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電視、網絡等媒介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說法:
(1)省政府糾風辦決定,對大肆播放非法和虛假醫療廣告的鄭州人民廣播電視臺、ZZTV-3、許昌電視臺、鶴壁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滑縣電視臺、睢縣電視臺等單位予以曝光。
(2)搜狐網站的教育頻道提供教育資訊與服務,包括考考試大全、培訓課程檢索、輔導文章和新聞動態。
上例中“頻道”的意義和用法很有特點,與“頻道”的詞典意義有所不同。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1999年修訂本,“頻道”一詞的詞義為:在電視廣播中,高頻影像信號和伴音信號占有的一定寬度的頻帶。如1989年5月1日,《每周廣播電視》上出現的“5頻道中央電視臺”“8頻道上海電視一臺”和“14頻道上海電視二臺”中的“頻道”,使用的就是它的詞典意義。可見,“頻道”的詞典意義是一個專業術語,表示的是波長的范圍。
“頻道”新義、新用法的產生與傳播,應該說與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繁榮發展以及網絡與人們生活越來越緊密的聯系有關系。
筆者從語義特點和語用價值等方面對名詞“頻道”的新義、新用法展開討論,并就術語的泛化問題進行粗淺的論述。
一、語義特點
根據對事實的考察,“頻道”的新義、新用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表示電視臺播放的具有相同內容和風格的一套節目。如:
(3)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是國內創辦最早、規模最大、擁有世界眾多頂級賽事國內獨家報道權的專業體育頻道。
(4)我們十分贊同在現有cctv-7農業節目基礎上開辦農業頻道、國家農業頻道,應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二)網站或大型網站下設網站的代名詞。如:
(5)中國資訊頻道:中國最大最全的專業咨詢平臺。
(6)搜狐健康頻道聯系了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黃建始教授。
(三)個性空間、特色
(7)《在自己的頻道里呼吸——記著名攝影家陸元敏先生》。(《生活周刊》,2002年5月30日)
現代漢語新詞語產生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專門用語實行詞義泛化,這是由單義走向多義的詞義演變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漢語詞匯豐富發展的一個突出標志。術語是某一學科或行業的專門用語,一般來說具有單義性和專業性,有很多術語創造性地用在其他的語境,并經過多次使用之后產生新的義項,從而導致術語的泛化,突破了其固有的單義性和專業性。
術語泛化的途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隱喻式泛化。指人們根據專業意義與非專業意義之間的相似特點,以此喻彼,把指稱某一學科或行業中事物、現象的術語借用來指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現象,進而衍生出新的意義。這是術語泛化最常見的方法,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孵化、把脈、會診、感冒、充電”等。二是引申式泛化。它是通過術語運用于非專業語境擴大使用范圍,直接衍生出某種新義。如我們正在分析的“頻道”這個詞的泛化。再比如“克隆、反差、退役、內功、凝聚力、向心力”等。
術語泛化的動因有三個方面:一從語言使用者來看。人們科學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思維日趨活躍,求新求異欲望強烈,這樣就為術語的泛化提供了橋梁。當負載著科學術語、書面色彩濃厚、品味較高的術語被賦予通俗的含義時,一旦從狹窄的專科用語范圍走向大眾用語天地,便深受大眾歡迎。從語言結構本身來看,語言的詞匯系統具有先天的不自足性,決定了語言從詞匯系統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自我調節以達到動態平衡。三是從術語泛化的表達效果來看。大量術語經創造性運用產生出獨特的語用價值,表現在表達的形象性、生動性上。
“頻道”的原始義和兩種新用法之間是引申關系。引申的理據是:“頻道”的原始義是指的波長范圍,專業色彩濃郁,嚴謹不通俗。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電視節目、頻道日漸增多,“頻道”的所指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從例(3)到例(4)可以看出,“頻道”已經不再單純地表示波長的范圍了:“體育頻道”主要播放體育賽事,“農業頻道”主要播放有關農業方面的內容,其他如“電視劇頻道”主要播放電視劇,“綜藝頻道”主要播放綜藝類節目,“戲曲頻道”則以播放戲曲節目為主。“××頻道”逐漸成為電視臺播放的節目內容與節目風格的代名詞。這里的“頻道”雖然與其原意有了一定的距離,但仍然運用于廣播電視這個領域。