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輕視對學生人文知識的教育,表現為各專業越分越細,越分越窄,人文課程越來越少,培養的學生普遍存在著人文知識的不足和人格上的缺陷,在工作中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了適應時代的需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確立人文素質評價標準,建立人文教育模式,加強對學生人文知識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強調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職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
作者簡介:王建軍(1973-),男,河北廊坊人,廊坊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1-7518(2009)32-0067-02
二十世紀是科技迅猛發展的世紀。在科技的推動下,我國經濟實現了驚人的騰飛,我們的教育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了重視科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式微的局面。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自身實踐等途徑內化為受教育者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其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學生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培育人文精神、掌握人文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可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度被多數人奉為至理名言。其實科學技術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已經產生出了很多問題,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人與人關系的危機、人與自我關系的危機正在將人類推到生存的臨界點上。人類創造出的高度科技文明不斷地打開潘多拉盒子:“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又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又變成了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其結果似乎是使物質力量更具有理智的生命力,而人的生命卻成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面對這種危機,人類的憂患意識日漸覺醒,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呼聲日益高漲。
面對高科技,特別是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周圍的世界,改變著人同周圍世界的關系,乃至改變著人的本身。世界著名的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憂慮著未來:是福?是禍?為此,他在一1999年寫出《高科技·高思維—科技與人性意義的追尋》,并在“中文版序”中明確指出科技“給人們送來神奇的創新,然而也帶來了具有潛在毀滅性的后果。”他接著在序中呼喚:“能對科技作最有成效的思索的角度,就是人性的角度:我們是誰?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應該怎樣去實現?”他在北京答記者問中提到,對任何教育系統來說,最重要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他呼喚科學要有人性,科學教育更應該是富含人性的。科學教育的人性化即以人為本,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但科學教育似乎過多關注的是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作為“人”的基本素質以及養成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人文素質教育則被遮掩在科學教育的社會職能之后,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科學教育培養了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尋覓不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社會中有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者,卻缺少開拓創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質、仁愛精神,甚至缺少基本的仁義之合,同胞相妒、手足相殘。科學教育中最本質的東西缺失了,“人”的基本東西成了被遺忘的角落,人性障蔽,人文教育缺場。科學教育沒有發揮它真正的功能。回歸科學教育的本質,找回失去的基本,彰顯失落的人性,恢復教育的真正功能,成為教育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實現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是當今國際國內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我國把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置于關系國家長治久安和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高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近幾年來,經過許多專家、有識之士的強烈呼吁,人文素質教育在本科院校取得了較為可喜的成績。于此同時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其職業教育特性和學歷的高層次性,迎合了市場經濟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在職業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成效亦不明顯,普遍存在著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象。尤其近年來,隨著職業技能教育的過分突出和被強化,以及學生、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的“職業至上論”,高等職業教育逐漸演變成為“簡單的技能訓練”,特別是那些只懂技術而對人文知識一無所知的“工具人”或“機械人”的出現,更使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處于一種尷尬的困境。目前高職院校無論在數量與學生人數上均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數以上,成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產品檔次越來越高,對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對人才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學生不僅需要扎實牢固的專業知識、技能,還要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心理,也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
另一方面,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由過去注重職業技能轉移到注重綜合素質的考察。結合當前高職教育的現狀,以及社會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筆者認為,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已刻不容緩,這既是高職學生成才的需要,也是深化高職教學改革,完善高職教育的內在要求。
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在高職教育過程中,結合高職教育教學特點,將人類最新的優秀文化成果通過人文學科教育、知識理論的傳授與育人環境的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逐步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使當代高職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修養以及科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多維知識視野,其主要任務就是增長學生的人文知識,鍛造積極向上的人文思想,形成具有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掌握科學的人文方法,并使之內化為穩定的人文素質。
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院士認為,“由于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思潮的影響,只重視可以帶來效益的實際知識,輕視基礎理論,輕視人文精神、素質建設,這是我們當前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這個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教育理念問題,如果不能從教育理念上更新,我們的教育就會帶來失誤,我們培養的下一代將是畸形發展的人”。人文素質教育,是要將人文知識、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滲透、貫穿到人的成長歷程中,塑造成一個人的良好人文素質。
高職院校應該認真學習、領會江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認真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徑。不少學校在實踐中認識到要強化人文教育,應當構建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等多種形式的,以時政資訊、文、史、哲、藝術等方面知識為內容的人文教育大平臺,構建以人文教育為契機,以提高思想素質為核心,以“全面發展,全面適應”為原則,以提高政治素質為目的,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求知為檢驗標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這是令人鼓舞的變化。我們在實踐中應該始終堅持教育學生把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統一起來,把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統一起來,把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艱苦奮斗統一起來,把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統一起來。當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發展到一定程度,人文知識在學生頭腦里積淀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水到渠成”,自然地發生思想認識上的質變,學生就會自覺地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發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道德感,增強責任心,自覺地加強思想政治素質修養。實踐證明,人文教育是加強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歷史知識教育和人格培養的一條有效途徑,高職院校加強人文教育勢在必行。
我們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剛剛起步,倘若不能找到有效途徑把人文教育真正引入進來,將重犯“專才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錯誤,因為它在這方面具有強大的慣性和“先天優勢。”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培養必須通過完整的教育來實現。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從科學教育為主向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轉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共同構成了教育的整體。高職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的高職教育除了不斷加強科學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把長期受到忽視、貶斥的人文教育提到它應有的地位上來。
肆虐全球的經濟危機不僅是簡單的經濟危機而更深層次是文化的危機。世界上很多事情看似經濟的,其實質卻是文化的。或許金融危機算不上一場劫難,物質極大豐富,人的精神無所寄托,精神家園的荒蕪才是真正的災難。我相信人類詩意的本質不會泯滅,人類的靈魂亦永遠期求著升華。人文素質教育會向迷惘浮躁的人們發出友好而親切的呼喚,它才是我們最后的精神依戀之鄉,是我們生命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楊叔子.中國大學人文啟示錄[M].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56.
[2]王義遒.在專業課程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三卷)[M].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22-23.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