重點,加強校企融合,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與訓練。從學生到校報到一直到畢業離校,三年時間內對學生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地進行“工匠精神”教育,將其培養成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2]。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學生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陣地。揚工院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將“工匠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中,構建動態的思政教學體系。以課堂教學為主體,以實踐教學、網絡教學為兩翼,以教材內容為核心,以“工匠精神”為主線,運用“思政課+”教學手段,搜集、整合相關“工匠精神”材料,按照“一案到底”和“選身邊人、身邊事”的要求編寫成教學案例,對“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深刻哲理進行全方位的詮釋,啟迪學生從哲學社會科學的角度去了解“工匠精神”,理解其精神內涵,品味其所蘊含的時代價值,通過理性的思辨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與自身所學專業之間的內在聯系,明確未來個人成長成才的目標。要求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堂上以學習小組討論學習,進行團隊合作展示,開展“學生講、教師評”的課堂教學。為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工匠精神”,學校已投資80余萬元建立思政課教學VR技術實踐體驗館,通過虛擬網絡技術將“工匠精神”網絡化、實體化、生動化。
(二)“工匠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也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富強的重要基石。3”教師隊伍建設決定了一個學校發展速度的快與慢,發展質量的優與良。為建設高水平高等職業院校,揚工院一直以來以引進高層次人才為指導。截至2024年,學校教職工達到800人,專任教師中近 37% 具有高級職稱,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教師占比達91% ,博士學位教師已達180人(含在讀);擁有一批省高校“青藍工程”等高層次人才,有省級科技創新團隊、優秀教學團隊14個、省教學名師3人。發揮區位優勢,同揚州大學開展合作,聘請相關教師來學校任教或開展培訓,鼓勵學校教師深造。“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 80% 及以上,部分學院達到了 100% 。具有工程師、工藝師等技術職稱教師人數的增加,使得“工匠精神”得到更好弘揚。學校還實行“導師制”,聘請校內資深教師擔任新進教師的教學科研導師,助力新教師的快速成長。
(三)“工匠精神”融入學生培養模式
學校注重創造“德育為先、學習至上、全面發展、個性張揚”的良好環境,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觀。揚工院作為高職院校,學生構成較為復雜,既有普通高考填報志愿的學生,也有從中專對口直升的,更有同其他本科院校合作培養“4+0”“3+2”的學生。面對不同學歷層次和水平的學生,學校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堅持“對癥下藥”,分類培養。開學第一課便積極引導學生從興趣點出發逐步深入課堂,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深入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在未來三年內的成長。
學校打造“課堂教學、實訓提升、實踐孵化、指導幫扶、文化引領、師資保障”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整合優質教學資源,弘揚“工匠精神”。開展了多層次、全覆蓋的創業教育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雖然在專業課教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開展因材施教教育,但是有一個教育對所有學生是共性的,那就是創新創業教育。為強化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學校專門成立“創新創業學院”和“創新創業中心”,配備專任教師進行輔導。為更好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以原有教學資源為依托,整合各類優質創新創業教學資源,開了15門創新創業課程,創建校內實踐基地。這些舉措既培養鍛煉學生運用創新思維解決工作、生活問題的能力,也堅定了學校以“工匠精神”育人的教學模式改革的信心。
(四)“工匠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4]。 ,[4]。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位學生。揚州社科院“揚州工”文化研究中心落戶學校,同時學校建有“揚州工文化研究所”“揚州工文化展示館”,將“工匠精神”的揚州樣板“揚州工”文化作為校園文化進行建設。2011年,以“揚州工”文化為特色,于全國首倡構建“校企融合下的專業文化”。形成了“嚴謹、誠信、精確”的工業分析與檢驗專業文化、“綠色、高效、安全”的應用化工專業文化、“卓越、可靠、安全”的電氣自動化專業文化。這些都體現追求精益求精和高水平高品質的“工匠精神”。自編教材《“揚州工”文化概論》成為全校學生必修課,系統展示“揚州工”校園文化。學校在全校形成了傳承“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使“工匠精神”成為優良品德和高尚人格的重要文化標志。學校在校園內的教學樓、實訓基地、宿舍等地懸掛帶有“工匠精神”的標語和先進案例展示。同時開展社團文化活動,舉辦“工匠精神”主題演講比賽。舉行專題講座,邀請先進個人和專家學者解讀“工匠精神”。揚工院掌上微信公眾號、校園網等網絡平臺即時更新并發布相關內容。學校先后獲批全國職業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示范基地”、全國職業院校“傳統技藝傳承示范基地”、江蘇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全國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一校一品”等[5]。
三、“工匠精神”育人的成果
揚工院對“工匠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工匠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能夠將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傳承給下一代,為新時代中國青年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精神力量。
