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地震局重新核定后,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級特大地震。此次地震波及四川省的18個市(州)和甘肅、陜西、重慶等部分地區,受災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直接受災人口10D0多萬,對地震災區(以下簡稱震區)經濟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涉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場自然災害。
現在,受災地區正積極開展生產自救,重建家園,社會各方力量大力支持,熱情參與,進展順利。而要做好災后重建的各項工作,促進產業發展,激發經濟活力,人力資源開發是至關重要的。震區目前人力資源狀況的特點是什么?震區人力資源開發的基本思路與主要原則有哪些?震后人力資源開發如何滿足當前的形勢需要?震后的四川,面臨很多人力資源方面的機遇和挑戰。
一、震前震后的人力資源狀況
2007年末,四川全省城鄉勞動力資源達6152萬人,城鄉就業人員4731.1萬人。此次地震受災的四川省30個區縣中,從人口總體情況看,2007年年末總人口合計為1197萬,約占四川省全部常住人口的15%,不足全國總人口的1%;從就業人口情況看,根據四川省勞動力參與率以及城鄉就業結構的平均水平推算,主要地震重災區大約涉及近900萬就業人口,其中城鎮就業人數約為250萬,鄉村就業人數約為650萬人。四川作為一個農業大省,64.4%的人口為農村人口,而在主要震區的農業人口比重為79%左右。因此,此次地震災害對四川的就業影響范圍較大,尤其是農村勞動力。
此次受災較為嚴重的是成都、德陽、綿陽三市,在勞動力產業需求結構方面,成都市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第二、三產業的需求比重分別為29%和66%,德陽和綿陽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第二、三產業用人需求的比重分別為61%和38%。
在行業需求結構方面,成都市50%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所占比重分別為19%、17%、8%和6%;德陽市59%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所占比重分別為23%和36%;綿陽市83%的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所占比重分別為60%和23%。
從用人單位看,成都、德陽、綿陽三市企業的用人需求均占90%以上。其中,三市的內資企業用人需求均占7095以上,港、澳、臺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用人需求比重,成都、德陽、綿陽三市分別約為10%、18%和25%。
據相關部門報告,截至2008年8月14日12時,搶險救災人員已累計解救和轉移1486405人;而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報告,震區有組織勞務輸出合計168324人,本地就業合計658248人。
二、震后人力資源開發的新特點
地震對災區特別是四川省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較大,在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中,其勞動力供給和需求等方面均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1.人力資源嚴重短缺
(1)震區人力資源損失嚴重。據民政部報告,截至2008年B月14日12時,四川汶川地震已確認69225人遇難,374640人受傷,失蹤17924人。重大的人員傷亡,勞動力數量的減少,不可避免地使震區人力資源隊伍嚴重受損。
(2)震區人才中的殘疾人比例增大。據衛生部報告,截至2008年8月14日12時,因地震受傷住院治療累計96540人(不包括災區病員人數),已出院92320人,仍有1522人住院,其中四川轉移外省市傷員仍住院586人,共救治傷病員3726515人次。震后出現的大量傷殘人員,降低了本地區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和就業能力;同時,使震區殘疾人力資源開發成為一個重要的主題。
(3)震區人民的心理遭受了嚴重創傷。四川汶川大地震不僅奪去生命、摧毀房屋,對于生者的心靈也是一次重創。因此,震區人民尚需進行專業的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地震給幸存者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力資源的使用與開發,也使心理開發和維護成為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
(4)四川作為全國最大的勞務輸出大省,震區特別是農村的有效勞動力大多在外務工,災后可能短期回流以支持重建,同時也會有一部分人以不同方式遷到外地就業或居住。因此,地震災害除了導致勞動力存量下降以外,還會對勞動力的轉移和流動產生影響。
2.短期就業需求降低,中長期需求增加
從短期來看,地震災害破壞了企業的基礎設施和生產場所,直接導致震區企業因災停工、關閉,其恢復生產尚需時日,大量就業崗位喪失或減少;震后某些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不景氣,導致一些行業工作崗位暫時減少;失去生產資料而需要安置就業的農村勞動力人數增加;地震導致對各類學校畢業生需求短期內減少。上述因素使短期內對勞動力的總體需求下降,結構性失業人員增加,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
統計數字表明,2008年6月末,四川省城鄉就業人員4702萬人,比上一年減少29.1萬人,比一季度減少31.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8%,比上一年同期上升0.5個百分點,比一季度上升0.7個百分點。
從中長期看,隨著災后重建工作的推進,震區經濟的逐漸恢復,特別是廢墟清理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需要大批勞動力,而國家資本的注入,會拉動投資進而帶動就業崗位的增加。如果按照目前損失的中位值3000億元進行估計,2007年四川省的勞均GDP(每個勞動力平均GDP)為22204元/人,按此簡單估算,重建恢復這些GDP就需要就業人員1351萬人,如果恢復重建期為三年,每年平均需要400多萬人,考慮到每年仍會產生相當數量的新增勞動力需求。此外,地震重建需要大批專門人才,因此,從一個較長時期看,震區的就業需求會比較大。
3.恢復重建過程中對人力資源的新需求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來,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迅速涌入震區,顯示了我國現行制度在大災面前卓越的動員能力和難以比擬的優越性。與此同時,這一重大自然災害也對我國現有人力資源和人才儲備提出了巨大挑戰,尤其是對規劃、建筑、交通、衛生防疫、教育、心理等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緊迫。
大災之后,震區容易發生各種疫情。由于汶川大地震涉及區域范圍較大,加上洪水引發的“堰塞湖”等,震區急需大量衛生防疫方面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同時,震后傷殘人員的康復醫療和慢性疾病的醫治也會對專業醫療人員有大量需求。
在這次地震災難中,學校和教師的損失較大。因此,需要積極吸引教育人才,有效解決中小學的復課問題,加快速度補充中小學教師隊伍。
重建家園是現實任務,需要對村鎮、城市進行科學布局。如何把震塌的房屋建得更牢固、更防震,是災后重建的一個大問題。因此,對規劃師、建筑師以及具有建筑知識的工程技術人員需求迫在眉睫。
精神的重建,應與物質廢墟的恢復和重建一同進行。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受災民眾受到了很大的心理打擊,也包括救援者、志愿者等都需要及時的心理疏導,因此震區急需一大批專業素質良好的心理干預專家、專業社工等人員。
4.地震帶來的社會保障新問題
由于地震發生在工作時段,造成大量參保職工傷亡,導致工傷、工亡、失業、養老保險、遺屬待遇、醫療保險待遇等保險支付驟增。而災后大量停產半停產企業無力繳費,社會保險面臨增支與減收的雙重壓力。其中,矛盾最為突出的是工傷保險。很多地區工傷保險是縣級統籌,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有限的基金結余根本無力承擔出險損失。
與此同時,醫療保險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抗震救災的特殊時期,國家承擔了緊急救治的費用,但轉入常規治療后,醫療保險機構就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此外,在抗震救災中,國內保險機構對奮戰在抗震救災一線的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干警、消防官兵、醫護人員、中國地震局緊急救援隊以及新聞記者等人員均有免費承保,也有保險機構為志愿者捐贈保險的,然而,其捐贈對象有一定限制,并非所有志愿者都可以獲得免費的保險。因此,如何規范志愿服務,加強對志愿者的安全保障,仍是震后面臨的一個新問題。
四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人力資源的開發是其基礎和關鍵。面對震區人力資源呈現的新問題、新特點以及新需求,必須重視和加強對震區人力資源開發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積極為恢復重建的人力資源開發工作建言獻策,為災后重建人力資源開發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