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茶文化在日語課堂中應用的價值
(一)文化價值
中國茶文化融入日語教學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獨特的文化視角,還能幫助其在語言學習中深入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符號,茶文化融合了歷史、哲學與審美,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際關系的獨特理解。引入茶文化內容,能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接觸中國古代思想和東方美學,拓寬文化認知,提升人文素養。
茶文化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日本茶道的發展深受中國唐宋茶文化的影響,雖后期形成“和敬清寂”的日本特色,但兩者在精神內涵和禮儀表達上仍有相通之處。通過對中日茶文化淵源與演變的學習,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兩國文化的互動與融合,在比較中增強文化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
此外,將茶文化融入課堂還有助于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通過比較中國“隨和自然”與日本“和敬清寂”理念,學生能認識到不同文化在精神追求上的異同,增強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這種文化對比豐富了日語教學的內涵,提升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未來從事中日文化交流、涉外服務等職業打下良好基礎。茶文化的引入不僅促進了語言與文化的融合,也為學[1]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徑‘。
(二)歷史價值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將茶文化融入日語教學,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增強其對中國歷史的認知與理解。茶葉起源于中國,從神農嘗百草到逐漸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見證了中國古代農業經濟與社會文化的演進。通過學習茶文化的歷史脈絡,學生能夠掌握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日本茶道起源于唐宋時期的中國茶文化,隨著佛教東傳,茶葉及其禮儀形式被引入日本,并在當地發展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和敬清寂”精神。探究這一文化傳播與演變過程,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中日文化互動的歷史基礎,認識到文化交流在文明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此外,茶文化在歷史上的社會功能和象征意義,也為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哲學思想與禮儀制度提供了有效切入點。茶文化不僅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也反映出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與交往禮儀。將茶文化引入日語課堂,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能幫助學生構建歷史思維能力與文度更美意識,提升跨文化歷史理解的深度與
(三)教育價值
中國茶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引入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實踐價值。茶文化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禮儀規范,通過系統化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也有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與行為規范。“和、敬、清、寂”等精神理念,引導學生在快節奏學習中尋求內心平衡,促進心理調適與情緒管理。體驗式教學活動,如品茶、茶禮演示等,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與實踐性,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觀察力、審美力和動手能力。這種跨學科、跨文化的教學模式,推動學生多元思維的發展,增強綜合素養。
茶文化教育還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通過學習中國茶文化及其與日本茶道的淵源與差異,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的異同,在比較中增強文化反思與理解能力,為未來在國際化社會中的有效溝通打下基礎。茶文化所倡導的尊重、禮儀與和諧理念,也與現代教育中強調的人文精神與社會責任高度契合 [3]
此外,茶文化的融入促進了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方法的創新,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與創意。學生在語言學習的同時,獲得了深層次的文化體驗與素養提升,逐步成長為具有跨文化視野和人文關懷意識的復合型人才。
二、高職院校日語教學的現狀
(一)真實交際場景構建不足,茶文化融入缺乏情境支撐
