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平臺之一,來華留學教育在中外文化的共融與高校教育的創新方面面臨發展挑戰,來華留學生在漢語使用、學術習慣和社會文化應對時往往會感受到文化認知差異帶來的適應壓力,因此,需要積極探索跨文化適應路徑,并優化國情教育內容和教學方式,以便為來華留學生融入社會、理解中國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探討跨文化適應過程和國情教育的有效結合,有助于留學生建立中國社會發展動態認知框架,通過增進文化共情力為文明對話創建途徑。
一、跨文化適應與中國國情教育融合的價值意蘊
跨文化適應與中國國情教育的融合具有多方面的價值意蘊,體現在理論創新、實踐指導、戰略支撐等層面。在理論方面,將跨文化適應理論引入國情教育研究,有助于拓寬視野、豐富內涵,為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模式等提供新的思路啟發。從實踐角度看,融合路徑的構建有利于提升國際學生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通過將國情知識融入語言學習,將文化體驗融入課堂教學,將比較視角融入專題講座等,多維度培養國際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增進對中國的全面了解。從國家戰略高度審視,跨文化適應與國情教育的創新融合,對于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具有積極作用,為推進“留學中國”戰略、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撐。總之,跨文化適應與國情教育的有機結合,在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層面形成良性互動,必將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國際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現狀進行實證研究。首先,基于文獻綜述構建包括學習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心理適應等維度的調查問卷,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式對在華國際學生開展大規模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852份。其次,從調查樣本中選取30名國際學生進行半結構化深度訪談,進一步探究其適應過程中的具體感受、問題與需求。最后,運用SPSS、NVivo等軟件對定量和定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與編碼歸納,力求全面診斷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現狀、特點及影響因素,為后續融合路徑設計提供實證依據。
(二)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現狀調查
研究人員以國際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了1000份調查問卷,問卷中囊括跨文化適應的相關問題,如社會文化、心理適應以及學習等方面,共收回852份有效問卷,通過對問卷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學習中存在語言障礙的有 68.4% ,在適應國內教學方式方面有 63.2% 的受訪者認為適應難度較大,與此同時,在飲食習慣差異方面, 78.6% 的學生認為存在困擾,在本地社交模式方面有 72.3% 的學生認為存在適應困難。除此之外,仍有半數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當中經歷過文化沖擊所導致的心理調適問題。總而言之,國際學生在跨文化適應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相應的差異,這為后續教育策略的優化提供了相應的依據。
(三)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分析
研究人員利用專業軟件SPSS工具分析了影響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變量,其變量包括學生的年齡(平均22.5歲)、漢語水平(平均3.62分),以及是否接受過跨文化培訓(平均2.38分)等。具體而言,學習適應與漢語水平、社會支持與心理適應為正相關,分別為0.68、0.57,而文化差異與社會文化適應則呈現負相關。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個體、環境與文化因素的共變強度分別為 42.3%. 28.6% 和 35.8% ,其中,在個體因素維度中,漢語水平( ββ=0.52 , p<0.001 )和文化智力( B=0.46 p<0.001 )是顯著的預測變量;環境因素維度中,社會支持( β=0.38 , p?0.01? )和校園氛圍( ββ=0.29 p<0.05 )對跨文化適應具有積極影響;文化因素維度中,文化距離( β=-0.33 , p<0.01 )與跨文化適應呈負相關,而文化價值觀( β=0.24 , p<0.05 ))則呈正相關關系。研究結果表明,漢語水平、文化理解力和社會支持為影響跨文化適應行為的關鍵變量,這反映對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干預應注重語言培訓、構建社會支持系統和跨文化認知力的提升,同時強調對學生情況進行分類指導。
