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自林
摘要:歷史作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其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培養學生科學的歷史觀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說,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歷史學科的教學。基于此,筆者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就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應用進行簡要探析。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 情景教學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培養,故而,教師可以采取情景教學法進行教學,即通過多種情景的創設,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與教材本身進行授課,提升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加深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等,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一、通過多媒體情景 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使課堂效益最大化,教師要首先激起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興趣,進而,才能使學生自覺的參加到教師所開展的課堂活動中來。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的方式開展教學,進而,將課本靜態、枯燥的歷史知識轉化為生動、具體的情景,有效激起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學習的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將會積極的參與到教師所創設的情景中來,進一步加大歷史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紛爭》這一節課時,為了使學生掌握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以及知曉春秋時期著名的霸主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晉楚爭霸與城濮大戰等知識,也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對于這節課的學習興趣,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景。首先,在課堂伊始,我向學生播放有關“春秋爭霸”相關的視頻,并讓學生借助視頻的形式了解“春秋爭霸出現的原因以及出現的霸主有哪些”;之后,出示“晉楚爭霸圖”以及“戰國七雄圖”,讓學生直觀的看到當時的情形;再之后,學生的探究學習興趣已經被激發,這時,我鼓勵學生進行自學,進而,加深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借助問題情景 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為了進一步引發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思考,加深學生對于初中歷史學科的探究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創設問題情景的方式進行教學。因為對于歷史這門學科而言,教師不能一味的進行“灌輸式”教育,而應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主動的去汲取歷史知識,所以說,教師可以借助一系列問題的提出,逐漸引導學生在問題的思考下,聯系所學的舊知識,探索未學的新知識,有效實現新舊知識的相互關聯,進而,促進學生歷史知識網絡的構建。
例如:在講授《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兩漢水利與農業的進步、手工業的提高、商業的繁榮等知識,并且能夠通過思考來概括兩漢經濟繁榮的原因,我借助創設問題情景的方式開展了這節課的教學。首先,在學生初步通篇預習完成之后,我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一:牛耕在什么時候出現?西漢的牛耕有了什么進步?
問題二:兩漢時期提高生產效率的科技發明有哪些?
問題三:你怎樣看待兩漢統治者在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定?
……
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深入思考,與此同時,鼓勵學生相互討論,并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將自己的看法與周圍同學進行交流,學生紛紛開始討論,并積極發表著自己的看法。可見,通過讓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思考,將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
三、創設故事情景 深化歷史知識理解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讓學生充分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緣由、影響等,進而,讓學生對初中歷史有全面而系統的認識,這樣一來,學生才會更加熱愛歷史學習,對于相關歷史知識的記憶以及歷史知識的運用也會更加熟練。而為了深化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借助創設故事情景的方式實施教學,借助相關的歷史知識點,為學生拓展其背后的故事,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更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素養。
例如:在講授《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這一節課時,為了深化學生對于清政府“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背景以及相關細節,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故事情景,首先,我向學生說道:“同學們,我給大家將這樣一則小故事吧,1793年,英國使者率領常駐團來中國,打算跟清朝建立長期的外交關系,沒想到卻遭到了乾隆的嚴詞拒絕,乾隆的詔書大概意思是這么說的:回去告訴你們國王,你們不遠萬里的來給我祝壽,我表示很高興,但是說要派你們的人常駐天朝,這和天朝的制度不符合的。天朝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欽此。”這時,學生就這個小故事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進一步知曉“正是清政府的愚昧無知給中國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嚴重滯后”這一觀點,進而,也為后面要學習的“閉關鎖國”政策做了鋪墊。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借助情景教學法實施課堂教學,將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借助情景創設的方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之中,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最終,有效推進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太平. 初中歷史“情景教學”模式探索[J]. 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2):33-36.
[2]黃艷紅,張國鋒. 情景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赤子(上中旬),2014(2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