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25年1月發布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網民總量達11.08億人,其中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 99.7%[1]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用戶規模突破10.40億人,占網民總量的 93.8% 。互聯網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引擎,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教協同的機制,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其中,短視頻憑借其內容精煉性、傳播高效性等媒介特征,已演變為全媒體時代的核心傳播媒介[2。其碎片化敘事模式與社交裂變機制的結合,不僅重構了信息傳播方式,也為社會各領域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前,在短視頻深度滲透青年學生群體認知結構的背景下,高校既面臨教育資源配置的革新挑戰,也迎來將媒介技術優勢轉化為教育創新動能的重要機遇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五育融合”理念通過生命成長、知識生成、價值塑造和審美建構四個維度,系統構建了德、智、體、美、勞協同發展理念,要求高校開展具有豐富性、全面性和完整性的教育活動[。因此,高校和教育工作者應順勢而為,將學生對短視頻的“精神依賴”轉化為學習內驅力,將“五育融合”的教育內容嵌入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全過程,提高短視頻育人的精準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短視頻平臺和高校應協同構建數字素養培育機制,充分發揮短視頻育人的正向引導作用,為培養具有數字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構建新型育人生態。
“五育融合”融入高校短視頻育人的現實價值
“五育融合”是以學生個體發展角度為基點,著力構建德性涵養、智力發展、體質強化、審美培育與勞動實踐協調共生的教育生態系統。短視頻作為全媒體時代傳播的主流載體,通過與“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拓展短視頻育人內容的呈現維度,更能精準傳遞價值導向,形成多維協同的育人合力,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塑造的立體化統一[6]。
(一)有助于豐富短視頻育人的傳播內容
短視頻以娛樂性占據受眾注意力主導地位,但其教育價值維度的內容相對匱乏。尤其對于全媒體時代的青年大學生群體而言,現有的短視頻內容難以滿足大學生的認知發展需求和個性化成長。高校通過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融入短視頻,構建“價值引領型”內容矩陣,不僅增強了短視頻育人內容的感染力,有效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高校“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創新發展提供了現實的實踐路徑。例如,在德育層面,采用情景化敘事策略的短視頻,將抽象價值觀轉化為一個個典型的感人事跡與動畫故事,這類短視頻不僅使教育內容更加活靈活現,同時對大學生的思想價值引領和品德修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智育維度上,基于AR/VR短視頻技術的虛擬實驗室類的短視頻通過調動學生的感知構建沉浸式的學習場景,這類短視頻在育人內容上涵蓋歷史、文化、科學等多學科知識,更好地實現了跨學科的教育整合,有效拓展了學生的認知邊界。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內容也進一步加強了短視頻的育人實效。科學的運動技巧、健康的飲食方式等相關體育元素融入短視頻中,通過游戲化、“打卡挑戰”等互動激勵大學生體能訓練的內在動力,傳遞健康生活理念。美育元素方面,藝術創作、音樂表演、人文自然景觀等通過虛擬展廳、數字漫游等短視頻直觀呈現,幫助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工匠精神和職業技能等勞動教育維度加入短視頻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
(二)有利于提高短視頻育人的精準度和實效性
在數字化教育轉型背景下,短視頻以其短時高效、強交互性的媒介特性,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創新實踐載體。值得注意的是,“內容創新性”與“時代適配度”已成為評估短視頻質量的核心標準。這要求短視頻既要突破傳統敘事性的傳播依賴,又要動態精準地契合受眾的認知需求與審美期待。在此背景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創新應用為短視頻育人提供了新思路。相較于現有的短視頻內容,基于該理念的短視頻創作通過智能算法動態追蹤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思想軌跡,建立個性化內容推送機制,有效激發學生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提高短視頻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更好地實現“精準育人”。高校可以通過融合特定時間節點和文化節日活動等主題融入短視頻,構建起集知識傳遞、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于一體的沉浸式教育場景。以央視新聞制作的短視頻《致敬每一分拼搏!三分鐘視頻見證夢想之花在巴黎綻放》為例,該作品通過180秒濃縮了巴黎奧運會期間,中國賽事精彩瞬間與運動員們的奮斗歷程,完美地詮釋了中華體育精神,這類作品對提升大學生的行動力、拓寬國際視野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同時,高校還可以從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題材中汲取育人靈感,建立“場景化育人”機制。
(三)有利于構建短視頻育人的正向價值引領
短視頻作為全媒體時代核心信息傳播媒介,正引發高校大學生群體知識獲取體系與文化消費生態的重大變革。針對當前網絡短視頻存在的價值導向模糊、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傳播碎片化等問題對大學生價值觀造成的沖擊,高校需構建新媒體語境下的價值引領和干預機制。通過將“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融入短視頻創作與傳播全過程,不僅能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正向賦能作用,更能推動專業知識傳授實現從信息傳遞到價值觀念塑造的有機統一。以新華社作品《解碼“工匠精神”:
成“大師”的術與道》為例,該短視頻通過微觀操作場景生動解讀技術工人劉勁松18年的職業歷程,在展示精密制造工藝可視化的同時,成功將劉勁松身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象化為青年群體可感知、易接收的情感認同,為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提供了可復制的教育樣本。《5分鐘讀懂“十四五”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金句》《100秒回顧中國外交經典瞬間》等系列短視頻能夠幫助大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實現政策解讀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既能滿足大學生及時獲取時政熱點的認知需求,更能通過情感共鳴激發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由此可見,嵌入“五育融合”內容的短視頻不僅開辟了立德樹人的新型教育陣地,更在培養大學生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形成持續的影響力,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數字時代解決方案。
