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發展歷史的簡要回顧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職教師資隊伍建設。早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已開始進行職教師資的培養工作。1959年10月2日,原國家勞動部黨組給李先念副總理的請示報告中提出要建立培養技工學校師資的師范學校。勞動部黨組在報告中提出“現有的六百多所技工學校缺少教師近一萬人……大量培養師資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強調了建立技工教育師范學校的緊迫性。國務院批準了勞動部黨組的報告,并建立了四所技工教育師范學校。這四所學校分別設在天津、上海、沈陽、開封。后更名為技工教育師范學院,專科層次,由原國家勞動部主管。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災害,四所技工教育師范學院先后停辦,下放到地方改制為技工學校。
根據l964年7月劉少奇在天津對半工半讀教育所做指示的精神,1965年3月,天津市成立了天津半工半讀工科師范學院,培養職業學校專業教師。該學院建有機械、化工、電機、無線電四個系,各系分別建在天津磨床廠、天津有機合成化工廠、天津新安電機廠、天津渤海無線電廠,采用半工半讀的方式進行教學。該院由天津市教育局主管。1964~1965年,招收高中畢業生599人入學,文化大革命期間,該院停辦。
技工教育師范學院和半工半讀工科師范學院的建立,表明我國第一代領導人不僅注意發展半工半讀技工教育,同時對培養技工教育師資也高度重視,把培養技工教育專業教師作為發展我國技工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為解決技工學校教師來源問題,1978年11月,原國家勞動總局向國家計委提出《關于恢復四所技工教育師范學院問題的請示》,國家計委、教育部于1979年1月10日向國務院提出《關于增設四所技工教育師范學院的請示報告》,該報告提出“目前,技工學校的師資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相當突出。解決師資問題是辦好技工學校,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條件之一。今后國家雖然可以有計劃地分配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生補充技校的師資,但是,無論從數量上和專業需要上都難以滿足技工學校的需要。”經時任國務院總理華國鋒和鄧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13位國務院領導圈閱批準,同意增設四所技工師范學院,即天津技工師范學院、吉林技工師范學院、山東技工師范學院、河南技工師范學院。四所學院分別設在天津、長春、濟南、新鄉。后來實際招生的只有兩所,一所是天津技工師范學院(即現在的天津工程師范學院),一所是吉林技工師范學院(即現在的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由勞動部直管;1983年吉林技工師范學院由吉林省直管,更名為吉林職業師范學院。吉林技工師范學院于1979年開始招生,天津技工師范學院于1980年開始招生,1983年更名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
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簡稱《決定》)提出要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為解決職教師資問題,《決定》提出“師資嚴重不足,是當前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突出矛盾……要建立若干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有關大專院校、研究機構都要擔負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任務,使專業師資有一個穩定的來源。”《決定》指出,建立若干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解決職業學校專業師資來源的重要途經,這體現了我國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了第一代領導集體重視職教師資隊伍建設的做法,特別是對建設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給予高度重視。
從1979年到1988年是我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大發展的時期。這期間我國先后建立了11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即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吉林職業師范學院、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上海技術師范學院、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浙江農村技術師范專科學校、山西職業師范專科學校。在這11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中,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和吉林職業師范學院是經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院校,其他院校均為地方舉辦的院校,大多是由普通高校的分校或專科學校升格為獨立的本科院校。這些院校的建立,擴大了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的數量,開始了對職教師資培養方法、辦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在此期間,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首先進行了招生制度改革。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于1984年開始招收技工學校優秀畢業生,是當時全國唯一一所招收職業學校畢業生的高等學校。改變了多年來職業學校畢業生不能升入高等學校的局面,在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之間架起了立交橋,為職業學校畢業生開辟了新的發展途經,體現了教育公平,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高校的招生制度。在教學改革方面,對學生加強了技能訓練,注意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開始探索培養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一體化教師的方法和途經。
1994~2000年,有4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被合并到其他高等院校,其中,上海技術師范學院1994年合并到上海師大;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1996年合并到河北師大;山西職業技術師范專科學校1999年合并到山西師范大學;浙江農村技術師范專科學校合并到浙江萬里學院。1998年,原廣東民族學院改制為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這個時期,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共有8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數量規模趨于穩定。在此期間,原河北農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1998年),安徽農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安徽技術師范學院(2000年)。
為了交流辦學經驗,這些院校從1986年開始自發組成了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協作會。1992年,在協作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委員會(簡稱“職技高師委員會”)。職技高師委員會通過組織會員單位進行協作研究,完成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36個專業目錄的研討制定工作,使得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專業設置擺脫了傳統師范教育模式的束縛,走上了符合職業技術師范教育規律的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這些專業目錄一直沿用至今。制定了農藝教育、機械制造工藝教育、服裝與工藝設計教育3個本科專業的示范教學方案,組織了各專業50余門課程的教材編寫工作,完善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評估指標體系。
