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映真與香港文壇的左翼實踐

2025-11-18 00:00:00鐘晨玨徐秀慧
華文文學 2025年5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25)5-0068-11

陳映真與香港知識分子試圖建構統一于中國脈絡的香港和臺灣主體。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香港就出現了“反英抗暴運動”和“中文運動”,包錯石的回歸論述對香港和海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個背景下,1971年的保釣運動推動香港知識分子“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的熱潮,為香港寫下“火紅年代”的記憶,香港知識分子對陳映真思想與文學的接受也埋下陳映真赴港熱的伏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陳映真多次赴港,以反帝的民族主義視角介紹臺灣從日占、光復到70年代末的左翼歷史。1997年香港回歸,陳映真向讀者介紹香港的殖民史,以人民的視角建構香港回歸祖國、追求現代化發展的歷史。港臺歷史主體視角的建構也為陳映真反駁“文化臺獨\"提供了理論依據。

一、香港的保釣運動:接續反殖民的歷史傳統

20世紀60年代末,港英政府的民族與階級壓迫引發了香港民眾的反抗,香港出現了回歸祖國的論述。接受新左派和毛澤東思想影響的海外留學知識分子期待中國能建構一個不同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化中國。1971年,保釣運動爆發,香港知識分子借此提出了“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的口號,香港社會也出現打破冷戰偏見,重新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活動。雖然20世紀70年代末保釣運動隨著“文革\"結束而陷入低谷,但重新認識中國的實踐也為20世紀80年代香港知識分子回應陳映真“左統”思想奠定了基礎。

民族意識與階級矛盾引發了香港民眾反殖民的運動。20世紀60年代是香港社會急速轉變的過渡階段。一是制造業的發展產生出龐大的中產階級及工人階級。香港從20世紀50年代初承接內地轉移的工業生產,完成了本地移植、著根生長的過程;二是香港戰后一代仍受到民族文化的影響。由于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60年代香港的大學教育、中文媒體及出版業與臺灣保持緊密的關系,也因為大陸遷往香港的新移民文化取向,民族文化在香港保持一定的影響力。 Φ1967 年,香港爆發了“反英抗暴運動”,在此催化下,香港民眾也推動了爭取中文成為“官方語文”的中文運動①反抗英國對香港民眾的殖民壓迫,強化中國文化在香港的影響力。

在這個背景下,1967年香港《盤古》雜志刊登了包錯石的《研究全中國一一從匪情到國情》。此文一經刊出便對當時香港和海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開啟了香港的回歸論述。包錯石,原名包奕明,父親包華國。包錯石曾就讀于臺灣大學,求學期間因思想激進,批評時政言論大膽而被國民黨逮捕,后來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升學,②1968年包錯石定居香港。這篇文章刊登時,包錯石仍在美國留學,彼時美國新左派運動盛行,此文正呈現出他對新左派乃至毛澤東思想的接受,呈現對強權的叛逆色彩。文中包錯石直言推動他研究中國國情的是華人社會對中國的不客觀認識。政治代理的軍閥、文化代理的留學生和經濟代理的買辦“為西方勢力招魂”。因此,包錯石呼呼海外華人為大多數中國人利益觀察研究中國國情,尋找不同于西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包錯石看到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正義性:它能發動、教育底層民眾,走出了工農多數群眾動員路線,培養了關心國事的科學文藝知識分子及技術人才,推動了工業化發展,從而帶動了建設中國的巨潮。因此,他呼呼海外華人建設中國。④

包錯石的回歸論述引發了香港知識分子的回應,這些人繼續沿著包錯石的回歸論述思考回歸路徑。1968年,陳婉瑩、莫壽平、馮可強、劉廼強合寫了《第一塊石頭我們對回歸運動的一些建議》為具體回歸提出建議。他們認為知識分子僅僅寫文章是不夠的,而是應該走進群眾中推行觀念和發起運動。1971年,隨著保釣運動的展開,他們迎來了實踐的機會。

1971年,美日簽署《關于琉球諸島及大東諸島的協定》,將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施政權\"交給日本。這件事情很快受到華人社會的關注。海外保衛釣魚臺學生運動的星火首先于1970年9、10月點燃于臺灣和香港,之后傳播到北美。”香港與北美保釣運動相互呼應,彼此常有聯系。從1971年2月18日公開集會到1972年5月13日游行示威,保釣運動期間,香港保衛釣魚島的組織陸續發起了“二·一八\"\"二·二〇\"“四·一〇\"\"七·七”“九·一八\"等保釣示威活動。1971年4月10日,北美在華盛頓發起示威活動,香港也前往日本文化館舉行示威活動,首次遭到香港警察的逮捕。7月7日香港學聯會組織保釣示威,警方不僅逮捕,甚至暴力毆打示威群眾。殖民政府的暴力施壓更加激發了香港保釣運動從反對美日強權到反對英國殖民的中華民族意識。港英殖民政府的暴力鎮壓讓參與保釣的民眾聯想到日本侵華的慘痛記憶。由于國民黨政府在美日強權下表現得軟弱,無法維護釣魚島主權,保釣留學生轉而看向紅色中國。1971年,香港《大學生活》《盤古》等雜志轉載或概述了北美保釣刊物《科學月報》的《嘔血記》,對國民黨在保釣運動中步步忍讓,“只要點油頭就好”的態度表達不滿。與此同時,中共多次表達立場,堅決主張釣魚島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讓保釣運動的參與者拋開偏見,開始從社會結構和近百年帝國侵略史的角度了解中國。