二、“五育融合”提升高校短視頻育人的實踐路徑
(一)以精品內容為基,打造思想引領新高地
高校作為學生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對學生個體成長和社會價值導向具有雙重塑造作用。因此,高校應嵌入“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大學生群體的短視頻文化潮流和審美范式,立足于學生認知規律,結合其思想特征、情感需求及興趣圖譜,打造具有專業深度、教育價值、傳播效能與藝術感染力的精品化短視頻內容供給體系,使價值觀引領與綜合素質發展能夠協同共進。以體育教育創新實踐為例,央視新聞于2025年春節期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上發布了一條“00后”女生舞紅纓槍的短視頻頗具啟示意義。該作品巧妙結合影視熱點《哪吒2》,通過“哪吒”國潮造型與傳統武術的創意融合,收獲百萬量級的傳播數據。此類內容優質的短視頻通過“影視熱點 + 身體展演”的呈現方式,實現了大學生從“文化學習者”到“傳承實踐者”的身份轉型,為破解傳統文化教育的承載創新與價值引導提供了新思路。在育人效能提升維度,高校可以采用“小故事折射大時代”的表現手法和敘事方式,以日常生活化場景重構折射時代精神的內容,在潤物無聲中實現大學生價值觀的塑造。例如,高校可通過遴選優秀校友及學生代表開展朋輩示范的短視頻教育,借助榜樣力量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可以建立學生深度參與的創作激勵機制,通過開展紅色故事短視頻大賽,誠信故事情景再現等形式,這類短視頻內容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城市紅色資源和校園歷史文化,在創作過程中深化家國情懷,為校園網絡文化注入兼具時代特色與精神內核的優質內容。
(二)以專亞隊伍為核,構建短視頻育八矩陣高校應抓住短視頻育人的發展優勢,構建“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在組織架構層面,建立校級官方平臺引領、院系專業平臺支撐的垂直化傳播矩陣;在協同機制層面,構建黨組織統籌規劃、共青團組織決策實施、學生組織深度參與的三級聯動體系;在保障體系層面,完善人才選拔、專業培養、激勵評價等制度,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育人生態。通過選拔具有“五育融合”教育經驗與媒體素養的輔導員,聯合具備學科知識背景與短視頻創作能力的專業教師,打造復合型短視頻育人團隊。團隊成員不僅要具備短視頻選題策劃、視聽制作、平臺運營等技能,還需要具備教育洞察能力和創新轉化能力,能精準把握時代脈搏與青年思想動態,將“五育”要素轉化為具象化、場景化的視聽表達。高校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新媒體技能專業培訓和實踐活動,例如,定期邀請網絡短視頻專家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舉辦校園短視頻創作大賽等,通過專業培訓和實踐活動,提升教師團隊短視頻育人能力。高校還可以通過建立多維度獎勵機制調動師生創作積極性,如設立“數字文化創新工坊”“網絡文化育人工作室”等并配套專項資金支持,對優質創作團隊采取立項資助、資源扶持等培育措施,不斷激發教師短視頻創作動力和激情。最后,高校黨委宣傳部應牽頭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協調學工處、團委、教務處等職能部門,共同制定短視頻育人培育規劃,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體系。通過設立例如“鑄魂”“礪能”“修身”等不同主題專欄,引導師生圍繞思想引領、技能展示、文化傳承等維度開展主題創作,形成多維度、立體化的網絡育人格局。
(三)以制度監管為盾,筑牢“五育融合”保護網
短視頻平臺作為全媒體時代重要育人陣地,應與高校共同肩負起傳播主流價值觀、引導正向輿論的特殊使命,筑牢“五育融合”保護網正是實現短視頻育人成效的關鍵所在。鑒于當下短視頻領域仍存在內容低質化、價值導向偏差等突出問題,教育部應聯合主流短視頻平臺共建戰略協作審核機制,確保短視頻內容積極向上,具有教育意義。高校層面需著力完善網絡道德教育體系建設,通過建立網絡行為監測預警機制、開展網絡安全普法教育活動、施行網絡素養動態評估體系等多元方式,制定相應的《網絡行為管理實施細則》并將其納入《學生手冊》,將虛擬空間行為規范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形成現實與網絡空間的育人閉環。高校和短視頻平臺應進一步完善網絡監督管理,及時把控網絡輿論動態,確保網絡空間始終遵循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為大學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育人環境。
結束語
在數字化教育快速發展的當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融入短視頻的創新教育形式正在塑造高校育人新路徑。通過打造兼具教育價值、專業深度和趣味娛樂的短視頻作品,強化學生的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依托短視頻平臺和技術優勢,構建多元化的短視頻傳播體系,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協同育人機制。同時,短視頻平臺和高校應同步建立動態監測和智能評估保障體系,持續優化“五育融合”數字化育人生態,使短視頻真正成為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創新載體,為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開辟“五育融合”數字化育人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發布[].傳媒論壇,2025,9(2):121.
[2]袁滿.高職院校“短視頻+N”網絡育人模式的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23):78-82.
[3]杜艷婷.將優質短視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Ⅲ]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3,46(4):125-128.
[4]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1).
[5]項賢明.“五育”何以“融合”[].教育研究,2024,45(1):41-51.
[6]周涵偉.抖音短視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及教育引導策略Ⅲ].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0(9):128-131.
[7]陳中全.主旋律短視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5(2):160-163.
作者簡介
張逸(1994—),女,漢族,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韓雪芳(1982—),女,漢族,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