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歷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思想的空前解放與活躍,中外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交流的日趨頻繁,語言生活特別是社會語言生活出現了諸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就是其中之一。語文學界、語言學界的學者們一直都在在關注和思考著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本文擬就近些年來國內社會用字及規范問題研究狀況稍做梳理,以期為該問題的進一步深入探討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社會用字研究現狀
(一)社會用字的調查研究
實地收集語料、記錄社會用字現狀,一直是語言學界研究社會用字規范問題的重要方法。有關社會用字的調查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就有人著手進行。費錦昌、齊聞(1985)對北京、上海、廣東、湖北、江蘇、吉林等六個省市13條街道的商店用字情況進行了調查,他們就繁體字、不規范簡化字、異體字及錯別字等不規范用字作了分類統計,并對此不規范現象作了簡要的分析。陳原(1988)就北京王府井大街部分店名作了統計,發現王府井大街的牌匾用字的規范化程度不高,規范字與不規范字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主要是繁體字濫用、拼音書寫不規范等問題。
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更多的學者開始關注社會用字的問題。王維成(1991)在收集杭州八條主要街道的戶外用語時,討論了戶外用語與文字規范化問題,指出了楷書的使用和繁簡字問題。吳欣欣(1993)對合肥的不同街區、高校進行了社會調查,方法是拍照和抄錄,對象是門牌、廣告、標語等,對其中的不規范字作了統計,提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對策。陳松岑、謝俊英(1996)就北京市城區公共場合繁體字出現情況和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在他們的調查研究中,除現場記錄之外,還采取了現場訪談和發放問卷的方式,了解人們使用繁體字的狀況。緱瑞隆、李文鄭(1997)對商標用字進行了抽樣調查,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描述了商標用字的不規范現象。沈祥和等(1997)則對南寧市區不規范用字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包括街道、學校、工廠、報社、醫院、商場等場合在內的用字情況統計,并以問卷的形式調查了市民使用繁體字的心理,重點對錯字的種類做了較為詳細的分類和歸納。齊滬揚、王敏敏(1999)針對上海浦東新區商業廣告中的繁體字使用情況做了分類問卷調查,涉及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程度的使用者對待繁體字使用的態度。陳汝東(1999)通過對北京、南京、武漢、重慶四市數十條主干道的社會用字的調查,總結了當前不規范用字的特點、趨勢、成因及危害,并分析了漢字規范化的必然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社會用字管理的策略。呂冀平(2000)選取了哈爾濱、齊齊哈爾及部分南方城市的社會用字進行了調查,發現的主要問題也是繁體字、異體字、錯別字等不規范現象。
進入新世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頒布實施,讓更多人關注社會用字的問題。蔣重母、鄧海霞(2001)對武漢街道招牌用字不規范現象做了一定的收集整理,提出了繁體字使用頻率高、“二簡”字仍在使用、拼音字母使用混亂、多種字體混用等問題。王磊(2002)通過對牡丹江市20條街道用字的調查統計,總結了不規范字的幾方面問題,即繁體字、異體字、二簡字、錯別字、夾用外文字母等。蕭世民等(2003)對報刊雜志題名用字、商品外包裝用字、公共場所用字、廣播電視用字、網絡用字等做了較為廣泛地抽樣調查,并就人們對規范漢字的認知態度、認知能力進行了問卷調查。池昌海(2003)對杭州主要商業街道街面上的店名、廣告牌、單位名、標語等做了實地觀察記錄,就漢字的楷書、行書、隸書、草書等不同字體使用頻率及外文、繁簡字、異體字、錯別字出現情況做了一定量的統計。邢欣(2003)在組織學生對北京、天津部分主要街道的社會用字調查中也注意到了店名用字的書法字體與商店類別的聯系以及繁簡、錯別字、外文使用等不規范現象。羅進軍(2004)在對長沙、株洲的城市店名調查中也較為詳細地歸納了店名中的繁體字、異體字的現象分類。唐晉先(2006)對綿陽地區主要街道的用字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總結了不規范字的繁體、異體、舊字形、二簡字、錯別字等五種情況。《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上)》(2006)在綜述服務行業和公共設施等領域的語言狀況時也例舉概述了社會用字中的繁體字、異體字使用以及一些外文使用不規范的問題。
綜上所述,關于社會用字,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相關學者對社會用字的研究,內容逐漸深入,范圍逐漸廣泛,從一開始的繁體、異體、拼音、錯別字問題到書法字體、外文使用等問題,可以看出近些年來我國社會語言生活特別是社會用字發生的變化。與此同時,我們還發現有些問題是未能較好地解決的,如繁體字問題。
(二)社會用字規范原則
社會用字的規范原則問題,學術界的論述相對不夠集中。從近些年的文獻資料可以看出,論者多是就漢語規范談論相關原則。其論述大致可歸為以下幾種傾向:
1.層次性原則
周一農(1990)提出漢語規范化的層次性,具體包括言語活動主題的層次性、非規范現象的層次性以及規范措施的層次性。于根元(2003)總結了近年來現代漢語規范化的重要見解,這對社會用字的規范也有重要的指導和啟發意義,如交際值是衡量規范的原則;規范主要是引導,規范也是服務;規范應該區分層次性;前瞻跟蹤觀是重要的規范觀。
2.習性原則
張先亮(1993)指出,漢語規范化要體現柔性原則,即漢語規范化要具有靈活性、相對性,對語言現象不搞一刀切,承認中間狀態、過渡狀態,要樹立層次觀、發展觀、辯證觀。劉興策(1999)指出,漢語規范化要遵循約定俗成原則、剛柔相濟原則以及自我調節原則。高萬云(1998)提出規范的整體性原則,要區別對待語言的本體規范和道德規范、靜態規范和動態規范,認真把握規范場和規范度。戴昭銘(1998)認為:“語言規范究其實質也是一種社會習慣,它只能通過約定俗成的途徑建立,而不能由語言機構或語言學家向壁虛構。”他認為,應該樹立動態規范的觀念。鄒韶華(2004)就語言規范的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習性原則是一個上位的而且既科學又便于遵守的原則,語言規范的根本原則是習性原則。
3.理性原則
施春宏(1999)指出,語言規范化是協調語言、人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力求和諧發展;規范化是一種人文行為,語言規范化從語用本位出發,重視不規范現象的語言價值,要貫徹以語用本位為主導的規范服務觀。施春宏(2000)還指出,語言規范化是對語言現象的變動趨勢和語言運用的合理狀態作出理性預測,語言規范化應該從理性出發。
