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強調要“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 ,[1]2019年,時任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揚南指出,“職業教育科學研究是職業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2024年,在全國職業教育科(教)研工作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吳巖指出,“沒有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沒有或者不大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科研對職業教育發展至關重要”;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林宇針對目前職業教育“散”“弱”“虛”問題提出職業教育科研“要團隊協作,組織‘大團隊’協作攻關”[3]。
一、高職院校科研團隊相關概念及意義
美國作家克里斯·哈里斯提出,創新團隊是指以創新的動力和探索創造性的過程為起點,是由一群訓練有素、充滿了創造力的人組成的,主要進行復雜系統創新活動的集體[4。學者季小天將科研團隊界定為:以科學研究為共同目的,由知識、技能互補且共同承擔責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正式群體[5。筆者基于職業教育科研定位認為,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是指以職業教育為紐帶,圍繞職業教育研究重點關注領域,立足于專業教學和技術創新服務“真”問題,開展各類職業教育研究的核心隊伍。
目前,高職院校科研與教學分離現象依然存在,教師團隊建設主要還是側重于教學能力提升,對于師資隊伍科研能力提升、促進科研與教學相融互匯、實施科研育人方面缺乏足夠重視。而教師科研隊伍作為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關鍵因素,其科研能力不僅是評價雙師隊伍建設質量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職院校“雙高”“新雙高”建設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在科教融匯視角下通過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培育高職院校科研創新隊伍,示范引領學院科研創新研究,以科研促進教學,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將助力學院更好地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二、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實踐探索
作為省級雙高校,在實施“雙高”建設“打造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任務過程中,著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在科研創新、技術服務、人才培養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助力區域產業經濟發展。
(一)聚焦需求,立足發展,組團隊
學院依托專業群建設,加強科研創新團隊的選拔、培養和引進,發揮校企雙方的資源與優勢,建立協同攻關的優質科研創新團隊。分批次建設智慧農業技術綜合實訓基地、現代物流管理、環境檢測與控制、食品加工與檢測、創新創業研究、職教數字化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自動化技術與應用8個優質科研創新團隊。瞄準區域現代農業、商貿流通、農產品加工、職業教育領域發展的關鍵問題,與企業合作開展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工藝創新等研究。形成了八大基礎研究,“農業+”“食品加工 + ”“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四大綜合研究,“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職教改革與教學創新”兩大研究主題的學院科研創新團隊集群。
(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平臺
基于學院智慧校園建設,加快學院科研管理信息化進程,建立集課題申報、項目管理、成果統計等功能于一體的科研信息化平臺,規范科研管理流程的同時實現對課題項目研究進程的實時監測與預警,促進科研協作互動交流,提升科研管理及科研項目實施效率;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教深度融合,與企業合作建立特色食品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智能制造教育裝備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節水灌溉技術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商貿物流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申請成立科學技術協會,構建科技創新與科普教育平臺,為學院師生發揮專業技術應用優勢開展科技創新研究與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搭臺架梯;成立創新創業學院,開設創新創業大講堂,依托創新創業項目,構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平臺;建立技術成果轉化服務窗口,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及反哺教學激勵機制,暢通成果轉化及應用通道。
基于以上平臺建設,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支撐,有效整合各專業、平臺資源,構建集團隊建設、課題項目研究、技術服務與交流、科研成果統計與轉化等功能于一體,各環節上下貫通、優勢互補、管理科學、運轉高效的科研創新平臺,提升學院科研創新服務水平。
(三)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優機制
基于團隊建設實施全過程,結合學院兩批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實踐,從建設管理運行、科研活動規范、質量評價驗收等方面系統性構建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管理制度,制定了《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管理辦法》《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及運行管理辦法(試行)》《橫向科研項目獎勵辦法(試行)》,修訂了《科研管理辦法》《科研經費使用管理辦法》《科研經費資助管理辦法》等,通過不斷完善科研創新團隊管理運行制度,持續優化團隊建設運行管理機制,保證團隊建設質量。
(四)對標考核,科學評價,促實效
根據團隊建設運行管理辦法中對于團隊驗收考核的相關規定,對各批次科研創新團隊組織中期考核和終期驗收,通過系統性的科研團隊建設,促進學院科研及教學改革工作不斷提升。近三年申報立項以“應用”和“需求”為導向的橫向技術服務及科技類項目逐年增加,校企合作不斷加強,產教融合持續深入,建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兩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兩個,各團隊技術研發能力、服務水平顯著提升;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不斷深入,申報獲批省級及以上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數量逐年增加,通過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反哺教學激勵機制,提升教師教學改革動力,學院教學改革持續深入,近三年各團隊在各級各類創新及技能競賽中獲獎近100項;形成產業創新驅動發展、企業技術改革增效、學校創新理念落地孵化的多方共贏局面。
三、高職院校科研團隊建設模式思考
針對職業教育科研問題,基于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研究實踐,筆者通過分析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舉措,總結建設經驗形成了“以目標為中心,以平臺建設為基礎,以機制建設為抓手,以科研實踐為載體”扎實推進團隊建設的建設內容及建設模式。
