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來,我國文博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一大批公立和私立美術館。根據我國《2023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共有公共美術館707個,全年共舉辦展覽9813場,參觀人次6217.9萬,同比增長 86.4% ,整個行業迎來“美術館時代”。在美術館蓬勃發展的同時,其職能也隨之發生轉變,從以物為中心逐漸轉變為以人為中心,從以藏品為導向到以服務人類社會和環境為目標,這都對美術館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省級美術館一般是由政府直接設立的公立藝術博物館,享有國家的行政費用和全額撥款,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一個重要平臺。高質量的美術館專業策展人對提升美術館典藏、展示、研究和公共教育等職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當前我國省級美術館面臨諸多問題:現有管理體制的局限、藏品難以充分開發利用、策展人才隊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術館的發展。基于西方“Curator負責制”,本文在中國本土語境下從建立策展人制度、促進館際交流合作和加強策展人才專業培養三方面對省級美術館策展人才培養策略進行探討。
“Curator負責制”與策展人
(一)西方語境下的“Curator負責制
Curator來自拉丁語,意為“管理者,監督者”,最早僅與照顧和管理的動作相關。直到現代博物館出現后,curator才真正與博物館產生關聯,通常指代博物館內負責藏品研究、保管與陳列的專職人員?!恫┪镳^工作導論》《博物館學的關鍵概念》中闡明了curator的訓練首先是與藏品研究相關,工作與藏品的保存和研究直接關聯,明確定位了傳162
統、常設curator的主要角色和職位性質——非行政屬性的專業研究人員。Curator的地位僅次于董事會和館長,反映著董事會的意志,接受館長的監督和指導,而館長則主要負責展覽資金的籌措]。大型博物館的業務部門里通常有多個curator,他們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負責不同的藝術門類。
“Curator負責制”是在西方博物館中普遍采用的一種開展業務工作的制度,也是一種有效的博物館運作制度。從博物館運營的角度來看,在“Curator負責制”下的curator作為核心力量,全面統籌協調博物館收藏、展覽、研究等重點業務工作。在收藏方面,藏品的購買與捐贈都需要事先征得部門主任curator或館長的同意,curator負責撰寫收藏報告、在會議上提交方案并進行闡釋說明。在展覽方面,curator既是創意師又是統籌者,既要擬訂展覽內容和規劃、落實展品、準備文字資料等,又要協調、監督各部門的工作。而研究始終是貫穿curator所有工作的核心環節,每一場展覽、每一本畫冊、每一場學術會議無不凝聚著curator廣博的知識積淀和深厚的專業素養。
(二)Curator和策展人
伴隨近些年藝術展覽的興起和發展,curator被反復提及,人們通常把curator翻譯為“策展人”博物館學家甄朔南最早在《甄朔南博物館學文集》中將curator一詞譯為“研究館員”,這種稱謂與我國現行的博物館專業技術資格最高一級名稱完全一致。湖南博物館近現代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李慧君的《關于將curator統一翻譯為“策展人”的建議》和“90后”考古人史明立的《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curator)制度淺析》不約而同地承認了“curator”和“策展人”之間的對應關系。但根據西方curator所行使的職能,“策展人”的翻譯不能完全涵蓋curator的內涵。《眾妙之門:六談當代博物館》強調了curator的雙重身份,首先是研究人員,進入展覽流程時才變為“策展人”,并在策展團隊項目中主導策展。
目前,國內外博物館界對于curator的翻譯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常見譯法包括館長、部門主任、策展人、藏品管理員等,這些不同的翻譯方式實際上反映了curator在博物館組織架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及其承擔的職能。將curator簡單對應為“策展人”其實是窄化了其原本內涵,但將curator翻譯為“策展人”可以視為是一種以概念和機制帶動藝術博物館創新變革的嘗試。
二、省級美術館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現有管理體制存在局限