曹德和(2006)認為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語言規范在具體操作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規范中需要將語言和言語區別開來。就語言來說,以“穩固性”“社會性”以及“語用功能”為根據;就言語來說,要以“效應原則”和“倫理原則”為依據。
以上體現了學者們對語言規范原則規范問題的理性思考。但不足的是與上文所述的討論社會用字不規范現象的論文相比,集中探討社會用字的規范原則問題的則相對較少。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不僅需要宏觀上的語言規范理論的指導,更需要微觀上規范理論的應用。
(三)社會用字的規范方法
關于社會用字的規范方法,學界關注的比較多。不過,不同學者由于其側重點不同,發現的語言現象不盡相同,提出的具體解決辦法、規范方法也同中有異。本文不做詳細總結。
三、社會用字及規范問題研究中的問題與展望
社會用字規范問題的研究是以占有大量語料為基礎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目前,盡管人們研究的側重點不同,選取的語料來源(即城市、地區)也不相同,且調查研究的歷史時段其特點也有所不同,但對該方面的研究,如上所述,還是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學界對社會用字的狀況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把握。但上述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完善與改進。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我國社會用字研究缺乏大面積的深入調查,缺少用字狀況的地區性比較。從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盡管我們對各地的社會用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少橫向的比較,宏觀的把握。此外,上述研究多數集中于大城市的社會用字狀況研究,而農村及小城鎮的社會用字狀況則未涉及。我們認為,只有將兩者(農村與城市)結合起來,才能更全面、更宏觀地把握我國社會用字的狀況。二是有關于社會用字的規范原則還缺乏較為清晰集中的理論思考,社會用字的規范問題不僅需要宏觀上的語言規范理論的指導,更需要自身規范理論的應用。三是社會用字的具體規范方法還有待于做進一步的探討,有必要結合社會的發展、與時俱進地在方法上做出新的思考。
語言與社會的不斷變化,使文字及其應用也常常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這需要我們不斷地關注社會用字的狀況,及時發現新的用字現象,科學地對其進行規范。然而,我國地域的遼闊和地區的差異決定了大量的語料收集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只有通過有關部門、語言學術界地多方合作以及社會各界地廣泛參與,人們才能對社會用字的狀況及發展規律能有一個深入的把握,從而使社會用字向健康、文明、豐富的方向發展,使其更好地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費錦昌,齊聞.商店用字調查報告[J].文字改革,1985,(5).
[2]陳原.社會語言學專題四講[M].北京:語文出版社,1988.
[3]王維成.戶外用語與文字規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社會語言學研究室.語言·社會·文化[C].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4]吳欣欣.合肥社會用字混亂情況的調查及對策[J].江淮論壇,1993,(5).
[5]陳松岑,謝俊英.北京市城區公共場合繁體字出現原因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1996,(2).
[6]緱瑞隆,李文鄭.商標用字不規范現象的調查與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7]沈祥和,周本良,黎平. 南寧市不規范社會用字調查報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1997,(4).
[8]齊滬揚,王敏敏.上海浦東新區商業廣告中繁體字使用情況的調查[J].語言文字應用,1999,(3).
[9]陳汝東.當前城市社會用字中的不規范現象及其成因和對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10]呂冀平,戴昭銘.當前我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1]蔣重母,鄧海霞.武漢街道招牌用字不規范現象管窺[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2001,(1).
[12]王磊.關于凈化和規范社會用字的思考:從牌匾、櫥窗用字談起[J].北方論叢,2002,(5).
[13]蕭世民,邱斌,陳小建.社會規范用字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
[14]池昌海.漢語研究新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15]邢欣.都市語言研究新視角[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16]羅進軍.我省城市中不規范店名的考察[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17]唐晉先.綿陽城區街道用字狀況的調查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18]“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課題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上)[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9]周一農.論漢語規范化的層次性[J].語文建設,1990,(3).
[20]于根元.應用語言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1]張先亮.漢語規范化的柔性原則[J].語文建設,1993,(9).
[22]劉興策.語言規范精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3]高萬云.語言規范的整體性原則[J].語文建設,1998,(10).
[24]戴昭銘.規范語言學探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25]鄒韶華.語言規范的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2004,(1).
[26]施春宏.現代漢語規范化的規則本位和語用本位[J].語文建設,1999,(1).
[27]曹德和. 規范度評價根據問題再思考:從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談起[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06,(5).
(李現樂,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