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詠物詩、新舊浪漫主義與兩岸左翼文學的跨域互動

2025-11-18 00:00:00劉奎
華文文學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I20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5-0054-14

王白淵(1902-1965)是臺灣日占時期的著名詩人,出生于彰化縣二水鄉。他曾就讀“國語學校師范部\"(臺北師范學校前身),與臺灣著名革命者、社會活動家謝春木(謝南光)同學,畢業后擔任公學校教師。1923年受殖民當局資助,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畢業后被推薦到日本巖手縣盛岡女子師范學校任教,同時,兼任《臺灣民報》特約撰稿人。1931年出版日語詩集《荊棘的道路》(《荊の道》)。1932年赴東京參加帶左翼色彩的“臺灣人文化社團”,因該社團成員葉秋木參加“反帝”游行,王白淵受到牽連,也被捕入獄。出獄后與張文環、巫永福、吳坤煌等成立“臺灣藝術研究會”。1933年,受謝春木鼓舞前往上海,任職于華聯通訊社,為中國有關機關翻譯日語資料。1935年任教于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八一三\"事變之后,被日軍逮捕并押送臺灣,關入臺北監獄。臺灣光復后,與蘇新等編《新生報》,一度任編輯部主任。之后在國民黨的統治下,還曾多次入獄。①

王白淵的著作,主要有新詩、劇本、文藝評論和時評。他的新詩集《荊棘的道路》是臺灣新詩早期的重要成果,在臺灣新詩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得到臺灣文壇的高度評價。他的論作《吾們青年的覺悟》《詩圣泰戈爾》《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等是我國現代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獻。作為一個左翼作家和藝術家,他不僅通過文字討論中國的出路問題,也實地投身于中國現代的革命實踐。

對于這樣一位重要的詩人和思想家,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學界已有大量研究,中國大陸學界尚未見深入討論。中國臺灣學界在資料整理方面效果顯著,已出版陳才崑編譯的《王白淵·荊棘的道路》②和莫渝所編《王白淵荊棘之道》。研究方面,中國臺灣地區與日本的研究覆蓋面較廣,從詩歌、藝術、思想到社會活動,均有所討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柳書琴的著作《荊棘之道: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①,羅秀芝的著作《臺灣美術評論王白淵卷》②,以及謝瑞隆、羅文玲和蕭蕭所編論文集《踏破荊棘,締造桂冠:王白淵文學研究論集》等。既有研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對王白淵思想和文藝源流的討論,如王白淵所受尼采、甘地、石川啄木等人的影響④,二是對王白淵東亞跨域體驗的研究。綜觀這些研究,它們揭示了王白淵思想的淵源,但大多數將王白淵的詩歌與思想分開討論,也限于柳書琴等前行研究所奠定的范式,后續研究對相關議題雖有更為深入的探討,但在視野方面有待進一步拓展。本論文試圖從王白淵的詩歌出發,探討其詩歌的獨特形式和思想政治含義,進一步揭示他與新舊浪漫主義的淵源,辨析浪漫主義在他的詩學和社會意識中起到的作用。此外,介紹王白淵與祖國左翼文壇互動的相關細節,對學界關于王白淵東亞跨域問題的討論略作補充。

一、詠物詩的寓言性

就數量而言,王白淵的新詩并不多,不足百首。他的詩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收錄于《荊棘的道路》中的早期詩作,二是未收入詩集的\"三行詩”。王白淵的詩,結構都較為類似,大都由描摹某一事物人手,就相關物象展開抒情,這從詩題如《地鼠》《蓮花》《梟》《向日葵》《太陽》《蝴蝶》等可略窺一斑,近似傳統詩歌中的詠物詩。

王白淵所詠之物的范圍十分廣泛。有可見之物,如蝴蝶、山茶花、落葉,也有不可見之物如風、時光;有自然物象如梟、野草,也有歷史人物如盧梭、高更;有小動物如地鼠,也有宇宙巨物太陽、星辰。王白淵的詠物詩,從結構來看,與古典詠物詩有類似之處:以狀物起興,重在借物寓意,借詠物表達自己的情志和思想。如《地鼠》一詩:

專心一意撥土的地鼠你的路暗無天日彎彎曲曲

但是

你地底的天堂令人眷懷

地鼠啊!你是福氣中人

既無地上的虛偽

亦無生活的倦怠

細巧的眼睛為了看向無上的光明

慢慢的暗路為了到達希望的花園

手雖不搭調卻足夠勞動

烏黑的衣裳也夠取暖

你有情侶也有小孩

黑暗的一隅愛的花依樣地開

地上的兩足動物討厭你迫害你

地鼠啊!笑煞他吧不要理睬!

在這廣大的世間里

不能說沒有人會贊美你啊!

堅信神的國度

旦夕徘徊在邁向光明的暗路

你是可憎得令人可愛

地鼠啊!

你的小孩已哇哇地哭了起來

快快給他一點奶吃吧!一 ⑥

在詩人看來,深居洞穴的地鼠,雖然它的路是\"暗無天日彎彎曲曲”,但卻擁有與地面迥然不同的地下空間,這里沒有虛偽,生活充滿了熱力。它們身處黑暗,卻充滿了希望,在為抵達光明而努力著。詩人賦予地鼠的這些思想和情感,與地鼠的生活習性有合轍之處,更多的則是詩人自己的時代感受和社會思想。從某種程度上說,出身于“殖民地\"的詩人,處境也像地鼠一樣,生活在一個黑暗的世界,卻充滿對光明的向往,雖然抵達光明的路途艱難曲折,他仍充滿希望和動力,將為之不懈努力。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詩人并未停留在思想領域,而是要從具體的事情做起,詩歌的結尾 一“地鼠啊!/你的小孩已哇哇地哭了起來、快快給他一點奶吃吧!一”從激昂的語調轉入日常話語,從抽象的說理轉向具體的生活,讓理想落到了實處,地鼠要哺育它的幼崽,一如理想主義者要培育新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也是將再造世界落實到\"救救孩子\"這個具體的支點。①

王白淵所詠之物的范圍雖廣泛,但也有偏好,蝴蝶是王白淵吟詠最多的物象。據研究者統計,在《荊棘之道》收錄的65首詩中,有16首詩出現過“蝴蝶\"這個意象,②可見比例之高。在他吟詠蝴蝶的詩作中,《蝴蝶》一詩最具有代表性:

從大氣飄向大氣

可愛的大地天使

肉眼雖不見

確實胸懷神的旨意

傳遞我們自由與歡喜

乘微風踏上漂泊之旅

疲倦了

仁足原野的花草叢里

啊!蝴蝶呀!

