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2020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到:思政課改革要突出創新性。完善課程教材建設機制,優化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推動思政課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提高。而“賽教融合”作為一種創新的實踐教學模式,就是對該通知的積極響應,優化教材內容,推動思政課在改革中增強,在創新中提高。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一)研究背景
在教育革新背景下,“賽教融合”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一方面,傳統思政實踐教學存在學生積極性低、理論實踐脫節等問題,“賽教融合”提供新路徑,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對學生思想道德與法治素養要求提高,單純課堂講授難以滿足需求,競賽活動能創設多元實踐場景,促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在“賽教融合”模式下的指導能力參差不齊,需系統研究與提升。
(二)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國外雖無直接對應“思政課”概念,但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領域,有類似“賽教融合”理念實踐2。如美歐部分高校將模擬聯合國等競賽融入思政教學,通過實戰讓學生理解國際政治倫理等思政要點,研究表明,這顯著拓3展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全球視野
國內研究現狀:國內對思政課“賽教融合”關注度近年持續上升。眾多學者探討其可行性與重要性,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6年度影響力標兵人物戴鋼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論》中說,實踐教學是寓教于行,指導學生有目的改造世界的活動。戴鋼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等領域有深入研究和突出貢獻,其觀點和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在實踐層面,各高校積極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競賽、思政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并探索將競賽成果反哺課堂教學路徑,如將優秀案例編入教材、邀請獲獎學生分享經驗等。不過,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具體實踐案例總結,對不同類型競賽適配思政課教學目標的精準分析,以及如何構建普適性、可持續的“賽教融合”模式,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思政課教師指導能力存在短板
思政課在塑造學生價值觀、培養責任感方面意義重大,教師指導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成效。但當前教師在價值引領、實踐指導和評價創新上存在短板。
(一)價值引領方面未達預期效果
價值引領方面,部分教師存在表面化問題,照本宣科,對理論講解缺乏深度,未結合社會熱點與學生生活,導致學生難以內化主流價值觀。面對多元價值觀沖擊,一些教師不能敏銳察覺學生思想波動,或無力辨析錯誤觀念,使學生在價值選擇上陷入迷茫。
(二)實踐指導能力存在欠缺
實踐指導能力欠缺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實踐活動設計不科學、無針對性,未結合學生專業與興趣,形式單一,缺少思考任務,難以讓學生理解實踐意義;二是教師在實踐指導中參與度低,如在社會調研中,未能及時解決學生在問卷設計、調研方法等環節的問題,影響實踐教學目標實現。
(三)評價創新領域缺乏突破
評價創新上,部分教師評價方式傳統,過度側重考試成績,忽視過程性評價,使學生重記憶輕運用。同時,評價內容局限,評價體系和評價主體也比較單一,評價反饋機制也不健全,阻礙了教學改進與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思政課教師在價值引領、實踐指導和評價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影響著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與學生成長。要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需重視這些短板,因此,亟待構建教師在此方面的能力體系。
三、“賽教融合”視域下思政教師指導能力三維體系構建策略
針對思政實踐指導課中教師存在的問題短板,需提升教師的價值引領能力、實踐指導能力和評價創新能力。價值引領能力是方向根基,為實踐錨定正確導向;實踐指導能力是落地支撐,將價值理念轉化為實踐行動;評價創新能力是反饋提升,通過動態評估優化前兩者,共同構成“導向一實施一優化”的閉環。三種能力相互依存、層層遞進,以更好地構建教師能力體系,服務于思政育人目標。
(一)維度一:價值引領能力
1.對標思政融合能力
(1)競賽主題與課程目標的深度融合
教師需深入鉆研四川省思政類比賽的競賽目標與《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契合度,精準把握課程目標。例如,在設計“大學生講思政課比賽”教學實踐活動時,緊密圍繞課程中培養正確的三觀、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目標,對標“四川省高校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組織大學生講思政課的比賽活動,落實新時代學校思政課建設推進會精神,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領悟課程核心要義,實現競賽主題與課程目標無縫對接,使思政教育在競賽活動中自然滲透。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象化表達
把抽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生動故事用于競賽。如在思想道德篇實踐教學中,設計了“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比賽,依據“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文件精神,結合《思想道德與法治》前五章的知識點、以學生視角、藝術手法呈現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或思政課學習中的故事,回應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思想困惑,通過創新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推動理論傳播“話語破壁”“作品出圈”,形成“光影育人”“彩色思政”的獨特效果,以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效提升對思政課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思想引導能力
(1)學生價值沖突的預判與疏導方式
在競賽籌備階段,教師依據競賽主題和學生群體特點,預判可能出現的價值沖突。如在法治篇實踐教學中,依據四川省高校大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比賽文件精神,設計了大學生“憲法演講”比賽,預見到學生可能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產生分歧,對法治建設有困惑等方面,教師會提前準備疏導方案,通過組織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以法治思想為基礎,以主流價值觀為依據,理性分析沖突點,幫助學生化解困惑,樹立正確價值取向。
(2)批判性思維培養與主流價值導向的平衡
