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任何一部詞典,我們都會發現每一個詞條下面都羅列著幾個甚至幾十個含義。這些詞義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這些有聯系的詞義構成這一詞的意義范疇。最基本、最先產生的是中心義項,其它義項由于與基本義項具有某種關聯(例如隱喻關系)而成為同一詞的義項。隱喻意義豐富的詞經常是基本范疇的詞。漢語詞匯中的多義詞數量非常大。越是基本、常用的詞匯,它的義項就越多,由本義引申出的喻義就越豐富。
語言中的基本詞匯表示著人們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和概念,所以基本詞和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是人們不可或缺的詞匯成分?;驹~因其被普遍使用和自身的穩固性,作為詞素具有很強的構詞能力。漢語中的“天”一詞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只要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天”的隱喻用法在漢語中普遍存在。《現代漢語詞典》所列的以“天”開頭的詞語多達170個。如“天外有天”,這些詞語中的“天”大多被賦予了“天”之外的喻義。“本義往往是一個詞匯所具有的原義,而喻義往往是從本義派生出來的,是人類認知時跨概念域映合的結果?!保ㄍ跻?,2001:228)本義與喻義之間主要的語義聯系是隱喻性的,這是由人類具有隱喻性的思維特征所決定的。認知語言學家認為:多義詞的多種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任意的,而是通過特定的語義引申機制從典型發展而成的,各個意義之間的每一種聯系都是有理據的。
本文以漢語“天”為例,研究“天”的喻義。文中從《現代漢語詞典》中摘引了大量與“天”相關的詞語,其目的是為了顯示“天”的喻義為數眾多。語言中的有些隱喻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字面意義和轉義在心理上已經分離到感覺不到兩者之間還有聯系,它們的內部結構已經成為類似定型詞匯,語言使用者也意識不到其為隱喻,而且不存在使用和理解的問題。這類隱喻中的概念融合已呈相對靜止狀態,或者說在融合過程中,源域被目的域所覆蓋,兩個概念領域的映射消失。漢語中大量的有關“天”的隱喻用法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用語中的一部分。很少有人在使用時會意識到它們是隱喻。
一、天——頂部
在甲骨文中,“天”的字形像一個人,是用一個小方口代表人的腦袋;到了金文里,人的頭部由方形變成了填實的圓點。由此可見,“天”造字的本義就是人的頭、頭頂。許慎《說文解字》定義天為“顛”。陶潛《讀山海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薄靶烫臁奔磾嗍字?。人們還把前額的中央稱為“天庭”“天門”,把頭頂部分的骨頭稱做“天靈蓋”。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若發現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與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或相關性時,就將其某方面的意象移到這個完全不同的事物上。隱喻的本質就是用一種事情或經驗理解和經歷另一種事情或經驗。具體地說是通過人類的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投射映合到另一個概念域,從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疤臁庇勺畛踔溉说捻敳浚础邦^”),引申為一般事物的頂部。例如,玉米的雄花穗,因為長在植株的頂部,所以叫“天花”;房頂上的窗戶叫“天窗”;房屋頂部的壁板叫“天花板”。我國某些地區的舊式房屋為了采光而在房頂上開的洞叫“天井”;對著“天井”在地上所挖的排泄雨水的坑叫“天井坑”。后來人們把位置在頂部的、凌空架設的東西也稱作“天”,如“天橋”“天線”“天棚”,裝置在較高的建筑設備上的梯子叫“天梯”。
二、天——時間