1971年10月,中國進入聯合國。在此之前9月,保釣運動以安娜堡國事大會為美國保釣運動左右的分水嶺,保釣運動轉向統一運動。 Φ1971 年,中國進入聯合國的呼聲漸高。與此同時,臺灣內部矛盾加劇,出現了分離主義的聲音。國民黨更需要依靠美國和日本的支持維護自己的政權,面對這種情況,北美保釣運動參與者意識到問題的癥結在于中國沒有統一。1970到1971年底正在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的香港人古蒼梧描繪了保釣人士重新認識中國,支持統一運動的心態轉變:“假如我們都贊同中國統一,那么由誰來統一呢…中國留美同學相聚一起研討不下十次之多,最后大家都差不多認為北京政府這二十年來所做的一切,基本上完成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任務一把帝國主義勢力從中國大陸上驅逐,把封建勢力加以清除;而它針對中國數千年來的人口與土地問題,水災、旱災問題,醫療問題,農工兵生活問題,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所以它是一個愛國的政府,也是一個為民的政府。\"在經過多次討論后,1971年底,柏克萊保釣會寫成書面文件,向各地發動\"統運”。這個提議也得到香港“保衛釣魚臺行動委員會”的響應。保釣運動激發的民族意識讓香港學生對祖國、回歸產生進一步的思考。1972年,保釣運動逐漸發展為“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的運動。雖然運動出現了“愛國反霸”的國粹派與“反資反殖”的社會派路線的分歧,但兩者大多認同祖國,其中國粹派為主流。從1971年開始,香港大學學生會舉辦第一個回國觀光團,參加觀光團的馮邵波在《學苑》發表了《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在親身接觸祖國的人民生活后,作者從反對壓迫、獨立自主、追求人民幸福等角度認同社會主義中國③,由此引發了中國熱。保釣運動同樣激發了香港民眾對香港社會的關切,學生社團延續大專服務隊傳統的訪問貧苦、修橋鋪路的活動,也引起了之后的盲人工人潮和捉拿貪污警司葛柏等反殖民社會運動。

在保釣運動的推動下,1972年到1979年,香港文化界也開始推動具有批判和寫實意識的文藝創作和理論。1972年,引起臺灣現代詩論戰的唐文標與關杰明也在香港報刊刊登了批判港臺現代詩創作的論文。其中關杰明的《中國現代詩創作的困境》發表在港臺兩地發行的《純文學》,唐文標的《困獸之斗的港臺文學》則發表在香港的《盤古》。此文專門針對港臺文學的形式主義現象進行批判。唐文標認為1949年以后從大陸遷移到港臺的市民到達港臺后出現了“困獸”的局面。因為這些知識分子只在都市中畸形發展,缺乏時代感,大多創作風花雪月的作品,文學不談及社會和政治,也不關注人民和生活。朝鮮戰爭后,臺灣和香港商業意識活躍,港臺許多雜志打著“為藝術而藝術\"的旗號,實則走向了“買辦文化\"的老路,學習西方的現代主義,表達個人主義的感受。在臺灣作家中,唐文標認為善于哭訴的農民作家的鐘理和與掙扎的陳映真是臺灣文學的希望。因此,唐文標呼呼在日本侵占釣魚島、美國干涉臺灣問題的當下,港臺作家更應該關心現實,投身所處的社會實踐。④與唐文標一樣經歷思想轉變的還有溫健騮和古蒼梧。溫健騮與古蒼梧在愛荷華經歷了保釣運動的沖擊:“在保釣運動中,我們也檢討了自己的文學思想。我們發現,60年代的港、臺現代詩,其缺點還不只是模仿西洋詩,玩弄文字那么簡單,它還發揮了麻醉人心的消極作用。我們都覺得:必須提倡一種有積極意義的寫實文學。”③1972年,溫建騮發表了《批判寫實主義是香港文學的出路》和《還是批判的寫實主義的大旗》,追溯20世紀30年代中國寫實主義的傳統,反對港臺文學成為西方文學的\"殖民地”,提倡反映大眾生活的批判寫實主義。可以看出,此時唐文標與溫健騮等人的文章與陳映真的思想都是處于同一思想脈絡,他們都從中國被侵略的歷史中看到了民眾抵抗的力量,從而反對西方消極、形式主義的現代主義,推崇反映現實生活、具有抵抗性的現實主義文學。 Φ1975 年,古蒼梧和黃繼持、溫健騮等人開始籌辦創辦《文學與美術》,該刊之后改名為《文美月刊》。雜志的征稿啟事上提出了選稿原則:“創作方面,要求作品內容能反映生活,無病呻吟、蒼白無力之作,只好割愛。\"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雜志的立場。編輯黃繼持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是較早能深入研究陳映真的文學評論家,“允為陳氏第一知音。”《文美月刊》除了刊登黃繼持的《現代主義的帷幔之外一陳映真小說的現實世界》之外,也發表了《王拓一“討海人\"與“工商社會\"的作家》。由陳映真到王拓,黃繼持借此推崇現實主義文學:“著眼于現實,在這一輩臺灣文學工作者中,這道路是陳映真等人勇敢地走出來的。王拓以其更質樸深廣的筆致,進一步揚棄了‘知識人的偏執'(許南村語)。我們期待他走上更寬廣的道路。臺灣前輩作家楊逵、鐘理和應該后繼有人,五六十年代那些時空模糊的‘現代派'和仙山瓊閣的‘學院派'顯得多么蒼白。只有植根于廣潤的現實生活,文學才有真實的生命。\" 年出現了鄉土文學論戰,香港的馮偉才也在同年出版了《從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當前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論文文集》。古遠清指出,“這和臺灣出的二本匯編不同之處是,幾乎不收反面文章,收的均是清一色的反駁右派的文章,這體現了香港左翼評論家鮮明的政治態度。”

