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全面加強高校思想[1]政治工作,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部于2020年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要求,2021年組織認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團隊,推動形成國家、省、校三級課程思政示范格局[2]。2022年,十部門聯合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課程思政在高校教學體系中的關鍵地位[3。在此政策導向背景下,作為高職院校財經類核心課程的財務會計,不僅肩負著傳授專業技能,還擔負培養學生誠信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雙重使命。但在現實教學中,仍普遍存在專業知識與價值引導“兩張皮”的現象,思政內容形式化、碎片化、割裂化問題突出,導致課程育人效果有限。面對新技術環境下財會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新要求,亟須通過教學改革打破專業課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壁壘。
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果為中心,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反向設計課程內容與考核機制,提升教育質量與成效4。該理念與課程思政“以生為本、以育人為目標”的教育追求高度契合,能為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清晰的結構路徑和評價依據[5]。因此,基于OBE理念構建財務會計課程思政體系,既是深化課程思政改革的有力舉措,也是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的現實需求。
一、OBE理念下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的目標設計
在構建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系時,必須基于OBE理念,明確課程育人目標、思政核心內容及其表現層級,為后續教學改革提供方向依據。
結合財務會計課程在高職財經類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地位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該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目標可劃分為三維結構:知識掌握層、能力發展層、價值塑造層[,具體目標如下:
(一)知識掌握維度:學生能夠準確理解會計法律法規、國家財稅政策、財經紀律及行業規范,在掌握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明確政策導向與國家治理邏輯,建立基本的法治意識與職業規范認知。
(二)能力發展維度:學生能夠在處理財務核算、報表編制、納稅申報等真實業務中,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開展誠信判斷、風險識別與道德評估,具備履行崗位職責的判斷力與責任感,特別是在面對利益沖突和操作灰區時展現良好的職業判斷能力。
(三)價值塑造維度: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公正獨立、擔當有為的職業精神,具備以社會公共利益為導向的價值判斷,意識到作為財務人員對經濟秩序與社會誠信體系的正向引導作用。
二、OBE理念下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思政的現實困境
對照上述OBE導向的課程思政目標,目前課程建設中存在如下差距:
(一)專業教師思政意識欠缺
在當前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不足,影響了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例如,廣東某財經職業學院的財務會計課程教師主要來自會計、審計、稅務等專業背景,對財務知識的教學駕輕就熟,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更關注技術層面的知識傳授,而未能主動挖掘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該院校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然沿用傳統授課模式,將課程重點放在會計準則、財務核算流程等技能訓練上,而缺少關于職業誠信、社會責任、財務合規等內容的系統引導,導致思政教育流于表面,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財務工作的倫理責任。再如,在江蘇某高職院校的教師培訓體系中,課程思政培訓多以理論宣講為主,缺乏針對具體學科的教學案例,財會專業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找到有效的切入點。教師即便想要在課堂中融入思政內容,也因缺乏實踐指導而停留在概念講解的層面,難以形成深入的課程思政體系。
(二)課程思政元素零散不成體系
在教學設計上,財務會計課程的思政元素往往呈現零散化,缺乏系統的課程思政框架。例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在財務會計課程中雖增加了“會計職業道德”模塊,但該模塊僅作為單獨章節出現,未能貫穿整個教學體系,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建立起完整的職業倫理認知。在教學過程中,誠信教育、社會責任等內容往往僅限于課堂案例討論,并未形成貫穿整個課程的思政教學體系。在會計學基礎課程中,雖然引入了一些企業財務違規案例,如康美藥業財務造假事件,但教師通常僅在講解財務報表分析時簡單提及案例背景,并未將案例分析與學生職業操守培養深度結合,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財務誠信的重要性。與此同時,課程思政內容多依賴教師個人理解,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指導,導致不同班級的教學內容不一致,課程思政的滲透效果參差不齊。
(三)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融合深度不足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財務會計課程的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未能深度融合,導致課程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財務會計課程雖然設置了稅收籌劃、企業財務管理等模塊,但在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技術操作,較少探討稅收籌劃中的法律與道德邊界問題,未能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進行財務優化,忽視了專業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在管理會計課程中,教師通常強調成本控制、預算管理等核心技能,而對企業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等財務管理的倫理層面涉及較少。學生在學習財務數據分析時,往往關注如何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而缺乏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合規的深入思考。在講解成本控制時,教師通常以案例講解如何通過成本分配優化企業盈利模式,而未能結合實際案例探討企業在降低成本過程中可能涉及的道德風險,導致學生在未來就業后可能更傾向于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社會責任。
(四)課程思政考核評價標準單一
在課程考核體系上,當前高職院校的財務會計課程思政考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有效評估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效果。例如,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會計課程考核仍以傳統的筆試和作業評分為主,僅在期末考試中設置部分與職業道德相關的選擇題或簡答題,缺乏實踐考核,導致學生無法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課程思政所學內容。課程思政考核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學生往往通過背誦相關知識點即可通過考試,未能真正將價值觀念內化為職業操守。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考核主要圍繞報表編制、數據計算等技能展開,而在涉及財務造假、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考核內容較少,未能通過案例分析或實踐報告考查學生的倫理判斷能力。在講解安然事件、樂視網財務造假案時,課程考試僅要求學生分析財務數據的異常點,而未設置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和法律合規性的評價內容,導致考核標準難以衡量學生的價值觀塑造成效。