(四)國際學生對中國國情教育的評價
問卷和訪談揭示了來華留學生希望國情教育能對癥下藥的希望。在問卷統計中, 62.5% 的學生提出國情教育內容滯后的問題,難以看到與時俱進的中國。 58.3% 的學生提出對教學手段上的不滿,他們建議不能一味授課,而是要用更多手段來激發上課的興趣。同時, 48.6% 的學生建議制定適應于來華留學生的教學輔導或情感輔助機制。而從訪談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學生建議國情教育應該超越單一的課程局限,鼓勵在語言學習中吸收政策信息,在專業知識中感受中國,這是一種知識的社會建構過程。有留學生提出需要更多與社會實踐有關的情境學習,他們提出應該有實地參觀企業、為社區提供志愿服務等相關情境,以便融入基層治理、科技領域等中國具體實踐之中。
三、跨文化適應與中國國情教育的融合路徑
(一)做好融合的內容設計
跨文化適應和國情教育融合的教學內容體系,應該構建“多角度交叉滲透”的教學框架,強化[2]在漢語學習和文化傳播過程中對國情的認知 。例如,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可選擇中國當代社會現實和表達方式豐富的內容,如在語法講解過程中,加入“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概念和語境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在閱讀中國某地城市社區治理案例的過程中,深化漢語學習和國情認知。跨文化實踐方面,要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手藝坊 + 創新思維過程”等方式的融合體驗環節,使其體會當代工藝的創新表達;在參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同時展開“中國創新”系列話題的辯論,通過邀請外商投資企業高層管
理人員與中國本土企業家進行跨界訪談,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體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上述的教學設計,可以打破“認知和體驗”阻隔,讓學生在漢語的學習和交際能力的提升過程中,逐漸對中國發展道路建立立體性的認識,達到提升跨文化適應能力和國情認知水平的雙重目的。
(二)推進融合的模式創新
1.“線上 + 線下”混合式教學
依托“線上線下協同”教學方法,通過大數據 + 場景的重構實現跨文化適應與國情教學的融合。線上可以在課程中為學生打造國情素材微課程或短劇,例如,以短視頻、教學問答等形式展現的“中國關鍵詞”系列微課程,由留學生自行選擇學習內容,利用虛擬仿真等方式了解高鐵運轉管理等先進技術,令其對中國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有初步感受;線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具身化體驗設計,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科技創新基地后設置“創新密碼密鑰”破譯活動,通過破譯當前我國先進科研技術轉化效率之謎解讀中國模式。例如,春節文化教學中,通過線上渠道與手段,借助AR技術復原古代元宵燈會,留學生利用佩戴VR設備即可在古代元宵廟會上穿梭;再通過線上視頻講解,將學生帶到線下春節民俗文化工坊制作春節對聯,利用直播等形式與外界分享春節文化體驗活動,對春節文化有身臨其境的直觀體驗。
2.“課堂 + 實踐”沉浸式學習
在跨文化視域下,教育人員可以將課堂與實踐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之上創設沉浸式學習體驗,重構學習場景,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加深對我國國情的理解[。例如,可以開展鄉村振興調研活動,組織學生走入田間地頭,了解我國農村的發展歷程,并感受現代化農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通過認知理解、實踐深入,以及反思內化的方式深化國情教育,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國際學生對我國的發展有更為具象深刻的認識,而且提升其分析能力、社會觀察能力。
以“中國農村發展”專題為例,教師首先通過案例教學、專家講座等課堂形式,引導學生了解中國農村的發展歷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隨后,組織學生赴農村社區開展為期 2~3 周的田野考察,深入農戶家中,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體驗農村生活,與村民面對面交流,記錄觀察與感悟。在實踐過程中,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分析農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考察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撰寫田野調查報告,在課堂上交流分享,開展比較反思。學生在親身參與、體驗互動中建構知識、提升能力,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智慧。“課堂 + 實踐”這一沉浸式學習路徑,讓抽象的國情知識“活”起來,為國際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國情創造了生動、互動的體驗空間,必將顯著拓寬其跨文化視野,為未來更好地在中國生活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3.“小組合作 + 個性化”互動模式