然而進人20世紀80年代,香港的總體經濟的發展與流行文化的沖擊逐漸消磨市民的反殖民意識。伴隨著“文革\"的結束及麥理浩在20世紀70年代推行的新政,如成立廉政公署、大學教育的擴大和助學金與貸款對中下層家庭開放,香港的學生運動、保釣運動、左翼思潮逐漸退潮。1987年后陳映真多次赴港引起香港的“陳映真熱”,無疑喚醒了曾經香港保釣運動者的火紅記憶。

二、以香港為中介:反駁“文化臺獨”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臺灣意識\"逐漸高漲,出現了具有分離主義意識形態的“臺灣文學”。在此期間,陳映真一直站在第三世界視角將臺灣納入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歷史中,以此反抗\"文化臺獨”。20世紀80年代臺灣解嚴,陳映真得以借助香港這個溝通兩岸三地的“中轉站”反駁“文化臺獨”的謬誤。

從鄉土文學論戰開始,陳映真便試圖糾正葉石濤借“鄉土文學”定義顯現的分離主義意識。1979年美麗島事件后,“黨外\"臺灣意識逐漸高昂,陳映真仍試圖團結民主運動統一戰線,回避統“獨”論戰。然而,精心維護的民主運動統一戰線最終因陳芳明公開以臺灣文學“本土化”反駁陳映真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學”而破滅,陳映真正面迎戰。1984年1月陳芳明化名宋冬陽在《臺灣文藝》發表《現階段臺灣文學本土化的問題》,該文延續葉石濤在《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中的觀點,將反帝的“鄉土文學”與\"去中國\"的\"臺灣文學\"概念置換。?在島內,“文學臺獨\"也逐漸興起。80年代后,一部分日占到光復后的鄉土文學作家與黨外聯系逐漸密切,參與到政治反對運動中,奪取“鄉王文學”的界定權,并將本省作家所發展的文學“去中國化”。蕭阿勤指出,以笠詩社與《臺灣文藝》的成員為主的戰前世代、戰后第一、二代的本省籍作家在引發當時的鄉土文學熱潮與論戰方面,并沒有扮演明顯、直接的角色,但到了80年代之后,笠詩社自詡為真正鄉土文學的先聲。同時,葉石濤在《文學界》連載的《臺灣文學史綱》于1987年出版,該書將鄉土文學論戰視為臺灣意識的崛起與反抗,以\"臺灣意識\"建構臺灣文學史。①在這個背景下,陳映真踏入反駁“臺灣意識\"的正面戰場。

2004年陳映真受香港浸會大學邀請擔任第一屆駐校作家,在此期間,陳映真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了一系列“我的文學創作與思想\"演講,除了介紹臺灣光復到1980年以后臺灣文學的發展歷史外,陳映真在最后一場講座特意主講“臺獨派臺灣新文學論的幾個誤區\"這一主題。無獨有偶,陳映真也在香港報刊發表文章反駁藤井省三文章中流露出的\"臺獨\"意識。②

借助香港,陳映真公開表達自己反駁“臺獨\"的立論和推斷。陳映真挖掘日占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中國“五四運動\"的內在關聯,以20世紀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爭及臺灣作家抵抗“皇民文學\"等歷史事實反駁“文化臺獨\"對歷史的扭曲。

陳映真認為20世紀20年代臺灣的新文學運動與中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關聯緊密。“臺灣新文學發軸與中國新文學發較,幾乎是同步同調、影響深遠,而且所謂受到外國影響則提不出具體證據。”臺灣新文學運動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經歷了一段白話文與文言文、新舊語言與文學斗爭的時期。1920年到1922年,臺灣留日知識分子創辦了以白話文為主的《新青年》雜志,在該雜志中出現了許多討論語言文白與新舊文學的論文,與“五四\"新文學的主流一樣,臺灣新文學運動提倡新文學以救亡,主張舊語言的改革。在殖民地背景下,臺灣新文學運動以推廣白話文加強與中華民族的聯系,以語文和文學的改革推動臺灣的啟蒙與救亡。《新青年》《臺灣民報》形成當時抗日運動的公共領域,推動白話文,也積極介紹\"五四運動”的作家與作品和提倡白話文理論。因為受到大陸白話文作品的影響,臺灣跨過寫作半文半白小說的階段,直接模仿并創作臺灣新文學作品。在題材上,臺灣地區與大陸擁有共同的根本矛盾一一反帝反封建,因此臺灣新文學運動也與大陸\"五四\"文學具有一致性。