我國大部分博物館機構設置普遍沿用蘇聯的“三部制”,即設立陳列部、保管部、宣教部與辦公室“三部一室”的組織機構,三個部門不存在垂直的業務關系,而是在辦公室的行政指導下平行發展。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三部制”對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形成與發展的確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2]。然而隨著藝術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三部制”能否適應新的要求,這是對現有管理體制的一種考驗。
近20年的博物館實踐表明,傳統“三部制”的橫向職能分工模式已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這種以業務內容為劃分依據的組織架構,將原本由學者主導的各項工作轉變為平行部門,割裂了核心業務。國內大多數公立美術館以部門為單位進行工作分配,不同部門有自己的職能,部門負責人對本部門各項事務負責,這種管理模式導致策展人無法順暢地行使權力、調配人財物等資源。在現行體制下,策展人往往作為項目執行者的角色存在,其職權范圍受到明顯制約。這種定位使得策展人既難以對展覽項目承擔實質性的責任,也無法有效整合美術館的各類資源。因此,與歐美博物館的curator相比,國內美術館策展人更多停留在名義層面,缺乏與之相匹配的工作職權。
(二)藏品難以充分開發利用
區別于普通研究人員,策展人的知識更多是基于藝術品、文本、標本等實物而不是書面證據。藏品資源是省級美術館發展的短板,策展人真切地面臨“無米下鍋”的難題。一方面,在當前地方美術館建設的熱潮下,仍有很大一部分起步較晚的省市級地方美術館“有館無藏”,尚處在從美術展覽館向美術博物館轉型的過程中,在藏品的征集、管理、研究、展示上存在諸多不足。相較于擁有豐富藏品的博物館,美術館本身的藏品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比肩。國內省級美術館的聯絡也不如博物館之間頻繁,信息不暢通、資訊不透明,又何談將藏品串聯起來辦展呢?
另一方面,因為館藏的保存要求,策展人無法“自由\"接觸藏品,只能從圖片、畫冊上獲取信息,這與實際觀看藏品有非常大的區別。開放庫房需要在多人的見證下通過多道程序才能完成,其中所隱藏的藏品安全等方面的風險,美術館館長個人難以承擔。加之藏品保管人員因為工作職責所在,寧可不出成績也不能出錯,希望繼續封鎖資料。策展人甚至不熟悉本館的館藏情況,必然影響其對藏品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藏品永遠只是藏品,不可能成為展品,更別提向公眾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藏品的豐富內涵。策展人被這些人為制造的“樊籬”所困,在突破這些難題上就困難重重。
(三)策展人才隊伍短缺
由于在組織結構、管理體制、館藏文物等方面的較大差異,中國博物館界一直沒有出臺統一的策展人制度標準,也沒有建立系統完備的策展人才培訓機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策展人才隊伍短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策展人才數量短缺。省級美術館主要依靠館內的業務部門如展覽部、典藏部、學術部策劃和實施展覽。分布在這幾個部門的專業人才數量本身就有限,優秀的策展人才更多地聚集在本地的博物館和考古機構中。專門負責藏品保管的專家又多從藏品本身而不是從展覽的視角對其文物價值開展研究,不利于高質量展覽的策劃實施。二是策展人才綜合素質不夠。首先是專業知識有限。展覽策劃所涉及的藏品種類繁多,策展人需要對各個門類的藏品都有深入了解,此外,展覽還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各個方面,這都要求策展人須具備“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儲備。其次是管理能力不足。從事美術館工作的業務人員大都是美術學、藝術學理論等專業出身,在管理方面由于未得到相關培訓和鍛煉,其組織協調、溝通能力、決斷能力有待提高。要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策展人才,單靠個人努力難以實現,更需要美術館系統化、專業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作為支撐。
三、省級美術館策展人才培養策略
(一)建立策展人制度
省級美術館需要確立策展人在團隊中的主導地位,通過建立策展人制度擴大策展人話語權和自主權,切實增強美術館展覽策劃的發展動力和創新活力。2021年《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探索獨立策展人制度,優化展覽策劃制作流程,推出更多原創性主題展覽”。國內博物館對策展人制度有一些較為成功的嘗試,值得省級美術館思考和借鑒。上海(美術)雙年展確立了策展人制度,國內策展人和國外策展人組成的策展小組共同策劃實施展覽。南京博物院較早實施的是“一個策展人+一組實施機構”,由院長主持資源調配工作,策展人擔任具體的內容設計工作,其他機構配合展覽相關工作[3]。策展人并不需要考慮用人調配和經費分配等問題。