大地的天使呦!

我愿效你翩飛

配上真理的雙翼

帶著愛的觸須

飛旋在被虐待者的周圍

讓他們分享—

向花神索取的甜蜜③

因為莊周夢蝶的典故,蝴蝶是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王白淵筆下的蝴蝶突破了傳統的范圍,帶有很強的西方文化色彩。在他筆下,蝴蝶是“大地的天使”,懷著神性之愛,傳遞人們的自由與歡喜。該詩既實寫蝴蝶飛舞的輕盈姿態,也寫詩人所寄寓的社會理想:“我\"希望自己是長著真理與愛之雙翅的蝴蝶,給“被虐待者\"帶來花神的甜蜜。

王白淵這種近似詠物的寫作,與古典的詠物詩有不同的源流,他更多的是受現代繪畫技巧的影響。已有論者從詩畫互動的角度談王白淵的藝術觀念,但側重王白淵如何經由美術確立其藝術觀念④,相對忽略了他詩歌中的繪畫技巧或繪畫思維。王白淵在公學校接受的美術教育,讓他確立了寫生的基本觀念,正如論者指出的,“圖畫課的主要教授內容是臨畫帖,臨寫一些瓶子、國旗、花鳥蔬果等畫帖,寫生的對象則是手工課所制作的魚籃、谷物籃等成品。基礎教育中強調寫生的概念以及對形體描繪的重視,造成了王白淵的藝術關懷始終難以脫離以自然物像為本的基本路線。\"殖民統治下的美術教育,側重實物的摹寫,乃至推行偏重手工技藝的實用教育,這一定程度制約著王白淵早期書寫對象的選擇和觀看視角。

雖然從技術的角度來看,王白淵受到殖民教育體制的影響,但就內容而言,則突破了殖民教育體制偏重描摹實物的限制,充滿了人文關懷,充滿了理想主義情懷。他對藝術史的關注點也與眾不同,他在接觸現代主義繪畫時,并不拾現代主義的抽象與虛無,而是偏重梵高的熱情、米勒的田園牧歌等內容。

米勒(Jean-FrancoisMillet,1814-1875)是對王白淵影響最大的畫家。米勒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以描繪鄉村風俗畫而知名,代表作有《播種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晚禱》,都帶著濃郁的田園風。王白淵的很多詩作,都有著米勒的風格和氣質,如《春晨》一詩:

輕盈的陽光靜悄悄地走近窗邊

外面麻雀吱吱囉啦

遠方的山巒抬起惺松的臉

五月涼風恣意吹來

光輝普照—靜謐的春晨

看那流過林蔭的小溪仁立岸邊嗽口的兒童穿著睡袍提著水桶鄉村少女裸足走下河邊白日高照—閑靜的春晨春霞迤逾田園彼方純樸農夫的蹤影如真似幻莫非歡欣神的賜福?悠閑的牧歌隨風而至太陽高照—和平的春晨①

在這首詩中,詩人像寫生一般細致描繪了春晨的景象:朝陽映照下的門窗,遠處的山巒,流過林蔭的小溪,岸邊的兒童,取水的鄉村少女這些物象都有著油畫般的色彩,整體營造了一個充滿牧歌情調的田園空間,與米勒的畫作風格一致。

米勒是王白淵的藝術引路人,他在回憶錄中提到,因讀到工藤好美的《人間文化的出發》②一書接觸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米勒等西方文藝家,因米勒而轉向美術:

密列禮贊一篇,竟使我人生重大底轉向,這當然是我母親遺傳給我的美術素質所使然。但密列—這一位偉大底法國近世畫家清高的一生,非常使我感激之故。…殖民地—在被征服民族與帝國主義者的殘暴不斷地對立的社會,一切事業盡是操在日人之手。臺灣同胞根本沒有出路,智識階級都是一個一個變成高等游民,只有學過醫學的人,比較有一點出路而已。在這樣底歷史的環境里,我煩悶著抱恨著,結果想做一個臺灣的密列,站在象牙塔里,過著我的一生。由此我開始研究油繪。③

王白淵從臺北師范學校畢業后,到員林當公學校教師。公學校是日本殖民者推行的殖民教育體制的一部分,教育對象是臺灣學生,至于日本學生,殖民者則另設小學校。王白淵在地方公學校執教時,感受殖民統治下的民族壓迫,進而想為同胞尋找出路,但在殖民統治的環境中,尋找出路并不容易。于是,他想效法米勒,形塑自己的藝術世界,作為社會想象力賦形的空間,也作為精神的逃逸之所,因此,王白淵的藝術世界飽含著他的理想主義情懷,他的詩歌也帶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

王白淵從另一位畫家梵高那里汲取了藝術的熱情。梵高(VanGogh,1853-1890)是荷蘭后印象派畫家,他的畫用色大膽,他筆下的向日葵、太陽等,色彩明麗,充滿了生命的熱情,是他抗爭命運的藝術表現。王白淵的《向日葵》一詩幾乎就是對梵高畫作的注解和闡釋:

噢!向日葵啊!

以你的熱情燃燒我的肉體

化作真理的火焰呵!

剎那間我從灰色的實在中得到解放

如鷹般飛往光明的世界④

燃燒著的向日葵是梵高的獨特標簽。王白淵從燃燒著的向日葵,看到的是熱情,是對光明的向往,這與他從羅曼·羅蘭那里受到的新英雄主義影響內在一致。是否充滿生命力,是王白淵論畫的重要標準,后來他在《府展雜感》中評價臺灣畫家畫作時,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畫作是否具有生命力,他要極力挖掘的是“存在于作品背后足以喚醒我們沉睡的意識,燃燒熱烈的生命,開啟未知世界,賦予我們深邃生命喜悅的作品”不僅作詩論畫看重生命力的表現,他后來轉向社會運動,關注鄉土和祖國的命運,更是實踐了這一主張。

