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在婦女解放運動中被證明為迄今最科學、最進步的婦女理論,分析了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根源,提出了婦女解放、發展的目標和途徑,肯定了婦女在社會進步中的偉大作用。
一、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概述
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基本內容包括:一是階級分析理論,批判將男女看作兩個階級的社會現狀,在1868年寫給路德維?!旄衤男胖?,“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二是勞動分工理論,認為女性勞動多局限于家庭,過少地參與社會勞動,恩格斯指出:“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三是勞動異化理論,“只有在廢除了資本對男女雙方的剝奪并把私人的勞動變成一種公共的行業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實現”。四是婦女地位理論,關于婦女地位的演變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對婦女地位進行了詳盡的論述,科學論述了從原始社會的男女平等到婦女受壓迫地位形成的歷史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視域下中國女性發展困境解析
(一)經濟領域:存在隱性歧視
第一,勞動價值劃分—一社會勞動的有償性和家庭勞動的無償性。經濟獨立是女性取得平等地位的先決條件,如果把婦女排斥在社會勞動之外,而僅僅讓她們參加家庭勞動,那么婦女的解放、婦女與男子的平等,都是不可能的。傳統社會分工中,男性參與社會領域的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獲得能夠養育家庭的工資,而女性主要從事家庭生產活動,看似不具有任何財富價值。如此社會分工,本身就抹殺了女性對于社會的貢獻,使得女性在社會中的勞動價值受到忽視。第二,就業機會的不平等。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中心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現實女性參與公共勞動卻存在一下問題:其一,就業選擇范圍上,女性從事的多是辦公內勤、教育類、美容類等方面的工作,就業質量略低于男性;其二,在高校畢業招聘會上,部分單位會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男生,甚至明確提出不招收女生,另有一些單位會在身高、年齡、氣質、戀愛情況方面對女生做出明確要求;其三,職場權力分布不均,女性在晉升方面往往會受到刻板印象影響,“照顧家庭”“婚育年齡”“經驗不足”以上三個方面直接影響女性的提升之路,無論是薪資還是職業發展機會,職場中的隱性性別歧視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二)政治領域:參政結構有待完善
第一,男女參政比例不協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服務于經濟基礎。經濟領域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政治存在不平等問題。在第二十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女性代表僅790名,在2977名代表中占比 26.54%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女委員487人,占委員總數的 22.4%[2] 。在政治領域,女性比例有所提高,但是總體參政比例仍處于不協調狀態。第二,女性參政結構不夠合理。我國現階段存在“男性居正職,女性居副職,男性多居于高位,女性多在基層”現象。《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報告(2021年)》講到各級黨政領導班子中女性占比僅 14.8% ,正職崗位女性比例不足 10% ,村委會成員女性占比 23.1% 。聯合國婦女署發布《2019年女性參政地圖》,“當前全球女性部長的比例達到 20.7% ,創下歷史新高,與2017年相比上升2.4個百分點。中國在188個國家中排名第164位,比兩年前下降了30位”[3]。進入新時代以來,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總體結構仍處于不合理狀態。
(三)文化領域:教育領域存在短板
第一,文化領域對性別意識的差別暗示。我國文化領域對性別差異存在或明顯或隱蔽的暗示,無論是新聞媒體、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會無意識強調“女性柔弱,男性剛強”的性別差異,這對國人性別意識建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大眾傳媒方面,女性多是代言護膚、美顏、零食等產品;男性則多是代言健身、跑車等產品,這在無形中就加深了性別差異暗示。第二,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性別歧視。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實現男女教育平等,但是在我國現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多個方面仍存在明顯性別歧視現象,主要表現為女性專業選擇受限和學校設施有待改進。在專業選擇方面,女性選擇某些專業會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阻撓、某些專業和院校對女性設置高于男性的錄取分數、女性追求高學歷會受到負面評價等;在學校設施方面,適合女生使用的體育器材和場地不足、設施的使用標準按照男生的需求設定,如器材高度、水溫等。第三,女子職業教育方面,女性就業指導課程和專職就業指導教師配置相對欠缺,學科類別和專業選擇上依然存在明顯性別偏好。
三、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視域下中國女性發展困境產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方面
婦女的社會地位由生產資料所有制和物質資料生產決定的。其一,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女性地位。女性取得財產多是通過三個方面:自身勞動所得、遺贈或繼承、夫妻共同財產,此處的“財產”主要表現為金錢、土地所有權、房屋所有權和車輛所有權,城市女性受自身工資水平影響,財產擁有權遠高于農村女性,而農村女性受鄉規民約,以及傳統習俗制約,出嫁時戶口遷移,土地所有權至今無完善解決方案,房屋所有權也多在“戶主”手中,擁有的財產可以說寥寥無幾。其二,物質資料生產決定女性地位。新中國成立后,女性同樣擁有占有生產資料的權利和勞動獲取同等報酬的權利。但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女性的職業能力和工作精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二)政治方面
第一,法律存在缺口,部分條文彈性較大。如《組織法》規定村委會中婦女應有“適當名額”,對于多少數量可稱為“適當”并未作出具體規定。
第二,女性維權機構尚不完善。首先,女性維權機構主要指婦聯,以及各地自發組織的婦女維權機構,自發組織的機構專業性比較低;其次,婦聯只能調解矛盾,無法律制約權,受經費不足和社會認可度低的影響,工作成效難以保障;再次,婦聯干部在參與性別影響分析、法律維權、性別統計分析等工作中,專業性參與不夠,在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社會服務等方面無法提出操作性強的針對性建議;最后,社會對于婦聯定位不夠準確,把婦聯當成解決一切家庭問題的機構。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婦聯就是“職能部門中的女人”,負責“主內”做“家”文章,這也限制了婦聯機構進一步發展完善自身的腳步。