當前日語課堂中常見的情境教學仍以“購物”“問路”“面試”等日常生活場景為主,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茶文化的關注。學生很少有機會在課堂上接觸與茶文化相關的真實交際語境,如介紹茶葉、展示泡茶步驟或解釋“茶禪一味”等文化概念,導致文化學習與語言實踐脫節。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往往更關注實用口語訓練,忽略了將茶文化轉化為語言任務的可能性,限制了學生語言能力與文化素養的同步提升。同時,部分教師對茶文化理解不夠深入,難以創造具有文化厚度的語言情境,導致教學場景的真實感和感染力不足,文化內涵的傳遞效果有限。
(二)項目化學習缺乏文化主題引導,茶文化整合度不高
項目化學習在高職日語教學中已有一定應用,但多集中于語言技能訓練和職業能力培養,如旅游導覽解說、商業日語寫作等,較少涉及傳統文化內容,尤其是茶文化相關主題。目前的項目設計往往缺乏明確的跨文化目標,忽視了茶文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價值,使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缺乏文化思辨與比較視角。即使部分教師嘗試引入茶文化元素,往往也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中日茶文化的異同、理念背景與表達方式,難以促成學生真正理解文化語境中的語言使用差[5]異,導致項目學習成效有限
(三)數字資源利用方向偏窄,茶文化內容覆蓋不足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的廣泛應用,日語教學的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但與茶文化相關的資源整合和使用仍顯不足。目前多數線上教學內容偏重語音語法訓練或日本文化介紹,缺乏關于中國茶文化,尤其是適用于日語學習的雙語素材。例如,適合課堂播放的中日雙語茶藝視頻、茶文化專題詞匯卡片、交互式練習等資源較為匱乏,導致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有效引入茶文化內容。部分教師缺乏數字化教學設計能力,未能將茶文化轉化為適合線上使用的學習任務,學生也因缺少文化背景知識而難以獨立開展基于茶文化的日語學習活動,數字化教學在文化教學方面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
(四)校園文化活動偏重娛樂性,缺乏茶文化融合與語言實用性結合
高職院校的日語相關校園文化活動雖較豐富,如日語演講比賽、日劇配音比賽等,但大多側重趣味性或語言能力展示,缺乏系統融入茶文化內容的策劃與實施。目前與茶文化相關的校園活動較為零散,內容不夠深入,形式多為展示性而非參與式,難以形成沉浸式學習氛圍。部分學校雖設有“茶藝社團”或“傳統文化角”,但與日語學習結合不緊密,未能實現語言學習與文化體驗的雙重目的。此外,缺乏師生共創的文化空間與常態化活動機制,使茶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傳播深度與持續性不足,無法有效支撐日語教學中的文化拓展。
三、中國傳統茶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日語教學的路徑
(一)基于情境教學法,構建真實語言交際場景
在高職院校的日語教學中引入中國茶文化,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尤為有效的教學策略。該方法強調通過創造貼近現實的語言使用環境,使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掌握語言技能,深化文化理解。教師可圍繞“茶文化”主題,設計多樣化、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模擬“中式茶館”或“文化展覽接待”的場景中,讓學生扮演茶藝師、導游或外國游客,圍繞中國茶的種類、沖泡步驟、飲茶禮儀,以及茶文化的歷史典故展開互動練習。
具體教學活動可包括日語介紹茶葉品種、演示泡茶步驟、解釋“茶禪一味”等文化理念。通過這些任務型情境設計,學生不僅可以掌握大量與茶文化相關的專業詞匯,還能提升口語表達能力、情境應變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技巧。情境教學的多樣化呈現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對話、小組演練等,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此外,情境教學還可與職業能力培養相結合,突出高職教育“學以致用”的導向。例如,教師可以圍繞“茶藝展示日語解說”“中日文化交流接待模擬”等情境進行訓練,讓學生在擬真的交際任務中鍛煉職業語言能力,為未來在旅游、酒店、文化傳播等相關行業就業打下基礎。通過構建真實語言交際場景,情境教學不僅提升了日語教學的實用性和互動性,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開辟了新路徑。
(二)結合項目化學習,深化跨文化認知能力
項目化學習作為一種強調自主探索與合作完成的教學模式,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將中國茶文化與日語教學相結合,教師可以圍繞“中日茶文化對比”“日語茶藝解說設計”“中日茶文化傳播視頻制作”等主題,組織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的學習項目。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學生需查閱中日茶文化相關文獻,搜集音視頻資料,撰寫日語介紹文案,或進行PPT展示和日語演講,全面鍛煉其資料整合、日語表達和團隊協作能力。
例如,在“中日茶文化比較”項目中,學生可以從茶的起源與發展、茶道理念與審美、茶具使用、飲茶禮儀等方面展開調查,最終形成對兩國茶文化異同的深刻理解。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化分析能力,還促使其在語言學習中主動思考文化語境和語用背景的差異,實現從“語言訓練”
向“語言文化整合能力”的過渡。