二、新舊浪漫主義的影響

王白淵的詩學與思想的資源“駁雜而多元”,根據學界的研究,他直接或間接提及的東西方哲人和文人有老子、孔子、泰戈爾、甘地、盧梭、拜倫、雪萊、葉慈(葉芝)羅曼·羅蘭、陀思妥耶夫斯基、柏格森等。王白淵雖然受到東西方多種哲學、文學和美術思潮的影響,但提及最多的是浪漫主義文人或哲人。已有論者指出,王白淵受到“以西方浪漫主義為主的藝術及思想流派”的影響,尤其是英國的“革命的浪漫主義”“最受他的青睞”①。本論文試圖進一步探討他所受新浪漫主義的影響,并結合其詩作,討論浪漫主義思想與他詩歌的內在關聯。

從王白淵的教育背景來看,他早期接觸較多的是德國的浪漫主義,謝春木在《荊棘之道》的序言中寫道,“我們在師范學校接受的思想是德意志的理想主義,我們都是從觀念論一帝國主義者的思想武器一出發。我們的確描繪過快樂的烏托邦,然而,我們自己唾棄了這份尚待斟酌的慶幸,并非后來的事。”②王白淵在《我的回憶錄》中也記述了謝春木閱讀《浮士德》的情形:“在師范二年級的時候,就耽讀哲學等的高級書籍。有一次他拿一本哥德的《浮士德》耽讀著,但是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浮士德》是什么東西。”③歌德(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德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是“狂飆\"運動的代表人物,《浮士德》是他的代表作,該作也深受中國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的推崇。謝春木是王白淵的好友,王白淵的思想深受其影響。謝春木和王白淵后來因為進一步轉向,故而對德國理想主義評價并不高,但德國理想主義還是為他們提供了最初的思想情感動力和社會想象的遠景,王白淵詩作中的理想世界也部分來源于此。英國的浪漫主義則為他顯示了浪漫主義者行動的可能,實際上,他對臺灣歷史的解讀,也有浪漫主義的中介因素,如他對林爽文充滿敬佩,就是通過拜倫這個透視鏡來理解的:

在殖民地長大的人,都一樣地帶著民族底憂郁病,這樣的病在日本治下是無藥可醫的,我時常在這病癥將發的時候,就想起“林爽文”來和我作伴。他的風度,他的浪漫斯,他的革命之成敗,就好像革命詩人拜倫一樣,很使人家同情,很使年青的人懷念。④

林爽文是清朝乾隆年間抗擊清軍的義軍首領,在王白淵這里,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充滿了羅曼斯的色彩。這種樸素的浪漫主義,對個人自由和民族自由的向往,是王白淵要擺脫被殖民統治命運的原初激情。

早期浪漫派中,對王白淵影響最大的是盧梭。王白淵有一首詩就以《盧梭》為題:

莫非極樂世界的樹木

拒絕大人的嬰兒國度

若夢而真

如幻而實

理想花開現世

天堂移到地面

此處的主宰不是偶像

是迫近必然的偶然的勝利

是綻開在幼童胸中的美神的紀念品

此處或許是被邏輯追放的世界

然而無視科學的樹葉

竟然撲嗽嗽滴落下生命的甘露

于看不見的氣氛中

我的耳邊傳來音樂

啊!盧梭喲!

偉大的孩童喲!

你的藝術讓人年輕

是世間永遠璀璨的寶玉③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啟蒙運動時期的哲學家,他的教育思想是浪漫主義的重要源頭。盧梭的《愛彌兒》是其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該著提倡自然教育,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在盧梭看來,自然賦予人善良的本性,孩童教育要尊重孩童的天性,孩童不是小大人,而是有著獨特精神和情感世界的孩子。由此,盧梭賦予孩童以自足的意義。他的這些思想,得到歌德、席勒等浪漫主義詩人的推崇。王白淵的這首詩,正是從自然和孩童出發,認為自然和孩童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是理想世界在現實社會中的顯形。孩童的世界可能不講邏輯,無視科學,但卻充滿了美,飽含生命力。王白淵用詩的形式,重現盧梭筆下的孩童世界。盧梭的思想對王白淵影響甚大,他的很多詩作都將童心視為烏托邦世界的內景。如《孩子啊!》一詩:

擁抱我的靈魂一創造大歡喜的世界

啊!地上的嬉戲之花

天堂的金童

保持你們現今的童心長大①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他們時哭時笑,時憎時愛,“無拘無束”,他們既是“天堂的金童”,也是“我心之華”,孩子的美好世界,既帶有烏托邦色彩,也是我理想世界在現實中的具象化。此外還有《我的歌》:“私的歌是生命的贊歌/是欲罷不能的必然要求/是回歸嬰兒的瞬間記憶/和自然握手當日感情的鱗爪”②。“我的歌”是“我”心聲的表露,是不能自已的內心沖動和要求,詩人將這種生命沖動的源頭追溯到嬰兒時期的感受和記憶。隨心所欲的歌聲,“綻開在我廣茫的胸膛/快快奔入赤誠的深淵/為深呼吸和沉默顫抖/化作嬰兒嬉戲胸野/一一仔細嗅分一/你們不屑一顧的淡香”③。“我的歌”展開的是“我”的理想,它最終顯形為嬰兒嬉戲的胸中的曠野這個獨特的空間形態,這個空間還具有價值上的獨特性,即,“你們”不屑一顧的,我卻甘之如飴。

王白淵對早期浪漫主義的接受,日本起著中介的作用。上文已提及,王白淵深受工藤直太郎《人間文化的出發》一書影響,該書討論的對象多為浪漫主義文藝家,該書第22章《原始人的夢》更是著重討論天才觀與兒童觀。工藤指出,孩童是原始與純真的象征,惠特曼、羅丹、米勒、盧梭等人的藝術天才,就在于他們都是嬰兒之心的擁有者,擁抱的是原始狀態的靈與肉。④工藤此說,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西知識分子對西方文明的負面后果有所警惕,讓他們開始反思西方文明所追求的物質文明。工藤直太郎在《人間文化的出發》的序文中就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十九世紀發展過頭的科學文明以“物的法則”支配世界,才導致了那樣的破綻,所以針對“物的法則”,必須要解放“人的法則”以創造活在人類大愛的社會。正因如此,他對浪漫主義的自然人頗為推崇,并將嬰兒之心視為藝術天才的必備素質,因為孩童不僅僅具有獨立于大人的意義,還可能具有超越成人的特質,這就是靈與肉的統一。由此,孩童的世界不僅具有世界觀的獨特性,也具有價值論層面不可取代的意義,王白淵的理想世界部分地借鑒了這一點。