陳映真認為1930年臺灣的第一次鄉土文學論戰中關于臺灣話文與白話文的論戰也并非如“臺獨派\"所說是“自主意識\"的表現,反而是臺灣左翼內部關于大眾文學語文不同策略的爭論。因為大陸以北京話為本的白話文對勞動群眾來說難以理解,因此知識分子提出了大眾語問題,發展到極端就是方言。一派知識分子主張臺灣話文,因為臺灣話文通俗,便于閱讀和宣傳;另一派臺灣知識分子則主張白話文,因為使用白話文能更好維系臺灣地區與大陸的關系。因此,陳映真認為20世紀30年代臺灣話文的論爭不是中國派和臺灣派的爭論。

陳映真也反對以藤井省三為代表的一批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殖民統治為臺灣地區帶來“現代市民社會”“帶來第一個現代國語\"從而將臺灣文學從中國文學中脫離的論點。藤井一再強調日本把第一個現代“國語\"帶到臺灣地區,使臺灣地區得以享有一個“超越血緣和地緣\"的共同語,形成現代“公共領域”,終至促進了全島性共同體意識,催生了“臺灣民族主義”。但陳映真認為民族共同語是社會自然發展的產物,藤井省三所提出的現代“國語\"實則是“皇民化\"運動時將日本“國語\"強加于人的。這種強制語言的行為干擾了中華民族的語言,使臺灣人民在語言上喪失了祖國。藤井省三借助哈貝馬斯的“公共空間論”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等人的理論斷章取義,實則是戰后皇民思想的延續,為“臺獨\"論述張目,其推斷并不符合史實。①

陳映真揭示臺灣新文學運動與大陸“五四”文學的關聯,反駁藤井省三“殖民現代化\"論述,揭示臺灣民眾與大陸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漢民族共同體意識。此外,不同于“臺獨\"將“二二八事件”塑造為本省人與外省人的沖突,陳映真將“二二八事件\"視為臺灣民眾反對蔣介石獨裁的斗爭。

1945年臺灣結束殖民統治,重新歸入中國版圖。陳映真反駁藤井省三將日本帶來的現代化臺灣和前現代的農業的中國社會的矛盾視為“二二八運動”爆發的原因。因為在日占時期,臺灣并沒有發展為現代化的工業社會。臺灣的工業發展只是為了日本產業服務,農業加工的蔗糖占據較大份額,臺灣資本只能依附日本資本在較小的范圍內發展。事實上,“二二八運動\"實為中國人民反對內戰、爭取民主運動的一環,沒有本省人與外省人之分。

在文化方面,“臺獨派\"往往認為在陳儀暴動下,省外和省內人民產生隔閡,因為國民黨禁止說日語,使臺灣知識分子成為啞巴,在強權統治下臺灣知識分子噤默不語,外省作家獨霸文壇。但事實上,光復后,臺灣文壇自覺展開清算了殖民文化殘余,建設有中國主體性的文化運動。文學出版活動非常活躍,許多不屈于皇民化運動的作家重新開始寫作。臺灣進步的文人以楊逵為中心,和大陸進步文人相互結合,一起辦刊物、辦活動、帶學生,形成左翼進步文壇。1947年,溝通本省人與外省人思想的《臺灣新生報·橋》副刊展開了一場“如何重建臺灣新文學”的論爭。此外,另一個討論的主題是臺灣文學的屬性,在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部分前提之下,以楊逵為中心提出的“臺灣文學論\"認為臺灣文學應該描寫戰后臺灣的生活,深人臺灣人民當中。其自的在透過這樣的文學,增進民族的和解與團結,意義與“臺獨派”完全不同。這次論戰也帶來大陸四十年代抗戰文學和三十年代左翼文學重要的文論,如人民文學論、大眾文學論。④

在陳映真看來,1947年“國共內戰\"已經發生轉折,共產黨力量由弱轉強,國民黨卻節節敗退。“二二八事件\"后,臺灣人對以陳儀為代表的舊中國感到幻滅,促使有遠見的知識分子將目光投向大陸,看到崛起的新生力量,大量的年輕人奔向在臺灣的中共地下黨,試圖在臺灣展開新民主主義革命。因此,“二二八運動\"并非所謂\"臺獨派”“去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的出發點。1949年,臺灣發生了“四六事件”,陳誠鎮壓了臺灣左派學生的學運,開啟了白色恐怖的序幕。20世紀50年代后,朝鮮戰爭爆發(改為“朝鮮半島爆發戰爭”,不用\"朝鮮戰爭”的說法,那是西方學術界的說法,也不用“抗美援朝戰爭\"的說法較好,因為這是站在中國方面說的),在冷戰·內戰的背景下,海峽兩岸隔絕。在臺灣,國民黨展開了對中共地下黨的屠殺,被國民黨逮捕的有本省、閩南、客家、少數民族和外省人,沒有省籍差異,由此證明“二二八\"不能單純地劃分為省籍矛盾,進一步反駁“臺獨\"論述。

針對“臺獨\"所構造的族群矛盾一“民族內部的割裂,外省人對本省族群的歧視”,陳映真克服帝國主義的介人造成民族分斷的傷痕,以階級的立場挖掘\"二二八\"和白色恐怖下中國民眾在臺灣追求民族民主運動的革命史和文學史,尋求民族內部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可能。同時,陳映真也展開了為“鄉土文學”正名的行動。