三、OBE理念下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路徑
(一)提升專業教師思政素養,提高師資隊伍思政教學水平
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大量企業財務管理、稅收政策、經濟法等專業知識,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傳授技術能力,還需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滲透方式,使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然而,高職院校的財會專業教師大多專注于技能教學,缺乏系統的思政教學經驗,導致思政內容的融入流于表面,未能深度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思考。
突破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構建“行業+教育”雙師融合培養機制,引入企業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稅務稽查員等實務專家,結合真實經濟案例進行情境教學研討,并建立教師“思政引導 + 專業教學”能力考核機制,確保教師既具備扎實的財務專業素養,又能夠精準挖掘行業案例背后的思政價值。通過“案例共研+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專業教師在企業財務情境中完成思政教學設計,并通過情景模擬訓練,提升教師在課堂中自然引導學生思考誠信建設、企業責任、財務道德等議題的能力。
(二)解構財務會計課程知識模塊,開發課程思政案例庫
財務會計課程中的知識模塊涵蓋財務核算、稅務管理、財務分析、審計監督等多個方面,每個環節都蘊含大量思政教育資源,然而目前的課程內容大多按照傳統會計職能劃分,未能充分發揮不同知識板塊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導致思政內容碎片化、教學設計缺乏系統性。
針對這一問題,可以按照“會計職業發展周期”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將知識模塊與企業成長階段、財務人員職業路徑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清晰感知財會職業的社會責任與道德風險。在“財務報表分析”模塊中,可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報告閱讀訓練,讓學生在學習財務數據解讀時,分析企業在環境保護、員工權益保障、社會公益投入等方面的履行情況,培養財務人員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三)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和方法,動態優化教學內容
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主要以案例講解、課堂討論、政策解讀為主,這種方式雖然能夠讓學生理解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但由于缺乏互動性和實踐應用,導致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接受度較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傾向于關注掌握會計技能,而對思政內容的參與度較低,思政育人效果難以顯現。
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引入“反向沉浸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企業財務高管,在虛擬商業環境中經歷“企業融資一經營決策一財務報表編制—風險管理一稅務申報”的全過程,并設置一系列帶有價值沖突的關鍵決策點。例如,是否隱瞞財務虧損、是否調整稅務策略來規避政策風險、是否在財務報告中夸大盈利能力等。學生的決策結果將直接影響企業發展軌跡,通過系統模擬反饋,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財務決策的法律后果與社會影響,在實踐過程中形成對會計職業倫理的深刻理解。
(四)對標專業思政育人要求,完善課程思政多元考核評價機制
現有的課程思政考核評價體系往往較為單一,主要通過課程論文、案例分析報告或課堂討論等方式進行考核,難以全面衡量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思政素養。部分高職院校在思政教學考核中仍然停留在理論層面,未能建立完整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導致思政育人成效難以量化,影響課程改革的推進。
構建“全過程+多維度”的考核評價體系,以“課堂認知考核一實踐應用考核一價值觀塑造考核”三階段進行綜合評估。課堂認知層面采用“隱性測評”技術,通過智能分析課堂討論語音、作業內容、案例分析等數據,自動提取學生在思政問題上的傾向性表達,評估學生的價值觀理解水平;實踐應用層面以“財務職業挑戰賽”為核心,讓學生組建模擬財務咨詢公司,處理企業財務合規問題,并由企業導師進行專業評估;價值觀塑造層面則采用“長期追蹤評價”模式,建立學生的職業道德成長檔案,在畢業后持續跟蹤其職業行為表現,并結合企業反饋進行動態優化。
結束語
總體而言,在OBE理念指導下,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需要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以智能化、實踐化、情境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師的思政教學能力,構建精準匹配專業需求的課程思政體系,并通過多元化考核機制確保思政育人成效的持續優化。創新的教學策略不僅要強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的融合,還需依托數字技術與虛擬仿真環境,讓學生在真實決策情境中形成對職業道德的深刻理解,培養具備高水平專業能力與堅定社會責任意識的復合型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馮芙蓉.基于OBE理念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C]//北京國際交流協會.2024年第三屆教育創新與經驗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西安培華學院,2024:4.
[3]潘曉婷.OBE理念下高校專創融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中級財務會計課程為例Ⅲ].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27(6):26-29.
[4]黃愛富.基于OBE理念的中級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會計師,2023(13):112-114.
[5]邱鵬云.OBE理念下中級財務會計思政教學改革策略研究[].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181-183.
[6]田顯怡,李玲.OBE理念下財務管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探究[].對外經貿,2022(8):111-115.
作者簡介
吳梓瑄(1997—),女,漢族,江蘇鎮江人,鎮江高等專科學校財經商貿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會計、財務管理。
孫艷平(1977—),女,漢族,江蘇鎮江人,鎮江高等專科學校財經商貿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電子商務。
基金項目:2024年鎮江高專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OBE理念下高職院校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4YB22)。
2024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基于OBE理念的大數據與會計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4SJSZ0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