早期浪漫主義為王白淵提供的是理想世界的想象圖景。而他所受浪漫主義影響,除了早期浪漫主義外,還受到新浪漫主義的影響。所謂的新浪漫主義,主要是指以柏格森、尼采、叔本華等為代表的非理性哲學。新浪漫主義在\"五四\"時期,曾得到中國新文化人的大力推介。如茅盾在1920年發表的《為新文學研究者進一解》一文就著重介紹了新浪漫主義(Neo-Romanticism),在他看來,“所謂新浪漫主義,起初,是反抗自然主義的一種運動”,他列舉的主要是作家,有梅特林克、霍普特曼、葉芝及羅曼·羅蘭等。茅盾對新浪漫主義評價很高,認為“能幫助新思潮的文學該是新浪漫的文學,能引我們到真確人生觀的文學該是新浪漫的文學,不是自然主義的文學,所以今后的新文學運動該是新浪漫主義的文學”。田漢在《新羅曼主義及其他》這篇長文中,引用相關說法,對新浪漫主義做出了更為深入的解說:“舊羅曼主義之言神秘,徒然謳歌忘我之境,耽于夢幻空想,全然與現實生活游離,而新羅曼主義系曾一度由自然主義受現實之洗禮,閱懷疑之苦悶,陶冶于科學的精神后所發生的文學,其言神秘不釀于漠然的夢幻之中,而發自痛切的懷疑思想,因之,對于現實,不徒在舉示他的外狀,而在以直覺Intuition、暗示Suggestion、象征Symbol的妙用,探出潛在于現實背后的Something(可以謂之為真生命,或根本義)而表現之。”\"五四\"時期,自然主義思潮被視為西方物質文明的文化,反自然主義的新浪漫主義由此得到文化界的推崇。茅盾與田漢都將新浪漫主義視為自然主義之后最新的文化思潮,茅盾所列舉的代表作家如葉芝、羅曼·羅蘭,也是王白淵曾提及的對象。田漢將新舊浪漫主義作了對照,指出新浪漫主義與現實的聯系要更為緊密。王白淵深受柏格森生命哲學的影響,通過生命哲學,他認為新舊浪漫主義在反思西方物質文明方面是一致的,都強調生命的價值,將新舊浪漫主義都納入自己的視野:從舊浪漫主義那里,他主要借鑒通過自然、兒童等寄予個人的理想世界;從新浪漫主義那里,主要借鑒對現代文明的批判及對理性主義的反思。

在新浪漫主義者中,王白淵借鑒較多的是柏格森、尼采①羅曼·羅蘭等人的思想,如果我們將新浪漫主義的外延稍作擴展,這個名單還可以包括泰戈爾、高更等。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反思現代西方文明,反思西方啟蒙主義以來的理性主義,批判西方現代都市文明日漸膨脹的欲望。

就介紹的程度而言,王白淵對泰戈爾的介紹是最為深人的,他曾撰寫《詩圣泰戈爾》專文介紹泰戈爾的文學和思想。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后,曾多次受邀前往日本,王白淵在日本期間應該能感受到這種狀況。②王白淵介紹泰戈爾時,主要強調泰戈爾對西方文明的批判。泰戈爾認為西方文明是食人族的文明,“是一個壓迫弱者、建筑在犧牲弱者之上以自肥的文明\"③。王白淵將泰戈爾視為現代的歌德,“恰如歌德是人中之人所以偉大一樣,泰戈爾乃是最富人性的人物”。在他看來,泰戈爾的出現,代表著印度的文藝復興,而印度文明的起源是迥異于歐洲城市文明的,“系孕自大自然”。泰戈爾的藝術和哲學的核心就是對生命的愛好,“他的藝術與哲學系最佳意義的生命贊歌”③。在東、西二元的格局中,王白淵將泰戈爾的文學和思想,視為東方文明的覺醒。王白淵受泰戈爾的影響,較多學者都曾論及,但對于柏格森思想在期間所起的中介作用,則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柏格森的思想是王白淵理解泰戈爾和印度傳統思想“梵”的中介。在王白淵看來,泰戈爾的思想并沒有多大的獨創性,他的貢獻主要是對印度傳統的現代闡釋:“久被死寂涅槃所遺誤的印度,經其賦予進化論的新詮釋,融入生命派的哲學,不啻是一股復蘇的福音,這點確實有其偉大的貢獻。”他認為泰戈爾闡釋印度傳統思想的方法,主要是進化論和生命論哲學,這里的進化論是指柏格森所說的創造進化論,而非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或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基于泰戈爾與柏格森之間的關聯,王白淵進一步借助柏格森的直覺說、創造進化論等理論,將泰戈爾的泛神論解讀為生命哲學,將泰戈爾宣揚的愛,與柏格森所說的直覺對應,將進化與創造對應。不過,王白淵也指出泰戈爾與柏格森二人生命哲學的不同,泰戈爾認為“梵”是既在進化的途中,同時又是完體,而柏格森和羅曼·羅蘭的神都非完體,尚在創化的途中。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是王白淵借以反思歐洲物質文明的思想資源,同時,他還通過畫家高更的經歷批判歐洲現代文明。題為《高更》的詩如此寫道:

抗拒傳統與虛偽

丟給爛熟的巴黎文明人

血肉淋漓的摘記

竟日陶醉在夢里的海地男女

鰻魚般扭扭粘粘宛若爬行的草木

啊!你的作品

是人和動植物和平共處的大自然的祝福

島上的姑娘是花草和蜥蜴的混血

是你懷念的情侶

啊!高更喲!