教師在競賽指導中,鼓勵學生對案例、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在思想道德篇“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優秀作品比賽”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分析輿論背后的價值觀。但同時,要把握好尺度,以主流價值為準則,防止學生走向極端。當學生提出片面或錯誤觀點時,教師及時引導其回歸正確方向,在培養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強化主流價值導向。
(二)維度二:實踐指導能力
1.競賽設計能力
(1)賽題設計的真實性與教育性
賽題設計要貼近現實生活,具有教育意義。比如,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比賽中設計賽題時,鼓勵學生關注大學生思想熱點,以學生視角、藝術手法呈現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或思政課學習中的故事,題目既是開放式的,也是開創式的,以回應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和思想困惑,這樣的賽題既讓學生體驗真實工作場景,又能在實踐中深化對思想道德篇知識點的理解,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現真實性與教育性的統一。
(2)跨學科知識整合與創新應用
《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可融合多學科知識。在“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優秀作品比賽”時,引導學生整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結合大學生喜愛的網絡平臺,鼓勵引導大學生積極創作優秀網絡文化作品,活躍校園網絡空間生態,全面提升網絡素養,推進網絡文明建設,進而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過程指導能力
(1)團隊協作與個性化指導的結合
在團隊競賽中,教師關注團隊協作情況。例如,在法治篇“川渝法治微視頻比賽”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明確分工,發揮各自優勢。同時,針對學生個體特點進行個性化指導。對于性格內向但邏輯思維強的學生,鼓勵其在團隊中承擔寫劇本、拍攝和剪輯工作;對表達能力好的學生,指導其在微視頻拍攝中發揮表演特長,實現團隊協作與個人成長雙贏。
(2)拍攝微電影手段的運用
巧妙借助微電影創作平臺助力教學實踐。在思想道德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聽作品比賽”實踐教學中,依托微電影創作平臺,引導學生將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為微電影腳本,實地拍攝與后期制作。學生在劇本撰寫、角色塑造、鏡頭調度、畫面剪輯等一系列環節中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與情感。教師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拍攝微電影的各個階段進行把控與點評,及時糾正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微電影創作技巧,加深對文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同時提升自身融合多元藝術形式于教學的能力。
(三)維度三:評價創新能力
1.多元評價體系構建
(1)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為使學生作品得到高質量的呈現,在實踐教學中,制作了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學生微電影大賽評分表”,分值100分,評分項目包括內容主題(25分)、人物表演(20分)、創意(25分)、制作技術(15分)、整體結構(15分),教師和小組代表會對作品進行賦分,各占 50% 。
實踐教學中,不僅關注競賽結果,更重視學生在競賽過程中的表現。如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比賽中,對學生從選題策劃、劇本編寫、拍攝制作到最終作品呈現的全過程進行評價,制作成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學生微電影展示活動學生表現評價表,記錄學生在團隊協作、創意發揮、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表現,結合微電影最終質量,全面評估學生能力,使評價更客觀、全面。
(2)引入社會專家、資深教授等第三方評價
邀請法律實務專家、任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授參與競賽評價。在大學生“學憲法講憲法”演講比賽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聽作品比賽中,專家教授從實際工作角度,對學生方案的可行性、實用性進行評價。專家教授憑借專業知識,對方案的創新性、合法性給出意見。第三方評價有助于豐富評價視角,使評價結果更具權威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2.評價反饋能力
(1)基于大數據的學情分析與教學改進
利用競賽平臺收集的大數據,分析學生學習情況。如通過學生在微電影拍攝和制作過程中,通過操作步驟、討論參與等方面的數據,了解學生知識掌握薄弱點、實踐技能短板。教師依據分析結果,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針對學生普遍存
在的問題進行精準指導。
(2)推動競賽成果向課程資源的轉化
將優秀競賽成果轉化為課程資源。如學生在“我心中的思政課”微電影比賽中形成的優秀微電影作品,整理后作為教學案例供后續學生學習。競賽中總結出的實踐經驗、創新方法,融入課程教學內容,豐富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結束語
研究表明,思政課“賽教融合”成效顯著,不僅提升了教師在價值引領、實踐指導和評價創新等方面的能力,也使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明顯提高,且競賽獲獎與教學效果呈正相關。這啟示思政課教師應積極提升對標思政融合和學生思想引導能力,增強競賽設計和過程指導能力,并構建多元評價體系。未來,可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思政課“賽教融合”中的應用,如精準推送學習資源、創設虛擬實踐場景、開發智能評價工具等,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優勢,推動思政課賽教融合發展,為培育新時代高素質人才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號[EB/OLJ.2020-12-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郭良瑞,陳亞州.對分課堂模式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實踐教學改革探析Ⅲ].科教導刊,2022(33):93-95.
[3]榮浩霖.曲靖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質增效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22.
[4]弓娜.“三教”改革背景下《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社會實踐教學研究[].作家天地,2025(1):154-157.
[5]戴鋼書.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12,448.
作者簡介
李翠(1984—),女,漢族,四川宜賓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胡雪(1990—),女,漢族,四川樂山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德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德陽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一般課題““賽教融合’視域下《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課教師指導能力的三維構建研究”(項目編號:SZ25B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