天空中最突出的標志是太陽,于是天空和太陽就有了不解之緣。古人因為沒有計時的鐘表,于是在生產和生活中就只能以太陽推測時間變化。“晨興理荒穢”,早晨人們上工參照的是天光(天空的光輝;日光);太陽快要露出地平線時天空發出的光亮稱為“天亮”或“天明”;“帶月荷鋤歸”,晚上收工人們參照的是天色(天空的顏色),“天色”后被用來喻指時間的早晚和天氣的變化。古時人們遠行前要看天氣,看是否有明朗的陽光。若不巧碰上沒有太陽的陰雨天,便會感嘆“天公不作美”。太陽明晃晃的叫“晴天”;太陽躲在烏云里就叫“陰天”。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古人注意到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性,于是就以此為參照來計時,這樣一來,“天空”的“天”又有了表時間的意義。“一天”可指一晝夜,也可指一個白天,即從太陽升起到落下的時間。整天、成天就是“一天到晚”。從黃昏到拂曉一夜間分為五更,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于是就又有了“五更天”。“天氣”本指一定區域一段時間內大氣中發生的各種氣象變化,如溫度、濕度、氣壓、降水、風、云等的情況,但在我國一些地區的方言中也可用來指時間、時候,如“天氣不早了,快回家吧!”“天時”在我國某些方言中也可用來指時間、時候,如“天時尚早,再待會吧!”“天長日久”“天長地久”“天荒地老”等成語中的“天”都與時間有關?!疤臁钡臅r間概念后又被人們引申指季節,如“春天”“冷天”“三伏天”“黃梅天”等。
三、天——自然
天然的、天生的東西,古人認為是“天”生之,也稱作“天”?!疤斐伞笔翘烊簧?;自然形成的隔斷交通的大溝叫“天塹”;水災、旱災、風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叫“天災”;天然的險要地方叫“天險”;風聲、鳥聲、流水聲等自然界的聲音叫“天籟”;自然界中某種動物專門捕捉或危害另一種動物,前者就是后者的“天敵”;由橡膠樹、橡膠草等植物中提取的乳膠,經過加工制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叫“天然橡膠”;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經高溫、高壓等作用形成的可燃氣體叫“天然氣”;“天然絲”(蠶絲)有別于“人造絲”;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是“天造地設”;自然界的秘密被比喻成“天機”。
人的五官自然生成,叫“天官”;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聞,人的這些自然功能叫“天職”;人先天具有的品質或性情叫“天性”;具有卓絕的創造力、想象力的人稱為“天才”;人生來就具備的“天資”“天稟”“天分”“天賦”“天授”都是“天生”的;人的自然壽命是“天年”;父子、兄弟之間的血緣關系為“天倫”;生來就有的免疫能力叫“天然免疫”;舊時將婦女沒有經過纏裹的腳稱為“天足”?!芭qR四足,是謂天?!保ā肚f子·秋水》)
“古代生產力低下,古人智力不發達,思維能力弱,思維空間狹窄,思維方式簡單,把世界看作是一個模糊的整體,把某種事物或現象看作是世界的始基,有關于事物發展、變化的樸素思想,往往從主觀出發看待世界,把主觀感受賦予思維對象,加以聯想,產生主客互滲、‘天人合一’的觀念?!保ㄟB淑能,2002:40)“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天看成本源,人是天的派生物。天控制著萬物,萬物生長在其中?!兑讉鳌ゎU卦·彖辭》中說:“天地養萬物?!薄兑讉鳌ば蜇浴芬舱f:“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天與人之間是主宰與服從的關系,出于對老天造化的極度膜拜,古人不強調人對自然的改變和征服,而提倡去順應自然,適應“天道”。這是因為在古人看來,天道是宇宙萬物(包括人)的本源,宇宙萬物都是天道而生的。
四、天——主宰者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論語》),“吾之不遇魯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在古人的眼里,“天”乃萬物的主宰者,“天”能駕御宇宙,所以古人把一切人無力改變的事情都歸結為“天”使然。古人認為“天帝”、“天公”是天上主宰萬物的神和自然界的主宰者,“天底下”的人不敢得罪“天老爺”“老天爺”,“天怒”將使得百姓遭殃?!疤臁笔恰疤煲狻薄疤鞕C”“命運”的代名詞。古人把一切不可解的事、不可抗御的災難都歸于上天安排的命運,稱為“天數”?!疤烀笔巧咸斓囊庵?,他主宰人們的命運?!墩撜Z·季氏》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薄疤煲馊绱恕薄疤烀豢蛇`”,所以當人們對現實的苦難無法改變時,就只好“聽天由命”。圣人孔子也曾言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疤鞐l”是老天爺所定的戒律,人、神都要遵守。天下難以破解的一切事情只有“天曉得”“天知道”。
正是因為“天”在人們的眼中主宰一切,所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把他們的政權說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打著“天”的旗號來統治“天下”?!疤祉槨睘槊饔⒆冢ㄖ炱铈偅┑哪晏?;“天啟”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號;“天寶”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实郾环Q為“天子”(天的兒子)?!疤戾a皇帝,為天下王”(唐韓愈《元和圣德詩》),言外之意君權為天所授,代表上天統治人間。封建時代朝廷的軍隊號稱為“天兵”,率兵的將領為“天將”?!袄咸煊醒邸保l若膽敢忤逆犯上,一定會遭到“天打雷劈”。
