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理念,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意義重大。為推進立德樹人,構建新教育格局,高校需構建教師、學生及家庭等多方參與的心理健康支持體系。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通知涵蓋五育并舉、心理健康素養提升、“四位一體”工作體系及協同聯動格局等內容,標志著高校心理工作進入系統化、協同化新階段。
因此,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對于提升學生生活質量、優化資源配置、豐富文化建設、提高校園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有效途徑。它通過集合服務,簡化流程,同時促進校園文化的多元發展,增強學生歸屬感,是當代高校發展的關鍵環節。2023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發布了關于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擴大“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試點范圍,深化試點工作,體現了國家對高校建立“一站式”學生社區工作的重視。而如何在建設“一站式”學生社區的過程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一步提升大學生[2]心理健康水平,正是本文探索的目標
一、“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模式的發展現狀
高校“一站式”學生社區是一種集學習、住宿、餐飲、休閑、社交與心理健康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校園管理模式。該模式通過整合校內各類資源與服務,為學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學習與生活支持平臺,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增強歸屬感與社區參與度,同時提升校園服務水平和文化建設質量。當前,各地高校正積極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仍面臨以下突出問題。
(一)學生自主意識薄弱,歸屬感不強
在“一站式”社區的運行體系中,學生應作為社區建設的核心主體。然而在實踐中,一些學生對社區事務參與積極性不高,興趣和熱情不足,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導致其社區歸屬感和參與體驗相對較弱。如何有效激發學生主體性,提升其參與意愿與責任感,已成為社區育人的關鍵議題。
(二)協同育人體制機制不完善
“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
需要學校各部門之間多方配合,如后勤部門、保衛
部門、學生管理部門、校醫院、教學等多部門協同
工作,這就需要一個完善的工作體制機制,協同配
合做好大學生的服務工作,體制機制的缺乏會極大[3]
地影響工作開展進度,以及學生的生活體驗感 0
(三)資源配置不足
該模式對硬件與軟件資源均提出較高要求。一方面,場地設施(如文化展示區、心理輔導室、交流空間等)尚不完善,難以全面支撐社區活動的常態化開展;另一方面,專業人員(如心理咨詢師、活動指導教師)配置不足,服務供給能力有限。此外,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迅速發展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在智慧社區建設、數據平臺整合與技術支持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制約了“一站式”學生社區功能的深度融合與高效運行。
二、“末梢”變“前哨”: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力量在“一站式”社區中的發展
(一)朋輩輔導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Vriend首次提出,并于20世紀90年代逐步在我國高校中推廣發展。心理朋輩輔導是指由同齡或同齡段個體提供心理支持與輔導服務的活動形式,其本質在于利用平等、互信的關系基礎,[4]開展情感支持、經驗分享與問題協助等工作
該方式有效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邊界,是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路徑之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朋輩心理輔導員是朋輩輔導的具體執行主體,通常由經過專業培訓、具備基本心理支持技能(如傾聽、共情、初步識別等)的在校學生擔任。他們通過開展個體交流或團體活動,為同伴提供心理關懷與成長支持。其主要職責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心理主題活動、識別并處理一般性心理困擾、協助發現潛在心理危機信號等。作為高校心理危機四級干預體系中的“末梢”力量,朋輩輔導員與心理委員、宿舍舍長等群體協同構建起基層心理支持網絡,發揮著心理防線“前移”的基礎性作用。