你受不了文明寂寞

你是進步的原始人

大膽的偶像否定者

人多的是枯木

教育多的是無意義

你的藝術多少世紀

讓我們回到過去

想念至極的純樸故里①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也是法國后印象派畫家,因厭倦都會,選擇到太平洋島嶼塔希提島生活,以回歸原始的方式,與現代生活決裂,他批判歐洲現代文明的態度與泰戈爾近似。對原始生活狀態的向往,是早期浪漫主義的重要特色,王白淵認為高更“是進步的原始人”,因為高更綜合了新舊浪漫主義:對淳樸原始社會的向往,是浪漫主義的傳統;不滿于“爛熟的”的歐洲文明,主動選擇自我放逐,近于新浪漫主義;從審美現代性的角度來看,他借鑒原始文明的風格,反而創造出最新的藝術形式。

三、理想主義的民族與社會內核

學界在討論王白淵的烏托邦視景時,往往側重挖掘其烏托邦視景的自然色彩和美學意涵,強調他的藝術至上論和純文學觀,相對忽略其詩歌的社會意識和民族意識。有的認為王白淵在同時期的作家中,左翼色彩并不明顯,書寫的對象主要是自然事物。《荊棘之道》是王白淵早期的作品,左翼色彩確實不太明顯,而我們也不必一開始就把他定位為左翼詩人。但是,從他的詩作中,哪怕是寫自然物象這類遠離社會事務的詩中,我們也可以辨識出明確的社會視野。如《蝴蝶》一詩,擺脫莊周夢蝶的形而上桎梏之后,著眼點最終是放在人間,放在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命運上,具有很強的社會關懷。與這首詩類似的,還有《風》:

自由之子—勇敢的男兒

風呀!我愿效[效]你飛翔

點燃五尺之軀化作精靈的微風

踢落痛苦與命運

從此星到彼星

飛越嫦娥殿和家父火紅的太陽一同歸來。③

對于新文化人王白淵而言,看不見摸不著的風是“自由之子”,它不僅可以在地面任意穿梭,還能自由飛翔,飛到宇宙之中。“我”向往的自由并非漫無邊際,而是有著特定的內涵,即,“我”要以身化風,擺脫痛苦,改變命運,通過自我的犧牲,帶回自由的火種,進而改造世界。其他詩作的主題與此也有類似處,如《向日葵》:“噢!向日葵啊!/以你的熱情燃燒我的肉體/化作真理的火焰呵!/剎那間我從灰色的實在中得到解放/如鷹般飛往光明的世界”④。向日葵的熱情,詩人的自我犧牲,是通向自由的引線。可見,詩人所吟詠的自然事物,看似抽象,但都帶著特定的社會性,而不僅僅是如部分論者所解讀的,王白淵對蝴蝶、向日葵等自然意象的吟詠只是為追求抽象之美。

《荊棘之道》中的詩不能孤立起來解讀,因為《荊棘之道》并非詩集,還收錄了《詩圣泰戈爾》《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等論說文和譯文《到明天》等。幾乎將他在日本盛岡時期的創作都收錄其中,解讀這些詩歌要結合王白淵當時的思想狀態和社會活動。

橋本恭子詳細考證了王白淵在日本期間是如何轉向左翼的。王白淵赴日之際,正值關東大地震,日本軍部趁機逮捕、殘殺了不少社會主義者,日本剛萌芽的普羅運動因此受挫。但自昭和時代的開啟(1927年),日本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普羅文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這時王白淵在巖手女子師范學校任教,并開始創作詩歌,關注印度和祖國的解放運動。橋本恭子指出,“在這樣的時代脈絡里,一九二O年代的臺灣留學生,無論是王白淵或其他人,多多少少身陷于動蕩時代的浪潮中,有的憧憬社會主義,有的覺醒民族主義,勇敢地投身于學生運動。”與王白淵經歷類似的,還有謝春木、楊云萍、吳新榮等。板谷榮城《盛岡時代的王白淵》對王白淵在盛岡時期的活動做了十分詳細的考證,據該文,王白淵在巖手女子師范即開始創作,詩文多刊載在該校的校友會志上,其中就包括《贈印度人》《仁立揚子江上》等批判殖民、期許祖國解放的詩文,此外,他還“屢屢在課堂上對三井和三菱財閥有充滿強烈憤懣的批評”,三并等日本財閥不僅掠奪臺灣地區礦產等資源,還在臺灣地區銷售鴉片以牟取暴利。①可見,在盛岡時期,王白淵已從藝術的象牙塔里醒來,積極關注社會和民族問題。謝春木在《荊棘之道》的序言中透露,王白淵在東京美術學校期間,其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已變得十分明確:

本來,我在東京,以為你旦夕與兒童為伍一定很幸福,可是這二年你卻嘗夠了社會苦難。只因血液不同之故,動輒受到歧視時的火大、沒道理的 ×× 等等,烏云籠罩了明鏡般的你的心情。生為殖民地的人,誰都必須嘗受的,你一定刻骨銘心嘗受到了。所以你投入美術。在美術學校,你一直憂憂郁郁,研究詩多于作畫,于寄宿寮的二樓徹夜談論臺灣人的命運,豈僅一二次而已。②

王白淵在回憶錄中也說,因美術的象牙塔并不能解決他所遇到的問題,他于是轉而閱讀社會書籍,關注社會現實。他的思想軌跡,可從《荊棘之道》中的論說文略窺一斑。《詩圣泰戈爾》通過泰戈爾談印度的文藝復興和民族解放,最終落腳點是寄希望于祖國的國民革命運動,進而呼喚亞洲的覺醒。《甘地與印度的獨立運動》詳細介紹了領導印度解放運動的甘地,這篇比《詩圣泰戈爾》更明確地談論民族的解放運動。這兩篇看似是談印度,實則是借印度的文藝復興和民族解放,批判日本帝國的殖民行徑,為臺灣和祖國的民族解放尋找出路。

更直接地表達他思想的,是《吾們青年的覺悟》。所謂青年的覺悟,是在“民族自決”的背景下,要求“吾們青年應該把持共同的理想,養成抵抗之力,以促進東洋的黎明運動,以恢復吾們的面目,精神的自由,經濟政治的權利地位”。王白淵進一步從個人與社會、民族現狀、思想運動與政治運動、青年的義務等角度,討論青年的時代使命。在他看來,人是社會的動物,青年首先要有社會意識,其次,要反抗西方近代弱肉強食的“殺人文明”,擺脫民族受壓迫的命運。青年所能開展的工作,是經由思想運動改造人心,進而通過社會運動改造社會。

