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語言的發展變化與教學媒體的發展密切相關,教學媒體的發展直接促進了教學語言的發展。本文試圖以教學媒體發展為變量來分析教學語言在不同階段呈現出的特點,以使教育界同仁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教學語言運用與各種媒體的相關性。
一、教學媒體與教學語言的概念界定
教學媒體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學媒體是指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的現代電子媒介和技術。主要包括幻燈、電影、廣播、教育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等,即現代教學媒體。廣義的教學媒體是指承載和傳遞教學內容的介質,包括教師語言、黑板、教科書、教具和模型等傳統教學媒體,同時也包括幻燈、電影、廣播、教育電視、計算機、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學媒體,即一切可承載和傳遞教學信息的人、物和技術都屬于教學媒體。[1]本文中所指的教學媒體主要是指廣義概念上的教學媒體。
教學語言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學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的口頭語言。廣義的教學語言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和載體,是教師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電聲語言、圖像語言等多種語言形式相互配合、綜合運用的語言系統。[2]本文中研究的教學語言是指廣義的教學語言。
二、教學媒體發展的不同階段與教學語言的變化
新的教學媒體的出現與發展,既豐富了教學語言的內容、種類和形式,為課堂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傳遞渠道,同時又對教學語言自身的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使其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因此新的教學媒體出現就會使該階段的教學語言具有新的特點。筆者在參考了尹俊華老師主編的《教育技術學導論》和何克抗等老師主編的《教育技術學》中關于媒體發展的介紹后,依據研究需要把教學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語言媒體階段
人類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人際交流和信息的傳遞與接收來實現的,因而一直以來教學語言都是最重要的教學媒體。[3]在語言媒體階段,人們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耳相傳和模仿等,教學語言以教師的口頭語言為主,它是由聲音和語義結合而成,以說和聽為傳播方式。教學中,教師憑借自己的口頭語言和一定體態語言(面部表情、手勢等動作)的輔助來傳遞信息和描述事物與經驗。在這個階段,因為教材的呈現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講述,因此,講述性語言是教學語言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
雖然語言能夠傳遞知識信息,但是這種以口頭講述為主的信息傳遞方式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第一,直觀性較差,對事物的表現力弱,忽視了語言符號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建立聯系。第二,口頭語言是瞬時的,不利于學生高效地捕獲知識信息。第三,具有單向性特點,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第四,感官刺激的單一性,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傳統直觀媒體階段
文字媒體與印刷媒體的出現和應用是進入傳統直觀媒體階段的標志。在該階段,教科書、掛圖、報紙等文字圖片資料的印刷出版,使得教學信息可以大量地復制、儲存并廣泛地傳播。課堂上的語言與過去相比增加了書面語言。在教學過程中,書面語言的出現,為大規模的語言規范推廣提供了可能。[4]它以文字和圖畫為載體,以寫和讀為傳播方式。于是在傳統直觀媒體階段,教師便可以通過口頭語言、體態語言、書面語言(包括文字和一些圖片、掛圖)來傳遞信息。這樣學生的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同時受到相應的刺激,理解知識的時候,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知識描述得相對直觀形象。由于圖片和掛圖等靜態教學媒體的加入,教學語言會增加很多相關的描述性語言。另一方面,書面語言彌補了口頭語言的瞬時性等缺陷,使學生不至于在受到時間限制的情況下丟失大量的知識信息,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三)電子視覺媒體階段
19世紀末,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一些新的科技成果,如幻燈機、無聲電影等視覺媒體開始被引進教學領域。它們在教學中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視覺形象,使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我們可稱之為“圖像語言”。在該階段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幻燈和教學電影產生的“圖像語言”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關于電影中動態事物和情節的描述性語言會增加,最后用總結性的語言概括,教師的口頭語言類似配音的作用。圖像和動畫的視覺效果,再配合語言的描述會更加生動形象,學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和信息,使教學獲得了不同以往的巨大效果。
(四)電子視聽媒體階段