在跨文化適應與國情教育融合的創新實踐中,“小組協作 + 個性發展”互動模式通過構建差異化學習共同體實現教學革新4。該模式突破傳統課堂單向傳授的局限,組建中外學生混合學習小組,圍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等現實議題設計階梯式探究任務。以“長江經濟帶發展”主題學習為例,各小組選取典型城市展開深度調研一—重慶組聚焦山城步道更新中的文脈延續,剖析傳統街巷如何植入現代生活功能;武漢組深入光谷科創走廊,解碼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上海組探究洋山港智能物流體系,理解數字化如何重塑傳統港口經濟。小組成員依據語言能力與專業背景進行角色分工:漢語初級水平者負責外文文獻編譯,理工科學生構建數據分析模型,藝術設計背景成員則以信息可視化方式呈現研究成果。在成果展示環節突破傳統PPT匯報形式,采用數字沙盤動態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現場展演等多元形式,例如,用蘇繡技法再現經濟帶生態圖譜、借助皮影戲演繹科技創新故事,以此激發跨文化對話的創新表達。教師根據小組進度定制個性化學案,為熱衷政策研究的留學生對接地方政府咨詢項目,指導擅長新媒體傳播的學生制作系列vlog,通過抖音等平臺傳播調研見聞。
以“區域飲食文化比較”實踐為例,東南亞學生可發揮香料認知優勢解構川菜味型體系,歐洲學生運用分子美食理論創新呈現淮揚菜精髓,非洲學員通過田野調查方法梳理沙縣小吃全球化路徑,最終形成兼具學術深度與文化趣味的多元成果。這種教學模式通過“做中學”的實踐邏輯,使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可觸摸的文化體驗,在協作探究中自然消解文化隔閡,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培育具有跨文化勝任力的新一代國際人才。
(三)完善融合實施的保障機制
要強化跨文化適應教育與國情教育,需要打造一個交叉保障系統。對于教師,要堅持跨文化教育領域的“雙引進”,即引進海外區域研究專才擔任師資和導師,定期開展跨文化課程教學法工作坊,鍛煉教師的比較文化和情景教學設計思維;同時,組織教師赴外研修,掌握國外最新教學理論和方法。對于教學,需要成立跨部門協作項目委員會,協同指導課程的開發、質量和過程評估,形成在文化知識、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價值轉變等多方面指標的評價機制[。對于資源,可以考慮數字化和情景化相結合,如打造多語言MOOC平臺、創建“身在中國”系列的虛擬現實課程,如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會場、鄉村治理(扶貧)決策參與等,使學生置身于交互式、立體化環境中了解中國實踐。
結束語
總之,根據國際學生認知發展需求,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再情景化、教學方式的再互動化和實踐空間的再生態化,實現文化適應與國情認知的良性融合。未來還要加強學科聯動,聯合教育學、文化學、傳播學等相關學科力量,形成國際性教研協作網絡,總結可供借鑒的做法,同時加強校企地聯動人才培養,在國情認知基礎上轉化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技能,塑造既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又了解中國國情的復合型國際人才,推進文化交流不斷深化。
參考文獻
[1]馬彬彬,周棟,李沁怡.來華留學生“認知中國”國情教育體系構建[].科教導刊,2024(26):93-96.
[2]黃鈺斌.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現狀研究[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4.
[3]閆麗莉.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現狀調查[D].錦州:渤海大學,2024.
[4]陶健,夏俊鎖.跨文化交際背景下來華留學生中國國情教育研究[].時代報告(奔流),2023(3):136-138.
[5]謝鑫.國際學生中國國情教育探索與實踐Ⅲ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1):79-82.
作者簡介
馮德平(1981—),男,漢族,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研究。
張舒(1982—),男,苗族,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
鄧道駿(1981—),男,漢族,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學。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學會2024年高等教育科學研究重點培育項目課題結題成果“跨文化適應與中國國情教育的融合路徑研究:基于國際學生在華學習體驗的實證分析”(項目編號:GJXH2024ZDPY-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