20世紀70年代,受到保釣運動的影響,臺灣文學界展開了現代詩論戰。在“戒嚴\"的背景下,鄉土文學作家提倡反映人民生活、反對帝國主義殖民的現實主義文學。但進人20世紀70年代末,政治上的統獨爭論反映到臺灣文學、文化的領域,就表現為20世紀80年代臺灣文學分離論,即所謂的本土文學論。而反帝的、左翼的、反對冷戰·內戰意識形態、追求民族統一的鄉土文學逐漸掏空了所指而被“臺獨\"灌輸右翼的、“去中國\"的臺灣文學。陳映真赴港,多次在香港回顧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不僅召喚在港臺淡化的左翼思想,也為鄉土文學論戰正名。

1987年,陳映真首次赴港,演講《四十年來的臺灣文藝思潮》,選擇這個題目原因之一是“今年恰恰是曾經引起島內外朋友們關心的,鄉土文學的論戰的第十個周年,我想在這個時候作一次回顧,是必要的,也是恰當的。①”在陳映真看來,20世紀70年代在港臺地區和北美展開的保釣運動引發了臺灣反對西方現代詩的反省運動。陳映真之所以多次紀念鄉土文學,是因為鄉土文學從民族意識上強調反帝的、民族的現實主義,突破了美國對第三世界文化上的控制;從意識形態上突破了冷戰·內戰結構,以樸素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認識和評價臺灣文化和文學的方法;從方法論上提出了粗疏的臺灣社會經濟性質論,成為左翼的社會科學和科學地自我認識能力的重要指標。②

然而,步入20世紀80年代,七十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何以會發展成“去中國\"的臺灣文學構成了陳映真\"七十年代的困惑”。1988年,陳映真在香港“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結束的致謝辭中,提出了鄉土文學無法深入發展的困難和悲傷。由此,陳映真展開了社會性質論研究。陳映真認為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美麗島事件激起島內分離主義,島內中小企業登上了政治舞臺,以官僚和買辦為主的資本主義編入美日為中心的世界資本主義在生產行程中,具有親西方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這批中小企業資產階級在海外“臺獨運動”的影響下,逐漸形成新的“親美·反共·反統一·反國民黨”性質的民族離心運動,表現在文學上,就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以中國文學為針對面的“臺灣文學\"論。陳映真在香港多次分辨“鄉土文學”和20世紀80年代具有分離主義性質的“臺灣文學”論的區別:“鄉土文學是針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反帝國主義的,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而所謂“臺灣文學”的針對面是中國,它反對中國,不反對帝國主義,二者之間,有明顯的差別。”而具有分離意識的“臺灣文學\"實則是戰后臺灣并未整理、反省日占時期的殖民歷史,并延續冷戰·內戰意識形態后形成的結果。

縱觀陳映真在香港的演講,陳映真力圖彌合受到帝國主義干涉而分斷的兩岸,他從中國革命史的視角挖掘從臺灣新文學運動到20世紀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三段臺灣左翼歷史。揭示被國民黨掩埋與壓迫的臺灣人民追求回歸祖國的民族·民主運動。作為“中轉站\"的香港延伸了陳映真反駁“臺獨”的空間,也吸引香港民眾以臺灣為參考,思考香港去殖民路徑。

三、香港回歸祖國的不同視角與陳映真的歷史視野

陳映真初次赴港時,基于臺灣殖民問題對香港新一代年輕人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香港人民可以重新認識香港,從研究香港的歷史開始,從而輻射到香港社會的變化、社會史的研究;其次,香港知識分子應該反省和批評自己是否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面對1997年回歸,尋找自己的社會定位和認同;最后,年輕一代需要克服思想的貧困,以中國的視野而非西方的價值體系看待本土科技和文化,推動香港的創造和發展。陳映真的提議給一部分香港知識分子帶來啟發。黃繼持、古蒼梧和陳清僑從歷史、文化的視角呼應陳映真回歸的建議。面對香港回歸,三者共同表達了香港去殖民的必要,但也流露了在香港建立身份認同的困惑。

1987年,黃繼持在《八方》刊登了《文藝、政治、歷史與香港》一文,作為對陳映真在香港演講《四十年來的臺灣文藝思潮》的回應。對黃繼持來說,陳映真演講的啟示是對臺灣文藝景況作同情地理解與批判地借鑒,尤其重要的是能否啟發香港人民檢討香港文藝的步履。因此,黃繼持嘗試運用陳映真的冷戰歷史視角建構香港文學發展歷史。在黃繼持看來,香港四十年來受到大陸和臺灣的影響深刻,逐漸能夠以超越兩岸的視角在納入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建設本地文化:香港作為兩岸的“中轉站”便于綜覽全局,香港便不能漠視中國的歷史文化,應該認真回顧、嚴肅反省,這不僅有助于香港認清自身歷史,也有助于建立中國文藝的全局觀念。①總體而言,黃繼持期望香港憑借中華民族意識突破“冷戰·內戰\"的束縛,進而進一步發揮香港在中國文藝領域的積極貢獻。然而,黃繼持的思想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其并非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去推動香港的反帝進程,實際上難以充分釋放香港去殖民化的動力。