因為《荊棘之道》與當時的左翼文化、社會運動之間的有機關聯,這部作品出版后,在臺灣留學生的左翼文化圈獲得好評。后來,他的同時代人也從這個角度來評價他的作品,如與他交往三十多年的陳逸松就認為,“雖然白淵兄是一介軟弱書生,對于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臺灣的壓迫,他是絕對不屈服,不屈不撓地抵抗過來的,始終一貫保持了民族精神,祈求和平與平等。”劉捷認為,“《荊棘之道》確實是思想詩,他為民族差別煩悶。”從這里也可從文學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對《荊棘之道》略作定位:《荊棘之道》是王白淵文學和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他思想走向成熟的見證,也是臺灣左翼文化運動興起之際的重要成果。從左翼文學的角度來看,該作具有明確的民族意識、社會意識和烏托邦色彩,構成對現實的批判,促進了臺灣左翼文化運動的發展。

《荊棘之道》是王白淵左轉期間的文學產物,他并未止步于此,很快他就走出書齋,實地參與社會運動。關于王白淵在東京參加的社會運動,《臺灣社會運動史》提供了大致的輪廓。《臺灣社會運動史》是根據日占時期日本警察的相關記錄編綴而成,是日本警察統治的見證,也提供了不少的史料。該著文化運動部分有“東京留學生的各種運動”一節,記載了王白淵等留東學生的活動。該著指出,留日學生本來對政治問題并不關心,但因為“受到民族自決主義的影響以及伴隨而來的朝鮮萬歲騷動”,以及中國“革命的新展開等\"刺激,開始出現旨在“喚醒民族意識、集合團結提高臺灣人地位,謀求其自由和解放的運動趨勢”①。早期活動主要由新民會和臺灣青年會組織,二十年代中期,因受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思潮影響,新的學生團體層出不窮。三十年代初期,東京留學生林兌、葉秋木等組織社會問題研究會開展左翼文化運動,王白淵與他們有交流。1932年王白淵赴東京,與吳坤煌、張文環、林兌、葉秋木等商議,決議“藉文學形式,啟蒙大眾的革命性”為目標,組織臺灣人文化同好會②。

同好會發行《通訊》,該刊旗幟鮮明地揭露了殖民者對臺灣的壓迫:“臺灣獨特的文化發展,任令日本帝國主義肆意蹂,我們所享有的文化,并不是真正屬于我們生活所要求的文化,而是帝國主義下的被壓迫文化、奴隸文化罷了。在臺灣,從公學校二、三年級起,就被強制使用日語。不能使用自己與生俱來的母語,這是多么殘酷的事呀!我們本來的漢文文章幾乎已被廢棄了。這種語言上的混亂,阻礙了臺灣文化發展,是難以估計的。\"此外,還揭露臺灣人沒有選擇語言的自由,以及殖民者在臺灣施行差別教育等,進而呼呼大家一起來創造真正的臺灣文化。隨著他進一步參與社會活動,并受謝春木的鼓舞前往祖國大陸,他的社會意識變得更為明晰,其詩歌的現實性也逐漸增強。

后來,葉秋木參加反帝游行被警方逮捕,王白淵受牽連被捕入獄,因此失去教職。出獄后他前往東京,與張文環、巫永福、吳坤煌等籌組成立臺灣藝術研究會。隨后受謝春木鼓舞前往上海,實地參與祖國的民族解放運動。④

在上海期間,王白淵的詩歌創作并未中輟,他還創作了不少三行詩。這些三行詩,主題與《荊棘之道》中的詩歌有相類的,如“穿越過常常的暗路/地平線那端能見到黎明之光/就在荊棘叢生鄉里的彼端。”這與《地鼠》等詩作表達的要經歷苦難才能抵達光明的寓意一樣。不過,王白淵三行詩的社會批判性較之他早期的詩作更為明顯,如他對魔都上海社會問題的揭示:“妓女、乞丐和貧民/誰說上海是歡樂之都的?/在大炮和軍隊之下掙扎著”@。與新感覺派一樣,王白淵看到了摩登上海這個歡樂之都背后的社會矛盾。

四、與祖國左翼文學的跨域互動

王白淵的三行詩中,有一組題為《上海詠》,數量有27首,是他三十年代初到上海后寫的詩作。這組詩對上海的社會矛盾并不回避,如第一首:“每當看到這個沒有秩序的國家/就忍不住生氣/對凌亂的社會厭倦的日子\"?,第23首更具體地寫出了弱者的生活狀況:“看見面前饑餓的民眾/我心惆帳/像卓別林的笑容似地悲傷\"。王白淵生活的區域主要是租界區,基于租界區見聞,油然而生對祖國命運的關切,以及對西方殖民者的批判。如第8首寫租界區連祖國節日也不能慶祝的情形:“無法慶祝雙十節/只能歡祝法國革命紀念日/奴隸民族真悲哀”。租界區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共存的地方:“被法國巡警抓住雙腕/一邊被侮辱一邊被拖去的/苦力背影令人沉痛”①。租界區的體驗,也喚起他對故鄉命運的關注:“每每看到/為法國官憲之下所雇用的薄弱的安南人/就想起故鄉的朋友”②。安南是越南古稱,19世紀末淪為法國殖民地,他在上海看到安南人被殖民者法國奴役,念及家鄉父老被日本殖民者奴役的情形。王白淵對上海的書寫,涉及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等諸多議題,與祖國當時方興未艾的左翼文學若合符節。

實際上,王白淵十分關注祖國的左翼文壇。1931年出版的《荊棘之道》中,有兩首詩《給印度人》和《仁立揚子江》文末注明是寫于上海,此外,還收錄他翻譯的左明的劇本《到明天》。

《給印度人》《仁立揚子江》雖收入《荊棘之道》,卻與該集中其他詩作的風格迥異,這兩首詩寫的都是很具體的問題。這兩首詩收入1931年出版的《荊棘之道》,由此可以推測,王白淵可能于1929年或1930年到過上海,他的好友謝春木是1929年4月前往上海,他可能在此之后在詩集出版前去過上海。《給印度人》所描述的現象和主題與《上海詠》寫安南人類似,都是寫在上海看到的其他“殖民地”人:

繁華的列強租界大街戒備森嚴的銀行門前大商店吵雜的出入口我們看見我們看見全副武裝的印度兄弟③

在繁華的租界區,王白淵看到殖民地印度的民眾,相似的歷史命運讓他有種親切感,因而以“兄弟\"相稱。不過,殖民者往往是借助舊殖民地力量來開拓并維持新殖民地,被殖民者也因被殖民的時間先后而出現等差,印度這個老牌殖民地的人民,部分人在中國的租界區也成為殖民者的幫閑或幫兇。對此王白淵感到深深的悲哀,因為同為亞洲人,同為“殖民地\"子民,印度兄弟本應該與中國人站在一起反抗西方殖民者,此時卻在為英國殖民者看門,因此,王白淵忍不住追問:“你的槍口對準誰人的胸前?\"租界區的巡捕不僅是三十年代左翼作家書寫的對象,也是他們在現實中可能遭遇的力量,如參加左翼劇運的石凌鶴在散發傳單時,就曾“被印度巡捕抓去”④,時間是1930年,與王白淵寫作此詩的時間差不多。此外,1931年\"左聯\"在聲援被捕作家柔石、胡也頻時,發布的《為國民黨屠殺同志致各國革命文學和文化團體及一切為人類進步而工作的諸作家思想家書》中,就特意列出:“反對各帝國主義的幫兇和直接鎮壓中國革命!\"\"反對國民黨和租界巡捕方逮捕及屠殺中國作家和思想家!”租界區的巡捕當然不都是印度人,不過不少巡捕確實是由包括印度在內的殖民地民眾充任。王白淵三十年代初的上海體驗,他詩作中所透露的民族意識和社會關懷,與當時中國左翼作家是一致的。而《仁立揚子江》則直接將希望寄托于中國的普羅大眾。此詩寫詩人站在揚子江邊,暢想祖國悠遠的歷史文化,回顧近現代的革命之路,從辛亥革命到當時依然在“槍林彈雨中\"戰斗的“青年中國的普羅列塔利亞”,希望葬送“封建余滓與殖民地的壓抑”,讓“青年中國和揚子江一起、覺醒了振翼在飛翔”,與當時祖國正在興起的左翼文學形成呼應。

《荊棘之道》中的譯作《到明天》,更直接地表明了王白淵與祖國左翼文壇的共振關系。該譯作雖著明作者為左明,但因翻譯底本闕如,學界一直未能找到《到明天》的出處,因此也不乏認為此文為王白淵原創的猜測?。左明實際上確有其人,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經過內容比對,可以確定王白淵所翻譯的就是中國左翼劇作家左明的劇本《到明天》。

《到明天》創作于1930年,筆者尚未找到初刊本①,該劇后來收錄于左明的《到明天獨幕劇集》②,更早還被收入《當代詩歌戲劇讀本》③。《當代詩歌戲劇讀本》詩歌部分收錄郭沫若、王獨清等人的作品,戲劇部分有丁西林、郭沫若、田漢等人的作品,大都是名家名作,由此可略窺左明及該劇在當時的影響。該讀本在《到明天》文末對左明作了簡要介紹:“當代中國的戲劇家,起先加入南國社,充主角,并主編《南國周刊》,后因與田氏不洽,乃另組織摩登劇社,并在各地公演多次。這一篇《到明天》,是一篇新興戲劇,描寫出中國經濟的破產,無出路,并借了一個革命的老翁的口吻,顯示出偉大的將來一到明天去的光明的大道!\"關于左明的文學活動,陳白塵、董健主編《中國現代戲劇史稿:1899-1949》第四章第四節為《馮乃超、左明、樓適夷等表現工農革命斗爭的劇作》,對左明有較為詳細的介紹:

左明(一九〇二年一一九四一年),原名廖新、廖作民,陜西省南鄭縣人。一九二五年入熊佛西主持的北平國立藝專戲劇性學習,次年組織五五劇社,推動進步戲劇運動的發展。一九二七年入田漢領導的上海藝術大學戲劇系,次年轉入南國藝術學院,成為南國社的中堅分子。“南國\"轉向左傾后,他積極從事左翼戲劇運動,參加左翼“劇聯”。抗日戰爭爆發后,他任抗日救亡演劇五隊隊長。一九三八年赴延安,任“魯藝”戲劇系主任。在三十年代初,左明作有獨幕劇《夜之顫動》《到明天》(均一九三〇年)等,內容與寫法都接近《阿珍》,號召勞苦群眾在饑寒交迫、走投無路的狀況下奮起抗爭,說明只有奮斗到底,才有活路。《到明天》中,青年工人邂逅一位同樣貧困的少女,認識到:“我的仇人就是您的仇人,我們都是一樣的可憐的被壓迫者。”其父將最后一只面包分給他們,鼓勵他們參加明天的大罷工,臨終囑附他們不忘斗爭:“生在現在這個不合理的世界上,不是一個革命者,便是一個懦夫!”“在明天的戰場上,不要忘了我最后給你們的囑附!努力殺賊!”④

左明是中國早期左翼劇作家,在三十年代的左翼劇運中曾產生較大的影響。《到明天》是他的代表作,該劇寫工人對壓迫者的反抗,帶有鮮明的左翼色彩。正如論者所分析的:“理念掛帥的這篇戲劇,從題目到內容不斷鼓吹以青年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接續老革命(民族革命),呼喚(性別、階級)弱小者的階級意識與受害自覺,并強力渲染‘革命前夜'氣氛,暗示階級革命締造之明日世界即將到來。綜觀上述,暗夜與黎明的意象,明天或明日世界的渴望,民族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的階段論,革命的最終目的,以及死生一體、自然不可逆等概念,都與王白淵主張相近。\"王白淵對這篇左翼傾向明顯的作品的譯介,表明他對革命的理解與祖國左翼文化人相似。不過,這個譯介的過程,除了表明雙方理念的契合外,還表明王白淵對祖國左翼文學的密切關注。

《到明天》是為舞臺而創作,摩登劇社、藝術劇社和新華劇社等左翼劇社曾于1930年左右演出該劇。王白淵幾乎就在同年將其翻譯為日語,旋即收入《荊棘之道》一書,可見他對大陸左翼文學關注的密切程度。

王白淵對祖國文學的關注,不僅見于他的翻譯,他和謝春木很早就關注郭沫若的創作。郭沫若二十年代早期曾收到臺灣青年S君的信,并回信鼓勵他們:“人只怕是莫有覺悟。一有覺悟之后,便向任何方面都好,我們盡管努力,努力做個‘真個的人'罷!\"①據柳書琴考證,S君可能就是謝春木。②王白淵不僅吸收了郭沫若關于青年要有覺悟的思想,對新舊浪漫主義的擇取,也與郭沫若有類似之處。③

而且他的詩作《仁立揚子江》也私淑郭沫的《黃河與揚子江對話》。郭沫若有兩首《黃河與揚子江對話》,其一是為《孤軍》的《推倒軍閥專號》而作,不過,與《孤軍》反軍閥提倡約法的立場不同,郭沫若該作描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軍閥混戰,最終的解決方案是效法俄羅斯的革命。④另一首寫于1928年7月,在這首詩中郭沫若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

“他們應該與全世界的弱小民族和親,他們應該與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盟,但這聯盟的主體,和親的主體,絕對不能屬諸新舊軍閥,更不能夸稱著什么‘全民’!”