五、天——極端
舊時對于數目多和種類多的東西,人們常用《千字文》文句的字來編排次序,“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黃”的第一字,因此“天字第一號”就是第一或第一類中的第一號,常被用來借指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強的。“天”在最高處,因此代表了一種極端的程度?!疤靸r”形容價格特別高;股市最大的成交量被稱作“天量”;娛樂圈里最具實力、最有人氣的歌星常被粉絲們喻為“天王”“天后”。極高極遠的地方叫“天外”,一種境界之外更有無窮無盡的境界,天外還有天,因此“天外有天”可被用來表示學問、技藝、本領等是無止境的。極遠的地方叫“天邊”,人們常說“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疤煅摹币脖挥脕硇稳輼O遠的地方?!疤旆馗病毙稳葑兓瘶O大,“天高地厚”形容恩情深厚。
六、天——極性
地軸延長和天球相交的兩點叫做“天極”。在北半天球的叫北天極,在南半天球的叫南天極。“天極”亦稱“天際”“天邊”。在人們的視野中,“天”和“地”一個在最高處,一個在最底部。“天”和“地”共同建構了人間生活的世界。世人看到了“天”和“地”在空間位置上的兩極性,因此常常將這兩者并舉來形容事物達到的頂級程度。“天差地遠”“天懸地隔”比喻相差懸殊。人們在形容結婚新人般配用“天造地設”;祝愿夫妻白頭到老用“天長地久”;男士在戀愛時常常對所愛的女士發誓,要愛她到“天荒地老”。形容親人間相距遙遠,難于見面時,人們常常用“天涯海角”“天南地北”“天各一方”。“天壤之別”形容差別之大,如同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九天”指極高的天空,“九天九地”(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用來形容差別之巨大。“天淵”的字面意思是“上天和深淵”,常用來比喻差別極大。“天羅地網”的字面意思是上上下下都布滿羅網,常用來比喻對敵人、逃犯等設下的嚴密包圍圈。
七、天——極樂世界
“天堂”本指人死后靈魂居住永享幸福的地方(跟‘地獄’相對),現常常被用來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如“人間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古人的觀念里,“天”不只意味著主宰一切、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帝,它同時又是一個溫馨和諧的極樂世界,在那里“天街”熙熙攘攘,“天廩”富足充實,“天苑”其樂融融,“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與現實中人間生活的苦難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希望寄托在來生?!疤臁痹谌藗兊男闹谐闪寺N首以望、朝思暮想的地方,貧苦人把“天”當作苦難的終點和幸福的起點?!吧咸臁薄皻w天”“上天堂”成為他們的夢想。
從人們的社會心理上來講,認為談及“死”是不吉利的。漢語中有大量的代用語被用于掩飾“死”這個人類最基本的客觀事實。因為“死”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理現象和社會現象,死亡是一種不幸,因此,人們在死亡面前感到一種不可解釋的超人的力量。由此對死亡產生了恐懼和禁忌,進而導致代表死亡這種現象的語言符號成為禁忌語。在不得不提及死亡這種現象的場合,為了避諱,人們便使用另一種語言符號來代替被禁忌的語言符號,“上天”“歸天”“上天堂”也成為漢語中死亡的代用語。
八、結束語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認識的工具。作為語言核心要素的詞匯發展與人類認知的發展是一致的。在這一發展過程中,隱喻起了重要的作用。隱喻作為人類最基本最原始的一種思維方式,作為人類認知、思維的基礎,導致了詞匯的多義性?!疤臁钡恼Z義多元性就說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漢英詞典(修訂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
[3]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4]欒妮.聊“天”[J].語文月刊,2005,(3).
[5]王寅.語義理論與語言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戴衛平 于紅,北京昌平中國石油大學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