黃繼持所提出的回顧歷史是將香港放在中國整體的歷史觀中,容納不同的立場。而陳清僑則對香港以何種觀念立場建構歷史提出了更具體的困惑。1988年,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的陳清僑在“陳映真文學創作與文化評論國際研討會”上回應陳映真在1987年香港演講時強調“回顧香港歷史\"的觀點。陳清僑認為陳映真所提出的正視自身歷史的觀點有其意義,但香港在港英政府的統治下缺少歷史意識,成為內陸的“邊緣”,從而缺少“歷史全景\"(大陸一香港一臺灣/政治一經濟一文化)的視野,因此,在宏觀歷史之下建構香港歷史有三點是關懷香港文化前途者必須關注的:其一是香港的歷史需要凸顯香港文化特性;其二是殖民統治培養了香港民眾“邊緣人\"的身份意識,進一步造成身份認同問題;其三是香港人對回歸歷史、回憶歷史的焦慮。一個社會不但需要直接通過其民眾的記憶以構成歷史,它更必須盡量發揮思憶懷想的形式才能創造和保存豐富的文化。香港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喪失了歷史意識,這樣的處境下港人面對回歸難以關注民族身份的認同。建構香港歷史需要解決的難題正是香港如何融入中國的歷史中?又如何在“整體性\"的基礎上保留香港的“特殊性”?如何在身處內陸“邊陲”的地緣政治下建構香港歷史全景?陳清僑提出了相對于黃繼持以中華文化整體觀念建設香港文學更具體的問題。陳清僑的擔憂折射出香港回歸前夕的特殊歷史語境一一在港英殖民政府長期影響下,部分港人接收的信息體系與大陸推行的“一國兩制”方針存在認知偏差。這種信息不對稱既是殖民統治遺留的意識形態差異所致,也反映出過渡時期價值觀念對接的復雜性。此外,陳清僑的論述框架較為強調香港本土性,卻相對弱化了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歷時性考察,較少將香港社會的轉型置于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予以辯證把握。

古蒼梧則提出了“文化回歸\"的理念,希望借助中華文化解決香港人民族認同問題。1987年,古蒼梧在《八方》刊登的《美雨蘇風四十年》呼應了陳映真冷戰·內戰視角,梳理\"冷戰結構\"在香港的歷史。古蒼梧認為民族主義能夠促使本港工作者超越美蘇意識形態,抵抗反民族主義意識。香港文化的創造也需要回到民族文化的母體,成為中華文化的一支才有出路。“回歸(中國)本土\"則成為創造香港文化,推動民族認同的切實解決方法。③香港回歸前夕,古蒼梧和香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的主席文樓及副主席粱秉中集意,寫作了《文化回歸的理念與實踐》,這篇文章提取了三千字摘要刊登在《大公報》上,這也是古蒼梧延續陳映真反思冷戰的進一步思考。文章正是在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加深、蘇聯解體后自由主義思潮盛行的背景下提出,古蒼梧仍提倡“文化回歸”,不僅是因為他認為這是推動香港回歸、解決港人身份認同的切實途徑,也是因為這對增強文化自信、解決兩岸問題有重要的作用。古蒼梧所提出的“文化回歸\"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包錯石引發的回歸熱。“‘回歸'就是‘社會的歸屬'和‘文化的認同’。”④這個觀點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新儒家“花果飄零\"的思想,古蒼梧認為香港回歸祖國,不僅僅是恢復行使主權,更是需要借助“民族文化共同價值觀\"這一內在聯系。古蒼梧認同陳映真的觀點,以臺灣為鑒,香港“九七\"后應該克服殖民統治的文化政策對民族文化價值巧妙地瓦解,重新恢復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香港也可憑借其現代化的經濟及社會條件推動中國文化的創造。

古蒼梧的“文化回歸\"建立在海外華人缺失人文社會依屬的基礎之上,他寄希望于借助中華文化尋求民族身份的認同,以解決無根飄零之感。而港英政府殖民政策有意營造雜糅文化,強調本土概念,從而消磨港人的民族意識,因此古蒼梧強調了去殖民和重建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黃繼持、陳清僑和古蒼梧都結合陳映真的建議,為香港回歸、認識香港提供歷史、文化和民族的視角。事實上,三者雖呼應陳映真的思考,但因接觸中國的路徑不同于陳映真,產生了不同的認識中國方式。盡管如此,正如鄭鴻生所說“‘臺灣問題'或‘香港問題'基于其不同殖民宗主國與歷史過程等因素,有其相對特殊性,但畢竟都是由傳統中國社會被殖民與現代化之后產生的問題,所以還是傳統中國社會現代化問題的一環,就是說最終還是屬于中國的問題,一個在臺灣或香港的具體歷史情境下呈現出來的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問題。”①

