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春雨 丁 卯
【內容提要】中國民間美術是一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現代社會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傳統文化形式也正逐漸被人們淡忘,幾近消失。搜集、保護、研究、繼承并發展中國民間美術已是一件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務,只有尋其根、溯其源、深刻挖掘它的文化內涵,我們才能真正地認識到它重要文化價值,使其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發展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同時更好地了解現實,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民間美術;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
中國民間美術堪稱國寶,它是中國五千年傳統和古老的文化后裔。它承傳遠古發展至今,給現代文化藝術生活帶來遠古文明基因。在現今信息時代,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將盡消失。但是我們要在留存的現象中尋其根、溯其源,汲取其中的藝術精華并發揚光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這一領域所蘊涵的豐富內容,并推動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
搜集——保護
中國民間美術被稱為“勞動者的藝術”,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的智慧結晶。對于民間美術我們講“古為今用”,其目的就是為了認識、了解、研究和發展我國這一傳統的民族文化表現方法。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這個領域原來竟是一個被埋藏的、如此博大的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剪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是勞動人民為裝點自己的生活而逐漸創造的結果。它與民間風俗相結合,深受勞動人民的喜愛。它的題材豐富,涉及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勞動的各個方面,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它文化內涵深刻,并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它也是勞動人民精神的重要載體。靳之林先生在他的《中華民族的保護神與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一書中,從各個方面展示了民間文化以及民間美術的深遂與博大。“生存與繁衍”反映了先民的群體意識,“陰陽相合、化生萬物”揭示了中國本源哲學觀念。對于民間美術研究來講我們剛剛起步,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為振興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形式而尋求到更多的突破點,我們一定要背負起繁榮民族文化的重任,不斷深入民間,走向民間,因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根是深深地扎在民間的。
搜集本身也是一種保護和發展。早在“1954年河北文化局曾派人到楊柳青收集齊鍵龍等著名畫店的優秀木版畫板16000斤,約千種版文”。①潘魯生先生在1990年11月出版了《論中國民間美術》一書,王樹村先生在1991年10月出版了《中國民間年畫史論集》,王寧宇先生在1993年12月出版了《中國西部民間美術論》等等。這些都表現出了搶救傳統民間文化的責任感。呂勝中在他的《民間剪紙》一書中這樣寫道:“一個民族的文化,只能不追隨他人才能取得自己在人類文化的地位”。他以一個民間美術研究者特有的敏銳有感而發。民間美術作品隨風俗、時令進行創作。如:剪紙藝術本屬于廣泛使用的民間藝術品,而現在卻只是少數人生產的商品,并且,在生命內涵上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卻是市井紋樣。民間玩具更是鳳毛鱗角,批量生產的塑料玩具以及外國卡通形象充填了兒童成長的全部過程。所以,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巨變的今天,如果我們不保護中國民間美術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它將伴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與街區的改造而徹底成為不被后人知曉的歷史。因此,我們有責任為我們的子孫去保護這一即將消亡的古老藝術形式。
研究——繼承——發展
發展,即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它的必要條件是在接受并研究這一古老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要發展就要從第一手材料入手,在人們的生活中進行,以理論的高度為標準進行研究,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從傳統文化理論上講,中國的本源哲學是“生存與繁衍”,即“陰陽相合,生命生生不息”。②民間美術這一古老文化形式正是承載了這一哲學的基本內涵,并與之互為呼應,相應相成,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它同時還表達了勞動人民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因此,繼承是研究的前提,發展是研究的目的。如何研究、繼承、發展中國民間美術?我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在認識民間美術的種類上,不能忽視其各自的特點。剪紙有剪紙獨有的特點,木版年畫有木版年畫的造型規律,刺繡、印染等也都有著各自的價值和優勢。如果強行給某一種藝術形式妄加外來因素,首先勞動人民不接受。因為,民間美術作品更多的表現形式和作品內涵是無法分割的統一體。就形式來講,抽象符號的運用和平面、向心。它是幾千年發展的結果,是被勞動人民認可的。如工農兵形象作為門神出現是當時的歷史所需造成的,但其最終還是恢復為神荼、郁壘的本位。另外,剪紙向繪畫靠攏,木版年畫吸收西方造型觀念,這些只不過是曇花一現,終歸不能動搖其自身的獨特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民群眾接受就是標準。因此,盡管風俗時令隨著時代有所變化,但勞動人民仍然在自覺與不自覺地運用和秉承著這一傳統文化形式的豐富內涵和表現方式。所以,民間美術有著較強的生命力。
其次,要突出地域性特征。由于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許多地方特色相似或共通的現象。更有甚者,有人對不同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實行中西雜糅,造成東西方兩種觀念上的混亂。這樣也使得在許多新民間美術作品中表現特色不突出,甚至一摸一樣。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有56個民族,各地方在藝術上有著各自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差異。但是真正的優秀民間美術作品,其關鍵取決于它是否反映了本民族文化的內涵。我們要從能表現符合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著眼,決不能從表現形式上判斷它的優劣。因此,可以說只有研究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才能把握這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才能更好的繼承它、發展它。
再次,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才是繼承發展的必由之路。現在一提到好的民間藝術作品,就是老的好。但這種判斷并不是從傳統文化的含量以及民族文化的特色角度的分析結果。如果從深層次的內涵上了解這一傳統文化形式,你就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中國本源哲學的基本內涵:“生存與繁衍”,這一哲學的基本核心是“陰陽相合,化生萬物”,即“一陰一陽為之道,生生不息為之易”。③ 也就是“陰陽相合,生生不息”的觀念。它揭示了傳統哲學的本源,并使這一本源哲學內涵一直保存并深深內化在民間美術作品和民間風俗之中。從歷史上看,不論是半坡文化時期的“雙魚人面”,還是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雙鳳朝陽”,它們都是反映了“陰陽結合,化生萬物”這一傳統哲學的基本觀念。因此,一個民族文化不是隨意的編造,它是一脈相承的發展。民間剪紙中的“扣碗”,它的基本含義是“陰陽牡牝相合”(上男下女),即新生命誕生。這不正是新婚之意嗎?它正是家族繁衍意識的再現。因此,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他們真實生活的寫照,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看來,民間美術即“勞動者藝術”。
最后,堅持審美觀與造型觀念是民間美術的審美要素。追求時尚在現實生活中固然重要,但民間藝術的創造者是在反映他們自己的生活和需求。他們在生產生活中去創造藝術,他們對作品的題材、造型規律、構圖以及表現手段都表現出了對自我生命的熱情。他們用民間美術這一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真誠的心聲和真善美的愿望,這種情趣符合勞動人民的審美需求以及他們對生活美的體驗。民間美術從造型觀念上講有著自身特點,它寄托了勞動人民的情感。如“魚”意為多子;“牡丹”為富貴;“魚戲蓮”反映了一種生命意識等等。這些都反映了人類的思維形式是人類對自然萬物及其自身“觀物取象”的結果,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民間美術是廣大勞動者情感在這一表達形式的寄托代言。
由此可見,加強民間美術研究,是為了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廣泛收集、調查、整理是研究和發展的條件,只有充分認識了它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發展它。因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應把民族心理、風土人情、地域特點、文化內涵、造型觀念等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國粹——民間美術這一古老傳統文化形式才能發揚光大,才能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更好地為廣大勞動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①王樹村著.《中國民間年畫史論集》.天津楊青畫社出版, 1991年10月第一版
②靳之林著.《中華民族的保護神與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
③《易經·系辭上》第五章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