(一)團隊建設目標及管理理念
1.團隊建設目標
團隊建設自標不僅是實施團隊建設行動的指南,還是建設質量評價的重要標準。新時代職業教育科研要“想國家之所想、應國家之所需、急國家之所急”,緊緊圍繞職教科研重點研究領域,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作為職業教育科研的重要主體,其建設任務包括教育教學研究和技術技能應用研究兩方面,應以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為目標,立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際,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前沿陣地優勢,將職業教育科研做“真”做“實”。
2.團隊管理理念
首先,團隊管理部門要牢固樹立科研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職業教育科研定位、國家政策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在宏觀上加強對團隊發展方向及定位的把握;從學院發展整體角度,在中觀上對團隊組建、項目申請、課題研究、成果應用及轉化等方面給予引導;從教師個人發展角度,在微觀上對團隊教師課題項目研究活動實踐給予指導,促進團隊教師科研能力提升。其次,團隊管理部門要牢固樹立科研服務意識,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建設,暢通團隊開展課題項目研究渠道,為團隊科研創新提供經費支持,為團隊發展創造科研條件、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
(二)團隊體制機制建設
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管理制度及團隊運行機制是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管理部門發揮引導、指導作用的重要載體,是建設高質量科研創新團隊的重要保證,其建立應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科學制定。
1.建立目標導向管理機制。團隊建設管理制度是團隊管理部門發揮引導作用、穩步推進團隊建設的重要基礎,是各團隊及成員開展科研創新活動的行動指南。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基于團隊建設規劃目標,從人員選拔與培養、科研成果質量、建設標準等各方面明確建設要求。
2.健全過程高效運行機制。科研創新團隊運行機制是保證團隊建設及運轉的重要運行效率、建設質量、團隊建設及運行的,健全的運行機制能夠促進團隊與團隊之間及各成員之間能夠實現更加高效的協調與配合,其建設涵蓋科研成果獎勵、溝通協調、經費支持、經費管理等方面內容。
3.優化質量考核評價機制。對科研創新團隊進行評價考核是檢驗團隊建設質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發揮團隊管理部門引導、指導作用的重要保證。健全的考核評價機制應該有明確的考核評價目標、具體可量化的考核指標、客觀的評價標準、科學的評價方法、有效的評價反饋制度等方面。
(三)科研創新平臺建設
科研創新平臺是科研人員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其建設內容主要包括科研創新服務平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平臺、科研資源共享平臺及各類協同創新中心、技術研究中心等,為科研人員及其團隊在科研項目的申請、課題研究、知識產權申請、技術轉移、成果的推廣與應用等方面提供支持。完善的科研創新平臺能夠匯聚不同學科優勢,凝聚不同專業領域特色人才,促進各專業技術團隊協同創新、共同發展,營造跨學科領域研究的良好氛圍;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面還能夠為學生創新活動提供支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科研意識。
(四)科研創新團隊集群建設
科技的進步不斷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在不同領域的應用,也使得問題維度變得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問題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單一學科,更多的是跨學科綜合性研究。而目前科研創新團隊的組建大多存在學科專業領域界限,這種組隊方式有利于團隊在專門領域的更深層次的基礎科學研究及科研人員在專業上的發展。而應用科學研究存在多學科交叉融合,需要多學科人員協同研究,通過科研創新團隊集群建設,既能夠保障專業學科領域科研創新團隊的專業發展,又能夠在跨學科領域問題研究的過程中實現多學科協同研究,促進科研人員基礎科研能力、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科研綜合素質不斷提升。
科研創新團隊集群建設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確定集群中各團隊的基礎研究學科。對于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而言,其研究領域及方向應統一于職教科研定位,要符合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社會發展需求、教育改革需求,因此,在確定集群各學科領域過程中,應聚焦區域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及特色產業的同時更要瞄準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教育教學“真問題”。確保職業教育科研創新團隊集群在專業基礎研究、技術綜合應用服務的基礎上牢牢鎖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質量服務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
結束語
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作為職教科研的重要主體,在加強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推進職教改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高質量的團隊建設離不開科學的團隊管理、健全的運行機制、廣闊的科研創新平臺、協作共贏的科學研究氛圍,更離不開團隊科研人員在技術開發應用、教學改革創新課題項目研究過程中的努力與堅持。實踐研究也證明了: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是團隊建設目標在外部支持引導和內在動力驅動的雙重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過程,也是促進學校、企業、科研人員協作共贏,在科技創新、教學改革等方面實施同頻共振、相容共促的優化行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人大,2022(21):6-21.
[2]王揚南.全面提升職教科研服務高質量發展整體貢獻力:基于《2019中國職業教育科研發展報告》].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2):5-15.
[3]馮麗.明確職業教育科研發展方向,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2024年全國職業教育科(教)研工作會議”綜述[].職業技術教育,2024,45(36):45-49.
[4]哈里斯.構建創新團隊:培養與整合高績效創新團隊的戰略及方法[M].陳茲勇,譯.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5]季小天,趙文華.高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國外研究進展與啟示[].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6-83.
作者簡介
吳歡歡(1986—),女,漢族,湖北隨州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
基金項目:院級課題:“科教融匯視角下高職院校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實踐研究”(課題編號:ZY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