此外,項目化學習鼓勵小組協作,學生可根據興趣與特長進行分工,一組負責撰寫茶文化介紹文稿,另一組負責視頻拍攝與剪輯,第三組負責口頭演講與現場解說。整個過程強調實踐與反思、創造與輸出,有助于增強學生對中日文化的敏感度與尊重感,培養其對多元文化的接納意識和傳播能力。更重要的是,項目成果不僅可用于教學評估,也具有展示推廣價值。例如,學生完成的中日茶文化對比報告或茶藝解說視頻,可在校內文化節、開放日等場合展出,提升學生的文化傳播實踐感。通過項目化學習的實施,不僅提升了課堂教學的綜合效益,也為學生提供了走出教室、走向社會的實踐機會,真正實現“以項目促能力、以文化促素養”的教學目標。
(三)利用多媒體與線上資源,拓展學習渠道與內容
在數字化教育背景下,充分整合多媒體與線上資源已成為現代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語教學中導入中國茶文化,教師可借助網絡視頻、交互式軟件、虛擬展館和在線平臺,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直觀和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例如,通過播放中國茶藝表演視頻或紀錄片,讓學生形象感知中國茶文化的魅力;同時播放日本茶道儀式影像,引導學生比較兩國茶文化的儀式流程和價值理念,加深文化對比的深度理解。
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線上工具開展“延伸學習”,如:通過網絡平臺等觀看日語講解的中國茶文化視頻,并撰寫學習筆記或進行口頭復述;或利用語言學習應用軟件制作茶文化主題詞匯卡片,鞏固詞匯學習效果。教師還可設計線上任務,如“茶文化知識測驗”“中日茶文化配對游戲”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趣味性與自主性。
借助線上平臺,教師還可組織“跨文化交流會”或“虛擬訪學”活動。例如,與日本高校合作開展遠程交流,讓學生以“中日茶文化”為主題進行日語分享與問答互動。通過此類“沉浸式”線上交流,學生不僅可以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語言,也能深刻體會文化差異與共通之處,增強國際理解能力。
此外,線上資源的靈活性與可持續性也為課后學習提供了無限可能。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節奏反復觀看教學視頻,自主查閱相關資料或翻譯茶文化介紹文章,進一步提升語言實際運用水平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也可定期更新教學資源庫,推送優質學習內容,實現課里課外、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
(四)開展主題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沉浸式學習氛圍
在高職院校日語教學中融入中國茶文化,除了課堂教學,還應拓展至校園文化建設與課外活動,創造沉浸式的語言學習環境。通過組織各類茶文化主題活動,不僅豐富教學形式,還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實踐平臺。例如,學校可定期舉辦“茶文化節”或“中日茶文化交流周”,讓學生用日語主持茶藝展示、介紹茶葉知識、組織茶具展覽等,提升語言表達與文化傳播能力。這類活動還可結合漢服展示、書法表演等傳統元素,增強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化語言應用。
此外,鼓勵學生成立日語茶文化相關社團,如“日語茶道研究社”,組織小型研討會、讀書會,建立“以茶促學”的學習共同體,增強學習興趣和歸屬感。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參與策劃與執行,提升其綜合素養。
學校還可設置“茶文化角”或“中日文化展示墻”,將茶道流程、相關詞匯等內容以圖文并茂形式展示在校園內,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吸收知識,提升課堂學習效果。通過校園活動和文化空間的建設,不僅拓展了教學邊界,還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認同與語言實踐能力,為日語教學注入持續動力。
結束語
在高職院校日語教學中融入中國茶文化,不僅拓展了課程的文化內涵,也為語言教學提供了更多元的實踐路徑。通過情境教學、項目化學習、多媒體資源,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學生在真實、生動的語境中提升語言能力,同時深化對中日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此類融合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職業素養,增強其綜合競爭力。未來應進一步推動教學模式創新,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煥發更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靜.課程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茶文化雙語教學對人才培養路徑的思考[].茶葉通訊,2024,51(4):567-571.
[2] 陳珮瑤.“一帶一路”建設下的中國茶文化歷史價值新研究[].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0):101-103.
[3]王藝蘋.中日茶文化對比及當代中國茶文化傳播建議[J].福建茶葉,2024,46(4):176-178.
[4]葛闊先.茶文化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作用及價值分析[].福建茶葉,2018,40(10):210.
[5]熊琴.茶道文化在日語教學中的融入研究[]福建茶葉,2017(12):1.
作者簡介
高琪(1995—),女,漢族,青島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日語教育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