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國內圖書館市場增長很快,大學圖書館表現尤為突出,原因有:1.大學擴招:1997年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人數達317.44萬,2006年則超過2400萬。2.教學評估:在教育部2004年8月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這方面的規定一是生均藏書量:綜合類的高校生均配書量達100冊,體育、藝術、醫學等專業院校也要求達70~80冊;二是生均年進書量,按要求應達到3~4冊。此外,職業教育的大發展為圖書館市場的擴大提供了新的助力。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正式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將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到“十一五”末期,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校生將達到2400萬。
未來若干年圖書館市場仍將進一步擴大,但增長速度會適當下降,因為文獻資源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特別是電子網絡資源成了圖書館采購的重點。
對館配市場未來的發展,每個專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我們且聽下面4位專家怎么說。
出版社、館配商、圖書館之間應該和諧共贏
圖書館是出版社最大的消費群體之一,出版社是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重要來源,但二者之間的業務關系一般總是通過館配商來完成,這種圖書館—館配商—出版社的模式實際上成為了當前最主要的圖書館市場發行模式。
當前,圖書館市場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面,出版社、館配商和圖書館都深受鼓舞,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在這個繁榮的表面下,還是潛藏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從不同程度上制約著社配館三方共贏局面的形成和穩定。在此,我們從三方博弈的角度試作分析。
出版社與圖書館之間的博弈。一方面,現在有不少出版社和圖書館發出聲音,呼吁共建館社之間合作直供新模式;另一方面,這種直供模式在實踐中又步履維艱。究其原因,主要是出版社直接從事圖書館業務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圖書館采購的復本量少、品種多,要同時采購多家出版社的圖書。二是附加服務要求比較高,目前很多圖書館要求館配商提供的都是一條龍的服務,對于圖書館采購的圖書,館配商要做好入庫、貼碼甚至上架工作。這些要求對于出版社來說,在人力物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另外,圖書館采購中的普遍低折扣也讓出版社難以接受,而過低的折扣已經不是正常的商業操作和競爭行為了,這其中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不規范操作。而這種狀況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圖書館采購的圖書數量上雖然達到指標,但圖書質量上卻未能得到很好的保證。

圖書館與館配商之間的博弈。這主要集中在招標過程中,一方面,圖書采購采用招標方式,普遍被認為是規范高校圖書館供貨市場競爭的一種較好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招標制度的不夠完善,導致實際效果出現偏差。招標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一般有:
招標機構是指國家授權或委托主持和進行招標、組織運作與招標管理的機構,是招標活動的主體,在招標活動中,充當采購人與投標人中介的角色。在現實的高校圖書采購招標中,招標機構一般是高校的招標辦公室,在文獻采購招標活動中,招標機構的角色轉變及其職能的延伸,使招標過程及其結果存在嚴重的缺陷。
在高校館的評標委員會中,作為評標委員會的很多領導和老師,不是圖書館方面的專家,對圖書館的一些具體業務不是很了解,容易跟著招標機構的意向做出判斷。在評標過程中,評標委員會只能完全按照招標書的介紹來評判,無法對投標人資格、能力、信譽等做出審查,也無法對招標書的承諾做出真偽判斷。投標人為了能在投標活動中中標,有一部分供應商將優惠折扣率壓到比出版商的優惠折扣率還要低,出現了這一種情況,不知投標人怎樣為圖書館供貨?
出版社與館配商之間的博弈。一方面,在我國目前的圖書館市場,出版社離不開專業館配商,有關數據顯示,國內圖書館訂貨量的四分之三是通過批發商形成的,實際上這個比例正隨著圖書館招標的規范化而逐漸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對館配商的某些行為還是心存戒意的,尤其在折扣和回款問題上,當前的局面的確造成了許多出版社對幾大專業館配商的過于依賴,這幾個專業館配商在經營中所面臨的風險實際上也就是許多出版社的潛在風險。
以上這些問題實際上已引起業內的普遍關注,一個更加規范化運作的市場是業界同仁共同的期待。為了共建和維護一個共同期待的市場環境,出版社、圖書館、館配商三方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如今圖書館大都希望出版社能夠做到:第一,圖書出版信息有較高的滿足率;第二,報訂的圖書有較高的滿足率;第三,能夠達到較高的及時滿足率。圖書館通過館配商采購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不能得到全面、準確、及時的圖書出版信息,不能保證已出版的圖書得到全面和及時配供,而問題的核心就是:出版社如何能將圖書信息又快又全地傳遞到圖書館一方。因此,出版社、館配商、圖書館之間應該建立起更為密切的聯系。
從出版社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工作可以加強。
1.給予圖書館或其他圖書客戶以數據支持。比如給予其初步加工的MARC數據,并對數據進行進一步加工,即在為圖書館提供新書定價、簡介、封面掃描等初步數據的基礎上提供更詳細的書目信息,讓客戶對圖書有更深入的了解,更直觀的感受。這是我們與圖書館建立直接聯系的最基本條件。