在此期間,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繼續深化教學改革,對畢業生實行技能考核,合格者頒發職業資格證書,在大學畢業生中首先實行了“雙證書制”(即學生畢業需取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于1992年首先在技校生源專科生中實行“雙證書制”,從1993年開始,在機械、自動化等專業的本科生中實行“雙證書制”。其教學成果“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于1997年榮獲高等學校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其中“一體化”教師的核心內涵是:要求培養的師資是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技能訓練的一體化教師,這是職教師資素質的本質特征和專業化基本要求。“教師職業資格證書+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書”是職業學校教師素質的外在表現形式,已成為“雙師型”教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1年修訂的《關于技術與職業教育的建議》對教師隊伍的要求也提出了“培養未來的教師具有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既教理論課又教實踐課的能力”,說明這一模式培養的學生不僅符合中國職業教育的實際,也符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要求。
2001年至今,我國教育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職業技術師范教育院校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隨著高職院校的發展,人們從名稱上把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混同為專科的高職院校,給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招生、引進人才帶來了不利影響,因此有7所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更改了校名。其中,吉林職業師范學院更名為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2002年)、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江西科技師范學院(2002年),常州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江蘇技術師范學院(2002年)、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03年)、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天津工程師范學院(2004年)、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2005年)、安徽技術師范學院更名為安徽科技學院(2005年)。
高等教育的擴招和普通高校的合并形勢,促使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吸納其他院校擴大規模,增加專業數量和招生數量。如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江蘇技術師范學院等都通過合并其他院校擴大了規模。師范院校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使得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范圍擴大,已由單純的培養職教師資擴大為既培養高素質職教師資,也為經濟建設培養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服務功能得到拓展。通過多年的發展,這些院校的辦學實力增強,提高了辦學層次,已由培養專科、本科畢業生提升到培養碩士層次畢業生。2002年,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首先申報碩士授予權成功。之后河南科技學院、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等先后申報碩士授予權成功。
這些院校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逐步完善職教師資的培養模式和“雙師型”教師理論,取得了豐碩成果。2005年,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的“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一種新模式——‘本科+技師”教學成果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河南科技學院總結提出的“實施‘四雙工程培養‘雙師型職教師資的研究與實踐”的教學成果榮獲了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不僅完善了職教師資的培養模式,也豐富了“雙師型”教師理論。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辦學的啟示
建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職業教育事業的戰略部署和科學決策,目的是解決職教師資來源不暢的問題 師資在教育發展戰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沒有合格的、高素質的師資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保證職業教育的質量,就要有合格的師資,而合格的職教師資,需要相應的院校來培養,這是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管理的具體措施。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正是適應這一需要而建立的一種新型院校。如果說我國第一代領導人對建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還僅限于建立專科層次的技工教育師范學院,那么第二代領導人不僅繼承了第一代領導人的做法,而且提出建立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承擔培養職業教育所需的師資。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不僅是我國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的共同期望,也是兩代領導人對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所做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落實這一戰略部署的具體舉措。1978年,國家計委、教育部向國務院提出的《關于增設四所技工教育師范學院的請示報告》提出恢復技工師范學院的根本原因是“解決師資問題”,并提出“今后國家雖然可以有計劃地分配一些高等學校畢業生補充技校的師資,但是,無論從數量上和專業需要上都難以滿足技工學校的需要。”特別強調了高等學校畢業生難以滿足技工學校的專業需要和數量需要,導致技工學校師資來源不暢、渠道不通,已成為制約技工教育發展的“瓶頸”。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更明確提出“要建立若干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保證職業學校的“專業師資有一個穩定的來源”。“若干”之意應是新建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數量、規模要與職業教育的發展相適應或基本適應。所以,建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為了培養適應職業學校專業需要的合格師資,解決職教師資來源不暢和職教師資短缺的矛盾。