臺灣與香港的殖民問題讓陳映真將港臺并舉,在對照中思考港臺去殖民的方法。早在1990年7月,港英政府借口“不允許香港成為政治戰場”②而延巖和拒絕陳映真參加由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和大陸“大陸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長期籌備的“兩岸關系學術研討會”。對此,陳映真寫下《對港英當局的抗議聲明》,控訴港英政府阻止一個中國人反對外來勢力分裂中國、促進民族再團結與統一的殖民主義行徑。這件事讓陳映真進而呼呼\"大陸、香港和臺灣的民眾和知識分子:包括兩岸和香港在內的第三世界民主化運動,不應該喪失新舊殖民主義加害的歷史記憶,從而也不能喪失對于繼續以不同形式宰制我們民族主體性發展的新舊殖民主義保持批判的視野。”雖然這篇聲明最終沒有刊出,陳映真也在新華社的協助下抵達香港參會,但陳映真對港英政府干預中國人民尋求民族統一的憤怒與無奈是切實存在的。1997年香港回歸,陳映真在臺北誠品書店舉辦“一個半世紀的滄桑:香港歷史照片展”活動,向臺灣民眾介紹香港殖民史。如何解讀香港歷史關乎撰寫者自身的立場,撰寫者會在此基礎上對史料和事件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和書寫。作為具有反帝民族主義視角的臺灣人陳映真,他將香港的歷史納入中國反帝反封建的現代化進程中。陳映真對香港殖民史的梳理不僅指向港英政府對被殖民者的民族壓迫,也期待著臺灣和香港的民眾能夠突破殖民現代性的欺騙,建立具有反思性的去殖民視角。

陳映真的香港歷史解說主要連載于《聯合報·副刊》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第一部分介紹了香港被卷入中國近代史的開始:香港的貿易與鴉片貿易。陳映真在文章開頭向臺灣讀者指出民族主義并不是落后的概念,對第三世界來說,它具有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意義。陳映真揭示“殖民有利論”的謊言,反駁站在殖民者立場將鴉片戰爭視為中國“現代之路”。而事實上是英國因生產過剩需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從而瞄準了中國市場。因此鴉片戰爭是英國為自身利益侵略中國,而不能視為英國傳播現代文明的表現。第二部分講述了殖民統治下香港華人的沉浮。陳映真介紹了香港在變成自由貿易港后香港華人如何轉變身份在都市謀生,取得一定社會地位。陳映真也看到廣大華人在香港被剝削、遭遇種族歧視的悲慘命運。陳映真關注華人資本如何逐步壯大甚至超越受到特權支持的英資,也看到香港底層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掙扎。第三部分講述了香港人民為回歸祖國的斗爭。第四部分介紹了日軍占領下的香港和中國共產黨依靠香港人民展開的抗日斗爭。第五部分介紹了港英殖民政府對香港的腐敗統治。

港英政府公職人員從貪污受賄到走私販毒,五聞頻出。這些事例進一步戳破了殖民統治文明廉潔的謊言。①第六部分描繪了香港如何發展生產性的產業資本,緊張的勞資矛盾在港英政府的推波助瀾下發展成“反英抗暴\"運動。而陳映真將頗具爭議的“反英抗暴\"運動③視為“反殖民、反階級壓迫”,也可看出陳映真對香港工人反抗階級和民族雙重壓迫的同情與肯定。第七個部分反駁了英國殖民統治給香港帶來繁榮的觀點,呈現了香港與內陸相互作用促進發展的關聯。改革開放以來,香港資本受到大陸政策與廉價勞工、場地的吸引大量遷入內地發展,推動了珠三角經濟的崛起。但陳映真更希望香港回歸后,香港和內地的發展不止重復資本主義制度經濟發展的故技,而能吸收中國乃至亞洲獨自的文化傳統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遺產,探索一條亞洲的、民眾的、另類的發展道路。④除了照片展活動,陳映真還圍繞著香港文化策劃了一系列活動,1997年7月4日陳映真與曾健民“從臺灣看香港的歷史\"對談也是其中一個部分。陳映真策劃這個對談不僅僅是增進臺灣民眾對香港歷史、社會、政治等方面的關心與了解,也是將港臺發展歷程異同對比,思索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后港臺共同發展的前景。

縱觀陳映真在香港回歸前后的實踐活動,他對香港歷史的解讀呈現出四個特點:其一,具有人民的視野,關注香港民眾,尤其是底層人民在歷史中的沉浮;其二,將香港的殖民史納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進程中,由此建構納人中國現代化的香港主體;從鴉片戰爭清政府割讓香港到香港深度參與中國的改革開放,香港的發展有其特殊性,但每一步發展都融入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這也為建構成為中國一脈的香港主體性提供視角;其三,通史與社會史并重,陳映真不僅介紹香港的歷史,同時還以政治經濟的視角解讀香港工業化發展進程,呈現了香港從漁島小村到現代港口的歷程,香港的發展除了自由貿易政策外,也與大陸的政策、市場、土地與廉價勞動力有關,反駁了“殖民有功論”;其四,超越政治,匯歸民族。陳映真以中華民族的視角看待香港回歸,認為香港回歸祖國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屆政府想要解決的問題,將香港的回歸視為所有中國人民乃至整個亞洲的勝利與光榮。