2.制作專供圖書館客戶用的電子書目并可以用網絡信箱的方式傳遞給圖書館客戶。
3.建立完善、新型的樣書庫。近來,各地館配商帶領圖書館客戶到出版社直接現采的情況日漸增多,有條件的出版社建立一個完善的樣書庫實為必要。
4.在出版社網站上加強對圖書館的服務。通過網站,各家圖書館可以隨時隨地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圖書,然后可以即時地在網上下載MARC數據,這種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出版社向圖書館推廣圖書提供了迅捷便利的條件和直觀的信息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出版社與圖書館之間的溝通不足的缺陷,還可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跟蹤服務。
5.加強在公眾媒體上對圖書目錄的宣傳。
6. 豐富出版社與專業圖書館館配商的合作內容,及時提供新書信息的同時,加強對新書的主發,積極引導館配商對本社圖書的銷售和推薦。
7. 有條件的專業出版社可以針對與本社專業對口、關系密切的高校圖書館進行重點信息發布。
建立權威的第三方書目平臺
需社、館互聯
楊文勝
(中版通北京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
通過今年的反商業賄賂,館配商的資金鏈有所緊張,以前的館配商是一條龍服務,現在出現一些變革,他們把一些外圍或非核心工作外包,例如庫存,例如書目制作、內部加工。他們自身的核心任務則是找到客戶,做大市場。
現在的圖書館都要求館配商提供“四目信息”,包括社科新書目、上海新書目、地方版新書目及館配商自己的書目,如此種類繁多的書目只說明一個問題——目前缺乏權威的書目平臺。而有些館配商提供的書目,占一定比例的是舊書或特價書,這在中小學圖書館配書過程中表現比較明顯。既然有些館配商提供的書目,不值得完全信任,但如果拋開館配商,圖書館自己選書又如何呢?面對每年上市的近20萬種書,那真是大海撈針,工作量太大。
中版通北京數據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目前在做的工作就是提供中國可供書目,現已收集建國以來的100多萬條數據,保證數據的全面及時準確便捷,實施難度比較大的是實現書目的“可供”,這需要通過出版社、館配商的互聯來實現,目前正在與占市場份額大的出版社和批發商聯系,推動互聯工作,推廣中國可供書目平臺。
反商業賄賂與
高校實行文獻資源集中采購
朱強
(北京大學
圖書館副
館長):
實行文獻資源集中采購的背景和原因是:為了整頓圖書市場秩序,反對商業賄賂,規范圖書館采購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而且圖書館采購經費主要為國家財政投入,按照規定應實行政府集中采購。
現在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已經實行文獻集中采購,有關部門正在擬定規范高校教材、圖書選擇和購買工作的文件, 實行文獻集中采購的兩大措施:紙本文獻通過招標選擇主要供應商,數字文獻采取單一來源集團購買談判。
紙本文獻資源的集中采購,各校做法不一致。教育部高校圖工委文獻資源建設專業組起草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文獻集中采購工作指南》并已發布(高校圖工委網址: www.tgw.cn)。工作指南明確了文獻集中采購的方式和組織,規范了文獻集中采購的流程和做法。
數字文獻資源比例上升促館配商轉型
江紅輝(廣東大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 副總經理):
數字文獻資源目前在圖書館采購份額中已近1/3的比重,而且保持上升的趨勢。尤其是在高校圖書館,出于教學與科研的方便,數字文獻資源大受讀者歡迎。當然,現在數字資源在圖書館評估體系中還不是重點,所以紙質圖書的采購還沒有受到明顯影響。在紙本書向數字資源轉換方面,方正Apabi是一個方向,因為絕大多數出版社用的都是方正排版軟件,很容易轉換成電子版本。
我國每年出版近20萬種圖書,大部分在出版后逐漸退出流通領域,其中不乏具有研究價值、參考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圖書,現在知識產權出版社已經開展POD和舊版書入庫服務,將已退出流通領域或即將退出流通領域的圖書重新納入流通體系,提供絕版書的原版副本。目前,困擾數字化的最大問題是版權和各方收益機制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數字文獻館藏市場會越來越大。
圖書館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量空間,除了采購量較大的高校圖書館外,中小學圖書館、企業圖書館、社區圖書館每年都有很大增量。舉兩個小例子,根據廣東省中小學圖書館建設規程細則,該省每年中小學圖書館館藏缺口就達10億碼洋;深圳市福田區近幾年已新增70余家社區圖書館,相當一部分紙本書以后會流向這些圖書館。
現在每年圖書館館配紙本書市場保守估計約有50個億,但前十名館配商加起來也不到10個億,產業集中度還很低。今年反商業賄賂的力度加大,館配市場進一步規范,利潤率進一步下降,相當一部分中小館配商退市,一些有實力的館配商更加專注增值服務,如研發圖書館配套設備、耗材、用品,承接社區圖書館、企業圖書館的“交鑰匙工程”等。一些館配商正在積極與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利用納斯達克的融資能力,引入資本做大做強,向專業中盤或綜合中盤的方向發展。
數字資源鏈接:
數字文獻資源的集中采購
數字文獻資源的集團購買,發端于CALIS的引進數據庫,已經在高校圖書館普遍實行,近十年來取得了良好效益。到2006年5月為止,CALIS已組織69個引進數據庫集團,其中文摘索引數據庫集團16個,電子期刊數據庫集團34個,電子圖書數據庫集團6個,事實型數據庫集團11個,其他數據庫集團2個。
全國共有615個高校和科研機構、3512個館次參加了集團采購,其中高校系統564個高校、3401個館次。共購買數據庫283個,其中文摘索引數據庫126個,電子期刊數據庫80個,電子圖書數據庫21個,事實型數據庫52個,其他數據庫4個。購買29703種(去重后約23000種)、約400萬份全文電子期刊,8557種、約30萬份會議錄,150176種、約1200萬冊電子圖書(包括學位論文)。平均回溯年限大約1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