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貞
摘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手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本,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在根本立場上,就是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關鍵詞:以人為本;人民群眾;為人民服務
中圖分類號:D05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188-02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對黨和政府的各方面工作都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堅持以人為本,在根本立場上,就是要牢固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觀點,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手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人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離開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就失去了正確目標、前進方向和動力源泉。
1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把人民群眾作為最高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必須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奮斗的最高目標。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用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來衡量我們的一切決策和一切工作,使我們的各項決策和各方面工作真正體現群眾的愿望,符合群眾的利益,滿足群眾的需求,不斷使群眾從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2堅持以人為本,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領,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人為中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得力最富有成效的舉措。我們黨和政府把以人為本作為主導的執政理念和根本的執政原則,就會更好地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利益。堅持以人為本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互相約定、互相呼應,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豐富和發展,更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
3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把社會公平和正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如何既著眼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尋找各方面利益關系的結合點,始終關系黨執政興國的大局。沒有公平正義,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只有廣大群眾都享有公平的機制、公平的規則、公平的環境、公平的條件和公平的發展機會,才能真正激發社會活力,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
4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人手,千方百計地幫助人民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困難問題,尤其是著重解決好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看病、子女上學、生態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這樣一些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切實做好保障義務教育的工作,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堅決糾正教育領域亂收費現象,切實減輕群眾的教育負擔。切實改進公共衛生服務,積極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城市社區醫療發展,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切實做好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衛生和交通安全等的監管,盡快扭轉事故多發狀況。進一步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充分認識牢固樹立群眾觀念的極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古以來,賢明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視民眾力量。古代的民本主義思想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認為統治者要實行仁政,以人民為本,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為民興利除害。并也警告政治家們“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本思想是中國歷史長期以來治國安邦的最重要的傳統思想之一,民本,顧名思義就是以民為國之本。以民眾為本,天下才能太平,國家才能昌盛。現在我們講的群眾觀念是中國民本思想的發揚,更進一步了,也就是政治家們治理國家、作決策、辦事情都以人民群眾為本,始終以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樹立群眾觀念,是以史為鏡的必然要求。古人云:“君,末也;民,本也。”古人告誡當朝者:“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縱觀歷代王朝和世界各國,無不驗證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親民則盛,疏民必衰。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進行社會變革的主體和決定性力量。特別是回顧我們黨的全部歷史,多年來,我們黨能夠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一個根本原因就是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系,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黨的歷史,就是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奮斗的歷史,就是實現、發展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歷史。
2樹立群眾觀念,是共產黨人的應有情懷。我們黨來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所以,一切為了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與群眾關系中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的一條,是我們執政黨的根本宗旨,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們黨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代表的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只有人民的利益,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根本標志。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講:“中國共產黨的含義和任務如果用概括的語言來說,只有兩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我們共產黨的政治是人民的政治,共產黨的路線是人民的路線。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時期的政治路線,集中代表了中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為各族人民群眾所擁護。
三、各級干部務必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做好事辦實事
1樹立群眾觀念,對群眾有沒有深厚感情至關重要。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問題,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是根本的政治問題。只有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才能無愧于“人民公仆”的光榮稱號。要擺正同人民群眾的位置關系。必須始終保持著對人民群眾深厚的情結,“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各級領導干部更要切實增強群眾觀念,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現在,許多人都習慣把地方干部稱為“父母官”,而少數干部也樂于這一稱號,高高在上,脫離群眾。
2帶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武裝頭腦,理想信念堅定。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認真學習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忠實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洞察力和政治鑒別力,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利觀,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想,經得住各種政治風浪的考驗;堅定不移地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改革創新,發展衛生事業,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優秀品質和昂揚斗志。
3帶頭堅持科學發展觀,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強執政能力。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工作與實踐,深入調查研究,講究工作方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各項事業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工作思路清晰,目標明確,起點高、標準高,要求高,具有應對復雜局面和突發事件的能力,正確決策,果斷實施;善于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凝聚力、感召力,善于化解矛盾,善于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認真學習法律法規、科學、文化、經濟、社會、歷史和現代化建設知識,不斷提高實際工作能力和領導管理水平,具備勝任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綜合素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管理、真抓實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善于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事業的大政方針與工作實際緊密結合,不斷推進各項事業改革與發展。
4帶頭牢記和實踐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牢固樹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黨的宗旨作為謀劃、開展、檢驗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公仆意識和群眾觀念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匯聚群眾智慧,在各項事業發展中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緊緊圍繞實現、保護、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利益,構建和諧行業這個中心,堅持以人為本,加強行風建設,解決好廣大群眾反映的與之切身利益相關的突出問題,誠心誠意為廣大人民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要求落實到各項工作之中。
5帶頭開拓創新,干事創業,爭創一流工作業績。注重研究各項事業發展的特殊性,把握規律性,著力解決各項事業發展深層次問題,勇于探索,大膽實踐,不斷推進理論、制度、機制創新。求真務實,創新思維,銳意改革,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把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好、落實好。認真貫徹省、市提出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發展意識、創新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出一流工作業績。
[責任編輯馮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