陳映真介紹香港歷史的視角一定程度上回應了陳清僑建構香港歷史、中華民族認同的焦慮。陳映真所提倡回歸祖國的路徑也與古蒼梧在《八方》所提出的方法有一定區別,陳映真回歸“社會主義中國\"與香港學者古蒼梧回歸“文化中國\"的路徑是港臺人民認識中國的兩種路徑。陳映真認同的是“那創造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民是那歷史的、文化的、混著恥辱與光榮、挫折與勝利的、我們的父祖所立、所傳的國。”正是這個立場讓陳映真看到\"后街\"中不被關注的底層的民眾,開始翻閱牯嶺街的左翼書籍,從而認識了社會主義中國。1968年陳映真在監獄中會見了中國革命歷史中鮮活的人物,從而背負了彌合兩岸分裂歷史的重擔。也正因如此,陳映真將香港和臺灣的殖民問題共同視為中國現代化問題的一部分,從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追求獨立解放的視角認識港臺歷史。在陳映真看來,臺灣民眾尤其是底層民眾主動地抵抗在冷戰·內戰下培養的官僚和買辦階級,才有超克兩岸分斷,去除日本和美國殖民與新殖民的可能。而古蒼梧認為回歸中國所要解決的是文化和身份認同問題,即帝國主義侵略下中國文化自信喪失所導致的\"社會的歸屬\"喪失問題,所以古蒼梧反對港英政府對中華文化的瓦解,也期望回歸后香港能落實好中華文化教育和宣傳工作。古蒼梧在香港提倡中華文化是基于對中國悠久歷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固然是香港人民認識、回歸祖國重要的路徑,但往往難以落實到對反帝反封建,追求獨立發展的中國人民的認同,因此很難進一步提供將民眾從殖民與新殖民壓迫中解放的動力,也難以徹底解決冷戰和內戰所遺留的民族認同問題。

香港回歸前夕,在20世紀60、70年代受到陳映真影響的黃繼持和古蒼梧同陳清僑就陳映真在香港的發言做出回應,并以此為契機思考香港回歸后如何建構歷史、塑造民族認同。與此同時,香港也成為陳映真思考臺灣去殖民的參照對象,陳映真以人民的視角將香港納入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進程中,將香港的回歸視為整個中華民族歷史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勝利,不僅是中國人的光榮,也為亞洲走一條獨立自主道路提供了示范。陳映真的歷史視野也為進一步消除香港“殖民的幽靈”提供啟示。

結語

陳映真與香港民眾展開了彌合分裂,重認中國的思考與實踐。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香港相繼出現了“反英抗暴運動\"和“中文運動”,與此同時,受到國際新左派與國內“文革”的影響,包錯石在香港引起了“回歸祖國\"的思考。1971年,保釣運動點燃了港人的民族主義意識,在文學上也出現了反殖民、期望文學介入現實的創作呼聲。一些香港知識分子由此關注臺灣的鄉土文學論戰乃至陳映真。20世紀80年代以來,陳映真有意識地借助香港這個“中轉站”反駁“文化臺獨”,向港人介紹臺灣左翼運動,從而證明臺灣同為中國反帝反封建,納入追求現代化歷史的一脈。受陳映真的影響,黃繼持、陳清僑與古蒼梧借助冷戰·內戰視角尋找建構香港歷史的方法。1997年香港回歸,為了推動臺灣民眾對香港殖民史的了解,陳映真舉辦了香港歷史照片展,并配以解說。陳映真將香港歷史納入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一脈,將香港的回歸視為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亞洲脫離殖民,走向獨立自主道路的光榮與勝利。陳映真建構香港歷史、認識社會主義中國的視角可以為臺灣民眾重新認識、回歸祖國提供方法,也為香港民眾進一步去除“殖民的幽靈\"指明實踐路徑。

(責任編輯:霍淑萍)

Chen Yingzhen and the Leftist Praxis in Hong Kong

Zhong Chenjue and Hsu Hsiu-Hui

Abstract:ChenYingzhen’sframeworkof“Cold WarandCivilWar\"hasinspiredsome HongKong intellectuals toconstruct thesubjectivitiesof Hong Kongand Taiwan withintheunifiedcontextofChina.This paperfocusesonthe“returnto China” movements inHongKong'sideologicalandliterarycirclesaroundthetimeoftheDiaoyuIslandsProtectionMovementand ChenYingzhen’sleftistpracticesinHong Kongsincethe198Os.During the“fieryyears”ofsocialactivism,the“recognize China,careforsociety”movementemergedinHongKong,rflectingasiftintheliteraryfieldwheresomeintelectualsbegan toengagewithiwan’sativistliteraryebatesand,onsequentlyheningzhen'sorkRotedinleftistthought, interacted with HongKong’sliterarycommunityinthe198Os,refuting“cultural Taiwan independence”and focusingon Hong Kong'sreturn tothemotherland withinliterary discourse.Chen'sperspectiveoninterpreting Hong Kong'shistory providesareferenceforthe peopleof Hong Kong and Taiwan to understandandreconnect with their shared motherland.

Keywords:ChenYingzhen;Hong Kong Diaoyu IslandsProtection Movement;constructing national subjectivity;Hong Kong's return to 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午夜爽爽视频|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v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日韩|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精品91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 日本一本在线视频| 伊人无码视屏|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男女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国产在线专区| 欧美精品二区| 91欧美在线| 中文字幕2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浓毛av|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广东一级毛片|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国产理论一区|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有乳无码|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第二区|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午夜激情婷婷|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激情五月婷婷综合网| 欧美亚洲香蕉|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国产在线|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久草网视频在线| 亚洲天堂伊人| 欧美中文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在线第一|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精品1区2区3区|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国产精品xxx|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AAA|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