堅持為職業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沿著開創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特色之路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是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辦學的基本經驗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一種新型的高等院校,既不同于普通工科類院校,也不同于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是集學術性、師范性、職業性于一體的新型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各校都經歷了艱苦的、曲折的探索過程。從他們的發展道路看,他們在辦學的過程中都堅持了為職業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都為開創有中國特色的培養職教師資的途徑、方法而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依靠本院教職工攻難克艱、奮斗拼搏。如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總結的“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的辦學模式,凝聚了該院老一輩教職工的智慧和汗水。他們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辦學模式,在教職工中開展了教育思想大討論。在討論中,始終堅持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培養中職學校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教師為導向,統一教職工的思想和認識,并組織教師、管理人員深入到職業學校調查研究,讓他們向自己的服務對象學習,聽取職業學校對辦學工作的建議。這些工作對推動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從改革招生制度到教育教學改革,從加強技能訓練到實行技能考核,都得到了教職工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在每項改革中他們都付出了艱苦勞動。就這樣通過十幾年的不斷實踐、總結和完善,使“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的辦學模式獲得了國家認可,為填補我國多年來職教師資培養模式的空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辦出特色的關鍵 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術動手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獲得本專業工種中級及以上等級的職業資格證書,以適應中職學校專業技術教學的需要,這是普通本科高等學校難以做到的。學生的技能訓練一般都是在本校的實訓基地進行。因為到企業進行技能訓練有困難,一是企業沒有這項職責,二是企業注重的是完成生產任務和經濟效益。因此,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都注意增大投入,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注意實訓設備的購置和更新,為學生實訓提供比較好的條件,并針對過去大學生能說不能做的弊端,在教育教學改革中努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把加強學生的技能培訓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實際生產中敢于動手、敢于實踐,成為能文能武的新型人才,避免了大學畢業后再到技工學校培訓技能。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為例,建院初期經費緊張,國家資金投入不多,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學生的技能操作訓練的要求。因此,學院多渠道爭取資金購置實訓設施,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共爭取到180萬美元的世界銀行貸款和日本對我國職業教育的無償援助18億日元,使實訓基地建設得以完善,為學生的技能訓練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因此,加大投入,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實訓基地的建設和實訓設施的更新,是這類院校辦出特色的關鍵。
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發展已遠遠落后于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 近幾年來,我國職業教育有了很大發展,“十一五”期間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教人才培養比例達到大體相當,但中職教育師資不足的矛盾突出。2008年中職學校平均生師比已達23∶1,中專學校的生師比已高達31∶1。“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2005年我國中職學校(不含技工學校)文化課教師282240人,占專任教師的47.94%,專業課教師289237人,占專任教師的49.13%,實習指導教師17217人,僅占專任教師的2.92%,“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和實習課教師的24%,中職教師結構不合理。究其原因,是職業技術師范教育事業發展緩慢,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數量太少,使職業學校合格教師的來源少、數量不足。我國支撐普通教育師資培養體系的師范院校共有142所,其中普通師范院校136所,重點師范大學6所。而全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僅有8所,占全國師范院校總數的5.6%,很難形成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體系,更難以滿足職業學校引進合格教師的需要。這導致職業學校大部分新進教師不具備“雙師型”教師條件,進入職業學校后需重新培訓,既浪費資金,又浪費人力,長此以往,很可能形成惡性循環,貽誤職業教育事業。
總之,從職業技術師范院校50年的發展歷史看,其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近三十年只建立了八所獨立的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數量實在太少。現在是我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黃金時期,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大有作為的。在新的形勢下,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更應堅持多年來在辦學中形成的敢于創新、大膽探索的辦學風格,繼續創新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培養更多、更高層次的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學生實踐的“雙師型”一體化師資,更好地發揮在培養職教師資方面的骨干帶頭和示范作用,為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炳耀,馬萬昌.中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現狀的分析[A].首屆高等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8.
[2]張炳耀.全國40所職技高師類院校教育調查統計報告[J].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2,(2).
[3]王文鵬,曹文峰.認真實施“四雙工程[OL].(2009-02-06). http://www.cndua.cn/news_show.asp?id=1844.
作者簡介:
張炳耀(1946—),男,河北吳橋人,中國職業教育學會職教師資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技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