20世紀20年代末,有聲電影和廣播錄像迅速發展并被引進教學領域,隨后電視也被引進,教學進入電子視聽媒體階段。電子視聽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得有聲語言得到進一步發展,它一方面可以替代教師的部分口頭語言,另一方面又豐富了課堂教學語言的種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不用再跟隨電影播放的進程描述里面的內容情節,不用再替電影配音,而是在電影、錄像播放到需要學生更加注意的關鍵時候,用提示性的語言讓學生引起注意,或進行簡單的描述。除此之外還可以把自然界中的許多聲音帶進課堂,如生物課上的蟲叫鳥鳴,歷史課上的歷史情境再現等等。由于其聲音和運動畫面的同時呈現,對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器官都有更強烈的刺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
(五)信息化教學媒體階段
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教學語言進入了信息化教學媒體階段。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使得教學語言在其結構類型、表現形式和運用方式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該階段的教學語言集聲音、文字、圖片、影像、動畫等各種符號于一體,比傳統的教學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更強。
首先,電腦可以存儲和播放各種聲音效果,播放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音樂、解說詞等。教學中,教師的口頭語言與電腦播放的各種電聲語言配合使用,實現了有聲教學語言的多樣化。其次,書面語言(傳統黑板板書、印刷教材、電子板書等)和體態語言與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語言有效配合使用,構成了多樣化的無聲語言。第三,計算機多媒體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課件運用文字、聲音、圖片、影像、動畫等多種媒介來呈現教學材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對教學內容中的問題、概念、材料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說明、分析和評述,因此,講述和描述性的語言趨于減少而闡釋性的語言加強。第四,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的教學環境下,為培養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的主要作用由提供信息、傳授知識,轉變為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問題進而主動構建知識。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教學語言的啟發性、引導性和針對性的特點尤其突出。計算機的交互性也更有利于師生互動方式的實現,因此互動性教學語言也明顯增加。
三、教學語言變化特點總結
由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媒介的發展是感官越來越遠地延伸以掌握更多信息、聲音和姿勢越來越遠地延伸以發送更多的信息,使人的信息始終比較便于攜帶并在時間和空間方面與人本身更可分的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5]每一種新的教學語言都與所處階段的教學媒體有著必然的聯系。教學語言在其結構類型、表現形式和運用方式上都隨著教學媒體的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同階段的教學語言的結構類型都是在先前基礎上增加,使用頻率也根據各階段的教學特點有著不同程度的增減。表現形式與運用方法也根據當時媒體發展狀況的要求而有所不同。為了便于清楚地認識教學語言隨教學媒體發展不斷變化的過程,筆者將以上分析用下圖的形式進行了歸納總結:

由上圖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語言隨教學媒體發展變化有以下特點:
(1)縱觀教學媒體發展與教學語言變化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教學語言的變化緊隨教學媒體變化。從最早的“聽覺刺激”→簡單的“聽覺+視覺”→刺激多樣化的“聽覺+視覺”刺激(視聽覺的優化)的發展。即是由單一的刺激向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發展。
(2)教學語言的變化過程是累積而非替代的過程。新的教學語言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已有的教學語言被淘汰,它只是對已有教學語言的有益的補充,不存在替代關系。
(3)伴隨著新的教學媒體的出現,新的教學語言產生,教學語言形式從單一化到多樣化發展,某些語言的呈現方式也由靜態向動態的趨勢發展。整個教學語言的發展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分析教學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可以看出,現階段的教學語言是一種以口頭語言形式為主,兼用書面語言、體態語言、圖像語言、電聲語言等多種語言形式相互配合、綜合運用的語言系統。教師要想在教學中更好地掌握和運用教學語言,除了要了解不同種類語言的優缺點和現階段教學語言特點之外,還應該在思想上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意識上要接受新事物,勤奮好學,鉆研業務,廣泛涉獵各個領域,拓寬知識面,建立深而廣的知識智能結構。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對語言的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帶入佳境。
注釋:
[1]劉世清劉珍芳王冬.論現代教學媒體的本質、發展規律與應用規律[J].電化教育研究,2005,(8):14-17.
[2]劉國強.論教學語言的范疇及存在形式和要素特點[J].洛陽師專學報,2000,(1):131.
[3]昌慶鐘.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語言[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9):118-120.
[4]樊友新.語言傳播媒介及方式對語言的影響[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568-571.
[5][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M].陳亮等,譯.重慶:新華出版社,1984,11-14.
(朱莎莎,寧波大學教育學院;羅銀春,天津師范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