(二)在“一站式”學生社區的育人環境中,朋輩心理輔導表現出諸多獨特優勢,有效補充了傳統心理服務的覆蓋面與響應速度。表現在:1.年齡相近,溝通順暢。朋輩輔導員與服務對象處于同一成長階段,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與校園經歷,易于建立情感共鳴,有助于減少代際隔閡,快速建立信任關系,提升心理支持的有效性與接受度。2.響應及時,預警敏銳。朋輩之間日常接觸頻繁,能夠在學習、生活等場景中更早察覺心理異常行為或情緒波動,第一時間向專業人員報告,有助于提升危機干預工作的效率與前瞻性。3.覆蓋廣泛,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前移。高校學生群體規模龐大,借助朋輩輔導可在基層廣泛開展心理知識宣傳與預防性干預。通過講座、團體輔導、沙龍等形式,提升學生心理素養,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從“問題應對”轉向“主動預防”。4.促進互助文化,構建積極社區生態。朋輩輔導員通過日常支持與鼓勵,營造出互幫互助、理解共情的社區氛圍,強化了學生間的聯結感,助力構建包容、有溫度的校園心理[5]文化,增強學生的歸屬感與整體社區凝聚力 。
三、朋輩心理輔導在“一站式”社區建設中的工作路徑
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實際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朋輩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與組織機制的健全程度。為保障該項工作的持續性與專業性,需從隊伍建設與制度體系兩方面同步推進。
(一)隊伍建設
1.明確朋輩心理輔導員的職責范圍。朋輩心理輔導員應承擔多項育人職能,包括心理知識宣傳普及、心理健康活動組織、基本情緒支持、心理危機信號識別與初步應對,以及社區正向文化建設等。此外,輔導員還需持續學習相關心理知識,提升自我專業素養,與心理委員、其他朋輩輔導員協作,形成工作合力。需要明確的是,朋輩心理輔導員的職責重在提供情感陪伴與支持。在遵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通過情緒共情、建議提供、信任建立等方式,協助被輔導者自我覺察與成長。由于朋輩心理輔導員并不具備專業心理咨詢與干預職能,應在識別危機信號后及時轉介專業人員處理。
2.優化朋輩心理輔導員的招募與選拔流程。朋輩輔導員的招募與選拔是朋輩隊伍發展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選拔出的人才是否合適,具有勝任力,將直接影響朋輩工作開展的效率。朋輩心理輔導員應具備以下個人特點:熱心友愛、樂于助人、具有較強的內驅力、善于學習新知識、人際關系良好等特點。這些素質是朋輩輔導員有效開展工作的基礎,有助于他們在社區中建立信任并提供及時的心理支持。因此,在招募過程中,應率先考慮候選人是否具備相關個人特點。選拔朋輩心理輔導員可以采用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式,以及使用專業的人格測試量表、案例分析、情景模擬等形式,篩選更適合的人才。
(二)體制機制建設
1.建立專業化培訓體系
在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推進過程中,隊伍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構建一支專業化、高勝任力的朋輩輔導員隊伍,必須從知識儲備、技能訓練與職業意識等方面系統培養。為此,高校亟須建立一套科學完善、分層分類的培訓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崗前培訓。通過專題講座、集中授課等方式,使新普朋輩輔導員全面了解其工作職責、行為規范、倫理原則(如保密義務)及團隊管理要求,并以考核形式檢驗學習成果,確保基本勝任能力。
(2)專業課程培訓。由心理健康教育相關部門設計專門課程,內容涵蓋傾聽與共情技巧、情緒支持方法、人際沖突調節、常見心理問題識別與應對、危機預警及干預基礎、團體帶領技巧與心理宣傳活動策劃等,提升其專業實務能力。
(3)案例督導機制。在工作實踐中,朋輩輔導員難免遇到棘手問題或處理難度較大的案例。學校應設立常態化的團體案例督導機制,由專職心理教師或經驗豐富的輔導員提供實務指導,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應對策略、積累經驗。
(4)個人督導支持。考慮到朋輩輔導員在服務過程中亦可能產生情緒波動或心理壓力,需設立個人督導機制。個人督導是朋輩輔導員在工作結束后,由專業心理教師、輔導員等對其開展工作的過程進行全面監督與反饋,并對其個人情感給予支持的過程,也是朋輩心理輔導員工作的心理加油站[]。
(5)倫理規范教育。
倫理素養是開展心理支持工作的基礎保障。高校應在崗前培訓中明確倫理底線,如尊重隱私、信息保密、角色邊界等,并結合實際案例開展倫理教育。在工作推進過程中,應定期組織學習與考核,增強朋輩輔導員的職業意識與規范意識,預防職業倦怠與行為風險。
2.建立規范的管理體系
規范的體制機制是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工作效能、建設高質量團隊的基礎保障。目前,高校朋輩輔導工作普遍面臨學生參與熱情不高、主動性不足等現實困境,亟須通過制度設計激發學生內驅力,提升整體運行效率。為確保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系統推進,應構建涵蓋職責規范、培訓提升、考核評估、激勵反饋與協同聯動的全過程管理體系,具體包括:
(1)明確崗位職責。依據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實際工作內容,明確其應承擔的具體任務、目標要求與行為規范,并規定其在團隊中的責任邊界。建議實行聘任制上崗管理方式,強化崗位責任意識與專業身份認同。
(2)完善培訓機制,提升專業水平。高校應建立系統化、實用性強的培訓課程體系,內容涵蓋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倫理保密規范、人際溝通技巧、危機識別與干預、自我成長策略等,并定期組織個體與團體督導,持續提升輔導員的職業勝任力。
(3)建立多元化評估機制。引入360度評估模式,由專職心理教師、輔導員、朋輩成員、心理委員及學生代表共同參與,全面評價輔導員在專業能力、溝通表達、情緒支持、危機應對、活動組織與團隊協作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對評估結果不達標者,應提供針對性培訓與指導,仍未達[8]標者可考慮有序淘汰
(4)健全激勵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通過設立多元激勵手段,如與個人學分績點掛鉤、評優評先優待、榮譽表彰及專項獎學金等,提升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工作動力與職業榮譽感,增強其在社區建設中的歸屬感與持續投入度。
(5)強化協同機制,推動多部門融合育人。朋輩輔導員作為高校心理健康四級網絡體系的基層觸角,在校園文化營造與心理健康推廣中發揮著基礎作用。為更好推進“三全育人”,應強化學生事務部門、后勤、保衛、校醫院、文體與教學等多部門的協同聯動,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服務響應效率與管理協同效能。
(6)完善硬件設施保障。配備必要的功能空間,如朋輩輔導員工作室、團體輔導室、心理沙盤室、情緒宣泄室等場地,完善宣傳文化墻、心理展板、活動記錄展示等設施,構建有溫度、有內容、有氛圍的心理支持環境,為朋輩輔導工作提供堅實的空間載體。
結束語
“一站式”學生社區的建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真正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培養人才,讓學生主動投身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建立屬于自己的特色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朋輩工作的開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朋輩心理輔導工作能促進學生互相支持,相互交流,加強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鏈接,有效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助力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同時,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與歸屬感,提升整體的教育質量。參與朋輩輔導活動,學生不僅能提升自身心理素養,還能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鍛煉自己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助人自助,這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目標相一致,有助于高校培養具備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明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朋輩輔導的模塊化管理探究[J].教育現代化,2020,7(27):99-103.
[2]卜夢瑾.“一站式”學生社區朋輩心理輔導體系建設的實踐路徑及意義[].現代職業教育,2024(15):61-64.
[3]王海燕,蘇天一.服務育人視角下高校朋輩心理輔導的現實局囿及提升路徑Ⅲ].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4):84-86.
[4]孫進,姜華.高校朋輩心理輔導的路徑探析J].科技視界,2021(2):58-59.
[5]丁閩江.高校“四合一”朋輩心理輔導的實踐和思考Ⅲ.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5):63-67.
[6]何曉薇.高校開展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工作的路徑探討[].科技風,2019(1):36.
[7]李支元.“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路徑探究[].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41(2):70-73.
[8]王玲玲,趙俊峰.“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背景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路徑[J].河南教育(高教),2024(6):35-36.
作者簡介
楊婉晨(1991—),女,漢族,陜西富平人,西北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