(一)特色育人,厚植文化底蘊
揚工院始終堅持以“工匠精神”育人,堅持社會需求導向,保證了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 以上。同時以“工匠精神”為指導,致力于打造新的校企合作文化,向企業輸出高質量人才。學校與中石化、中核建、上海大眾等大型國有企業,阿里巴巴、三菱、華為、騰訊等行業領軍企業,以及揚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陵經濟開發區等諸多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保持長期緊密的合作關系,建有500余家優質畢業生就業基地。堅持現代學徒制,加大實習、實訓力度,讓學生進入社會前至少掌握一門技術。堅持開放辦學戰略,聚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開展留學生教育,是首批“留學江蘇培育學校”;建有省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項目2個、中國一東盟高職院校特色合作項目1個,是“世界職業院校與技術大學聯盟”單位、教育部金磚國家職業教育合作聯盟牽頭單位和教育部“高端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聯合培養百千萬計劃”院校。學校海螺印尼區域“絲路工匠”培育坊項目成功入選為8個全國“魯班工坊”有條件運營項目之一。2024年入選第二批“中國一東盟職業教育卓越合作伙伴”。
2021年12月,江蘇省教育廳發布《關于公布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名單的通知》,公布10所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和15所江蘇省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培育單位,揚工院以優異成績入選。這不僅預示著揚工院的發展又將迎來一個新的時期,更說明揚工院以“工匠精神”育人的辦學探索和實踐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二)熱愛祖國,樹立遠大理想
學校注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將“工匠精神”貫穿于理想信念教育全過程。以重大節日和活動為契機,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并結合揚州市弘揚大運河文化的系列活動,舉辦各類學生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開展“大學生講思政公開課”“我心中的思政課”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一屆揚工人,一世揚州情”等品牌活動,將大運河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通過打造線下“出彩揚工人”故事分享會、線上“星耀揚工”官微專欄等舉措,凸顯榜樣示范作用,強化價值引領;豐富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增加思政教學的趣味性。這些活動極大促進了“工匠精神”在學生中的傳播,獲得了學生的好評與喜愛。不僅將“工匠精神”帶進課堂,帶上舞臺,更走進他們的心靈。每年都會有5000名左右的揚工院畢業生走出校園,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之上展現著“工匠精神”。
(三)刻苦努力,進發創新精神
學生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就會被濃厚的創新精神所圍繞,用“工匠精神”激勵學生努力刻苦,不斷創新。學校以弘揚“工匠精神”為切入點,不斷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以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為牽引,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2018—2024年,學校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原中國國際“互聯網 +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13項、
最佳帶動就業獎1項,是全國唯一蟬聯七屆大賽金獎的高職院校。參賽學生既展現出極強的專業能力,更展現出了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在備賽“互聯網+”比賽時,學生夜以繼日地在實驗室,為求得一個數據要進行上千次的實驗。正是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他們才不斷超越自我,實現從“奪冠偶然”到“奪冠必然”,再到“奪冠理所當然”的飛躍。學校先后獲得“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創新發明教育基地”“全國高職高專創新創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精品項目”“江蘇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校”“江蘇省大學生創業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6]。
結束語
揚工院不斷深化“工匠精神”育人的辦學特色,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努力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工匠精神”育人的辦學特色的教育成果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報考揚工院的學生人數逐年增長,學生綜合素質明顯提升,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滿意度維持在高水平,《揚州日報》《新華日報》《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對學校進行了報道,極大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
參考文獻
[1]姜德輝.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與路徑研究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4(4):131-135.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9):1-5.
[3]本書編寫組.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劉紹靜.利用紅色文化構筑特色校園文化的探索:以臨沂大學為例Ⅲ臨沂大學學報,2012,34(3):6-9.
[5].育匠心塑匠魂打造“揚州工”特色校園文化,培養時代新人[N].中國青年報,2021-01-05(6).
[6].雙創教育成就學生出彩人生[N].中國青年報,2018-11-14(6).
作者簡介
羅滬生(1993一),男,漢族,安徽桐城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