省級美術館也可以選擇在展覽業務中采用“項目制”的新模式作為向策展人制度的過渡。廣東省博物館則從2013年起,開始全面推行競爭性選拔展覽項目的方式,所有中級(含)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都可以申報展覽項目,項目一旦入選,申報人便成為策展人而負責組建團隊,完成具體的展覽策劃工作。此外,策展人在我國美術館有多重角色定位:展覽項目管理者、內容大綱撰寫者、藏品研究專家等。職能過多易顧此失彼,過于關注細節易失去整體,因此,在厘清策展人核心能力的基礎上,應允許其他專業性角色的進駐,充分利用外援力量,發揮團隊的凝聚力。
(二)促進館際交流合作
館際之間的資源共享能夠有效破解策展人因藏品不足而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境。2012年12月,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關于加強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意見》明確強調要促進館際交流與合作,整合區域資源,彌補展覽資源不足的缺陷。省級美術館因自身條件限制,藏品資源不足,急需館際互借和資源共享助力策展。一方面,省級美術館應積極尋求與全國、地方文博機構,以及私立美術館交流合作,讓藏品通過館際合作和精品展覽活起來。江蘇省美術館、西藏美術館聯合舉辦“江蘇省美術館藏‘中國百家金陵’獲獎作品展”在西藏美術館開幕,集中展示了具有明顯江蘇特色的藝術作品,讓西藏觀眾近距離感受千里之外的江蘇風情和江蘇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學術研討會議、培訓班和優秀展覽項目也為館際合作和交往搭建了橋梁。博物館、美術館的同行可以通過學術研討會和培訓班探討共同關心的課題和項目,交流信息、互換資訊,為未來的展覽和項目合作的達成創造契機。文化和旅游部每年開展的全國美術館專業人員培訓班也為全國的美術館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
(三)加強策展人才專業培養
由于策展人須具備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和較高的管理協調水平,對策展人才的培養往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021年,《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強青年策展人才培養,造就一批政治過硬、功底扎實、與國際接軌的博物館策展人隊伍?!豹毩⒉哒谷吮仨毤鎮鋵W者、藝術管理者和社會活動家的素質要求。公立美術館的策展人至少具備學者和藝術管理者的身份,而社會活動家的角色則可以由藝術基金會和所在單位扮演。
針對省級美術館策展人才隊伍短缺的問題,可以借鑒日本“學藝員”制度中的經驗。日本美術館于1951年頒布的《博物館法》建立了自己的“學藝員”制度,其實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理解的策展人制度。首先,學藝員是一種國家規定的資格,可以通過“資格認定”的途徑獲得。其次,對“學藝員”有相關課程與項目培訓,在博物館內、相關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大學院(研究生階段)研究所均有設置。對“學藝員”的專業化教育,一方面是在成為“學藝員”之前在大學接受的專業資格課程;另一方面是設置在大學院和大學之中、在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研究機構或學會中或是在博物館和美術館之間開展的研修活動[4。日本從法律層面確立了“學藝員”制度,在大學期間有相應的課程設置,對策展人的準入資格條件也有規定,這些舉措都值得我們參考借鑒、進行本土化實踐。
結束語
在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公眾對省級美術館的公共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策展人是連接藝術品與公眾的橋梁,對美術館的專業發展至關重要。為了解決發展進程中存在的問題,省級美術館借鑒西方“Curator負責制”在藝術博物館管理和策展人才培養方面的經驗有著重要意義。中文語境下的策展人制度是我國省級美術館轉變展覽策劃方式的一種有益嘗試,有利于策展人才在其專業化發展進程中煥發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唐可星.博物館“策展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2.
[2]宋向光.論博物館“三部制”的完善與發展J].考古學研究,1997(00):478-496.
[3]陳克雙.國內博物館策展人制度理論與實踐調查研究[J].北京文博文叢,2021(4):72-82.
[4]遲昭.日本美術博物館學藝員制度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7.
作者簡介
郭夢璇(1992—),女,漢族,人,江蘇省美術館,人力資源管理師,碩士。研究方向: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