其后,隨著電腦走入千家萬戶,計算機網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頻道”在網絡上簡直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頻道”的意義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引申。如例(6)。網絡上“頻道”的用法在電視節目中“頻道”的新義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引申,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廣播電視領域,所指擴大了。因為網絡與電視的相似性,即都是在一定的屏幕上顯示,都是聲音、圖像相結合,注重與受眾的互動等,有了這些相似性,才有了從第一個新義引申出第二個新義的可能性。第三種引伸義是在前兩種用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而來。隨著“頻道”在電視節目和網絡上的頻繁出現,“頻道”這個詞越來越為人們所熟悉,這樣“頻道”在義項上就增加了[+個性]這樣一個義項。隨著運用范圍的進一步擴大,所指不確定,模糊性也逐漸增加,詞義由實變虛,引申出“頻道”的第三個新義:“個性、特色”。但第三個新義必須在特點的語境下使用,至于是否具有生命力,還有待語言實踐的檢驗,因此,我們下面的討論主要是針對“頻道”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新義進行。由此,“頻道”由一個專業術語發展為一個普通名詞,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
二、語用價值
在現代漢語里,“第幾臺”“第幾套”等都是“頻道”第一新義的同義表達形式,“網站”、“欄目”等都是“頻道”第二個新義的同義表達形式,之所以發展出一個新的“頻道”,必然有著語用價值上的需求。
(一)趨時求新、表露個性的社會心態的體現和滿足
語言變化有一些是來自復雜的社會心理因素的。社會的飛速發展導致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刺激了人們的求新心態,在用詞上,人們不愿意使用一些用久了的詞語,而喜歡使用一些新的詞語,來表達思想、進行交流。“頻道”詞義的泛化正適應了這種趨時求新、表露個性的社會心態。
(8)改版后的央視體育頻道將全力打造《黃金賽場》、《頂級賽事》等五個賽事時段,《體育晨報》、《體壇快訊》、《體育新聞》等五個體育新聞時段,《奧運進行時》等五個固定欄目時段,并在一套綜合頻道推出《我的奧林匹克》奧運人物節目。(2006年12月31日)
(9)中央電視臺一臺欄目《大風車》欄目是中央電視臺青少中心的重點欄目。
隨著電視的普及以及電視節目的增多,人們對“頻道”這個詞的接觸也越來越多,曾經用來表示電視臺節目的“套”,如例(8),央視一套指的就是綜合頻道)、“臺”,如例(9),央視一臺指的也是綜合頻道)等,逐漸被“頻道”所代替,而“套”和“臺”相反卻具有了“頻道”的原始意義。這一方面反映了廣播電視事業在我國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視節目的空前豐富,也反映了人們趨時求新的心態,逐漸地舍棄一些傳統的說法,而以相對來說較為書面、新穎、負載一定科學知識在內的名詞來代替。
再比如:
(10)搜狐網站包括生活頻道、教育頻道、女人頻道、讀書頻道等。
(11)本報北京2月14日電“2006年中國互聯網站品牌欄目(頻道)”推薦名單今天在京揭曉。本報光明網理論頻道繼2005年之后,再次獲得這一榮譽。
例(5)、例(6)中的“頻道”指的是“網站”,例(10)、例(11)中的“頻道”指的是大型網站的下設網站,在有些網站中“網站”和“欄目”的所指其實是一致的。“頻道”一詞的使用在電視領域方興未艾,在網絡中更是鋪天蓋地,這一方面反映了傳播媒介之間的互相影響,也反映了人們趨時求新、追求個性的心理。
(二)“頻道”比“網站”、“欄目”等說法更能夠突出網絡與傳統紙質媒介的不同
(12)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十年來發展迅速,規模逐漸壯大,引導能力不斷增強,產生了一批有社會影響力的頻道和欄目。
(13)經過網民推薦、技術統計和專家評議等程序,最終評出了25家網站的25個欄目和頻道。
例(12)和例(13)中,“網站”和“頻道”所指是相同的,都是指的網站,“欄目”和“頻道”所指是相同的,指的是大型網站的下級網站。
網絡的傳播方式與電視有相同之處,比如,受眾都是通過一定的顯示器來觀看電視和網絡的節目或內容,電視和網站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聲音、圖像和文字的綜合,具有直觀性和一定的觀賞性,電視和網絡都追求受眾的互動等等。這些相同點,使得“頻道”比“網站”、“欄目”等說法,更加能夠突出網絡這樣一種傳播媒介的特點,即時效性、廣泛的傳播面、多媒體化的信息、超鏈接方式、互動性等,從名稱上即能滿足受眾對環境等有關信息的滿足。
參考文獻:
[1]馮子薇.專用語詞義泛化的方式、效果及前景[J].漢語學習,2000,(1):36—40.
[2]于紅.現代漢語新詞語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2-133.
[3]劉云.術語泛化的途徑、特點和動因[J].修辭學習,2004,(4):14-17.
(王艷芳,《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