“他們有三萬二千萬以上的貧苦農民,他們有五百萬眾的新興的產業工人,這是一個最猛烈,最危險,最龐大的炸彈,它的爆發會使整個的世界平地分崩!”③與之前抽象的解決方案不同,這時郭沫若提出要聯合農工反抗資本主義,聯合弱小民族反抗帝國主義。揆諸王白淵作品的主題,二者在形式和思想上都不乏關聯性。王白淵與祖國左翼文學的關聯,只是20世紀30年代兩岸左翼作家交往的一個縮影。三十年代前期,“左聯\"東京分盟于1933年重建,加上左翼文人郭沫若此時蟄居東京近郊千葉縣,留日學生在東京支盟的活動日漸活躍,創辦文學刊物《東流》《詩歌》《雜文》(后改名為《質文》)等,開展左翼劇運、“藝術聚餐會\"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左聯\"東京支盟不僅與日本左翼文人秋田雨雀等有互動,與臺灣作家也有深入交往,兩岸文人交往最直接的證據是,張文環、吳坤煌這兩位與王白淵相熟的朋友,曾在\"左聯\"東京分盟的刊物上發表作品,雷石榆曾在《臺灣文藝》上發表作品。實際上,三十年代初期,臺灣青年張秀哲、王昶雄、蔡嵩林、賴明弘都曾去拜訪郭沫若,賴明弘還與郭沫若多次通信,郭沫若也在《臺灣文藝》上發表了《魯迅傳中的謬誤》。可見,在三十年代的東京,兩岸文人之間的交往十分密切,王白淵在這個過程中雖不是多么重要的角色,但正是這種默默無聞的創作、翻譯、跨域活動以及最終投入祖國解放事業的行動,才讓兩岸左翼文學之間的交流有了肉身,有了更為豐厚的根基。

余論

“八一三\"事變之后,在法租界避難的王白淵被日軍逮捕,被投入臺北監獄,從此開啟他命途多舛的后半生。光復初期,他為消除兩岸人民的隔閡而積極發言、奔走,“二二八\"事件之后,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出獄后的生活也始終處于監視之中,1950年又因案受牽連,再度人獄。一個為祖國和故鄉的解放,汲汲奮斗大半生的文化人,遭遇竟然如此坎坷,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國民黨戰后在臺灣推行的白色恐怖統治。而讓人敬佩的是,王白淵雖然遭遇這么多苦難,卻始終未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晚年還通過美術批評、回憶錄等形式,表達他對生命和熱力的向往。他的好友謝春木的命運跟他有所不同,謝三十年代內渡之后,很快就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積極參與祖國的解放運動,1950年,他經日本返回大陸,任全國人大代表。

綜觀王白淵的一生,他有良好的美術天賦,在東京留學期間,與現代藝術思潮互動,憑他的美術素養,本來能在臺灣美術史上留下更深的印跡,但身為“殖民地\"子民,他感受著身為“殖民地”人民的苦痛,感受著弱者的悲哀,藝術世界先是成為他逃避現實的藝術之宮,但隨著民族意識和社會意識的覺醒,他從象牙塔走向十字街頭。《荊棘之道》是他思想轉折時代的文學記錄,他的詩作延續著美術之思的痕跡,詩作所流露的濃郁的理想主義,是他社會理想和民族理想的投射。新舊浪漫主義等西方思潮被他兼容并蓄,成為他批判社會現實,批判西方文明的武器,他對現代西方物質文明的批判,從文化源頭質疑日本對西方現代化的盲目信仰,從思想根源上揭示了日本殖民者所推崇的殖民現代性的虛妄。走向十字街頭的王白淵,先是投身東京臺灣留學生的左翼文化運動,隨即奔赴祖國,投身祖國的民族解放事業。被日軍押解回臺灣之后,他的命運與大多數臺灣進步知識分子一樣,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從臺灣社會消失。但他留下的文學和思想遺產,在今天卻再度吸引著我們,這不僅在于他不屈不撓的一生所昭示的精神,還在于他的許多思想,如亞洲的覺醒等,在今天依然還有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霍淑萍)

Object Poems, Old and New Romanticism, and Cross Regional Interaction of Left-Wing Litera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Centering on Wang Baiyuan's Literature and Activities

Liu Kui

Abstract:Wang Baiyuanisanimportantpoetand thinker inmodern Taiwan,withaunique literaryformandcontemporary ideas.Heintegratedpoetryandpaintingintheformofobjectpoems,andhisrepresentativeworkThePathofThornsisa literaryrecordofhisjoureyfromtheivorytowertotherossroads.Thestrongidealismiispoetryisaprojectionofhissocial andnationalideals.Intermsofideologicalresources,itiscompatiblewithWesternculturaltrendssuchasoldandnew Romanticism,anduses theoriessuchasphilosophyoflifetocriticizesocialrealityandquestion Westernmaterialcivilzation, therebyrevealingtheillsorynatureofcolonialmodernityadvocatedbycolonizersfromtheideologicalroots.Duringhistime inTokyoandShanghai,hecloselyfollowedtheleft-wingliterarymovementinChinaandactivelyengagedinrevolutionary practice,becomingapractitionerofcrossregional interactionbetweenleft-wing literatureonbothsidesoftheTaiwanStrait. Keywords:Wang Baiyuan; NewRomanticism; Idealism;left-wing literature;cross regional interac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青青操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少妇无码受不了|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v欧美|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在线观看亚洲天堂|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制服丝袜欧美精品|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色偷偷综合网| 69综合网| 性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好紧好深好大乳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88国产经典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香蕉网久久|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黄色福利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丝袜精品|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视频二区欧美|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五月综合色婷婷|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高清色本在线www|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亚洲激情区|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3p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久久a级片|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免费aa毛片|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a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va|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亚洲精品777|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