(三)文化方面
第一,男性對女性維權持觀望或反對態度。受傳統文化影響,仍有人認可“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認為女性應該負責照顧家庭。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相關法律的出臺以及教育的普及,女性綜合素質上升,就業率逐漸提高,政治參與更加積極,第二,受傳統文化影響,女性職業角色與家庭角色難以平衡。當前社會女性面臨雙重挑戰:如何在職場展現自己的能力與價值,同時妥善處理好家庭期待與責任,成為職業女性面臨的一道難題,這使得女性在職場中壓力倍增。
四、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理論視域下中國女性發展路徑
進入新時代,女性更加追求人格、價值、責任、權利的平等,實現兩性平等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女性的共同努力。
(一)制定維護女性權利法律法規,增強司法公正性
1.制定維護女性權利法律法規
針對女性就業歧視、離婚安置、家庭暴力等主要問題,制定操作性強、具體可行的法律條文。
第一,針對就業問題中性別歧視的現象,應在立法工作中制定更具體的懲罰措施,明確性別歧視者的法律責任,同時進一步完善婦女生育保障體系。第二,在處理離婚安置問題時,法律應做出具體的財產分割比例規定,而不是當前“有權請求補償、應當予以補償”這種流于形式的規定。第三,在處理家庭暴力問題方面,我國于2015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但對于暴力實施的界定和懲罰措施不夠具體,應制定暴力實施的科學界定和可具體參考的懲罰措施。
2.提高女性司法工作者的比例
法律政策體現國家意志,國家的立法和司法工作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障,要建立完善的長效司法管理機制。一方面提高女性司法工作人員的比例,充分發揮女性在司法工作中發揮應有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有關專業在招收中的男女比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充實教育資源的類型與內容,使高校能夠培育出更多的、合格的女性司法工作者。
(二)加強婦女維權機構建設,正確定位婦女組織
1.加強婦女干部培訓,提高干部專業能力
加強婦女干部培訓,需要主流渠道和分支渠道相結合、黨校培訓與高校教育相結合、中央集中與地方發展相結合,以喚醒女性主體意識、提高女性競爭意識與專業能力為落腳點,最終實現男女平等。第一,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校、普通高校等機構是培育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基地,婦女干部要在此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以及婦女干部專業知識,以實現在工作中,更好地維護女性權益。第二,各地方婦女干部學校也要從本地實際出發,結合本地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與婦女素質,創新培訓模式和培訓內容。
2.婦聯明確角色定位,加強與其他政府部門和婦女組織的合作
婦聯是行政性和社會性的結合,既與各政府部門有職能重疊,又與婦女組織有共同目標,必須加強聯系與合作。首先,加強與其他政府部門的聯系,婦聯不具有強制性權利,導致婦聯在面對女性尋求幫助時,鞭長莫及,這就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發揮作用。例如,面對家庭暴力時,需公安機關積極配合,更好地維護女性權益。第二,加強與其他婦女組織的合作。婦聯代表婦女總體利益,在眾多婦女組織中擁有最高發言權,但是無法反映各階層婦女的不同要求。其他婦女組織,如女性律師協會、打工妹之家、婚姻家庭研究會等,代表了女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的要求,恰好彌補婦聯組織的不足之處,婦聯可以通過與其他婦女組織的合作,實現對于各階層婦女訴求的了解,再結合現實情況,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
(三)加強男女平等宣傳,喚醒女性主體意識
1.加大男女平等意識的宣傳力度,從思想根 源上消除男女不平等
性別觀念是指男女應當遵從怎樣的社會規范、角色分工、性別關系模式,以及行為模式。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寧可說是逐漸形成的”[4]。也就是說兩性關系的不平等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社會潛移默化的結果。因此,要想改變當前這種社會狀況,要引導女性樹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女性素質。單靠女性“自省”效率太低,需要政府部門,以及各級黨委宣傳部門通力合作,加大宣傳力度,營造男女平等的社會氛圍,使男女平等的意識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從思想到行動,徹底消除男女不平等現象。
2.強化婦女職業能力提升
第一,開展女性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完善女性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開展針對婦女職業技能提升的培訓活動,提高女性職業技能,促進女性就業率的提高。第二,鼓勵女性積極自主創業,支持有意愿的婦女利用鄉村振興契機,返鄉創業,開創業多渠道幫助就業困難婦女實現就業。同時,針對農村女性就業壓力問題,加強女性職業農民培訓,使女性成為成為新型農業經營管理能手。
結束語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婦女觀與我國各階段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婦女發展體系,指導我國婦女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當然,實現女性全面發展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過程既艱巨又漫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與支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2]于佳欣,吳雨,許可,等.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舉行新聞發布會[N].新華每日電訊,2023-03-05(4).
[3]聯合國婦女署.2019年女性參政地圖[R].紐約:聯合國出版物,2019.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251.
作者簡介
李菲(1997—),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助教,本科。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問題。
基金項目:2024年度東營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專項課題“東營市鄉村文化振興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DYSK(2024)第15號);2025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基本架構與實踐路徑研究”(項目編號:QNSZ202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