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化工過程及設備》是職業技術學校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課,職中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本課程有畏難情緒,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可以探討一種適合《化工過程及設備》課程的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雙軌教學法,即在教學過程中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將實踐放在首位,教學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使二者相輔相成,密切聯系,通過互相反饋、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化工過程及設備;理論;實踐;雙軌教學
職業技術學校試用教材《化工過程及設備》(趙錦全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是在大、中專教材《化工原理》的基礎上編寫的,其結構、內容都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其中,化工設備內容所占的比例大于任何一種《化工原理》教材,許多化工設備單元操作是新增內容。本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不僅理解掌握化工過程的基本理論和規律,而且熟悉化工設備的結構、工作原理、操作條件以及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職中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學習本課程感到困難,會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最后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迫切需要探索一種適應《化工過程及設備》課程的教學方法。
筆者擬探討一種適應《化工過程及設備》課程的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雙軌教學法,即在《化工過程及設備》(以下簡稱《設備》)教學過程中以理論教學為中心,將實踐放在首位,教學分為理論與實踐兩部分,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使二者相輔相成,密切聯系,通過互相反饋、相互補充,實現教學目標。
理論教學
理論教學是提高《設備》課教學質量的前提,是實踐教學的指南。要使深奧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接受,關鍵是要深入鉆研教材,對教材爛熟于心,同時要深入了解學生,找到理論教學的突破口,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搞好理論教學必須狠抓三點,并可用“疏理”、“剪裁”、“論證”六個字加以概括。
疏理:即理出頭緒,抓住主線,層層展開每個化工設備單元的操作內容都很廣泛,包括設備的化工過程與計算、分類結構、工作原理、操作條件等,如果不假思索地平鋪直敘,照本宣科,既不達到教學效果,又會減弱學生的興趣。要解決這一矛盾,要求教師在備課之前全面審視教材,對化工單元操作內容進行一次疏理,理出頭緒,分清聯系。講授時,先易后難,抓住主線,層層展開。如“氣體吸收”一章內容多,知識面廣,學生在學習時一頭霧水,理不出頭緒。筆者對本章眾多的內容及相關知識進行了整理,并用下圖簡單清楚地表示知識之間的相互關系。在講述時,抓住“氣相轉入液相”這條主線,并按照為什么能從氣相轉入液相(GA=KA△)→轉入的程度、規律(亨利定律)→轉入的好壞(L的選擇)→總費用(L的確定)→在工廠中怎樣選擇設備(設備的分類、結構、工作原理、操作條件)的順序層層展開,將“氣體吸收”的理論知識講授給學生。復習時,也應采用這樣的方法,使學生在對知識縱向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橫向聯系,既有助于全面了解本章內容,又可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剪裁:即恰當的省略學生能明白的,哪怕是一整節,也可以不講;學生不明白的,難以理解的,哪怕是一句話、一個公式,也要講深、講透,千萬不能繞道而行。如“強化傳熱途徑”一節,盡管比較重要,但學生自己能看懂,所以僅對“GA=KA△”的公式加以提示即可。但是,對于為什么根據此公式可以確定吸收劑的用量,確定的原則是什么,怎樣確定,在講授時除了告訴學生結論外,還必須講清道理。由于吸收劑用量的確定與吸收速率、操作線方程、操作線、平衡線聯系較緊密,分析較復雜,且與實際聯系密切,為了使學生下廠實習能夠根據實際需要選擇L,筆者花了將近2個課時講授和復習有關內容。另外,板書該寫的一定要寫,不該寫的一定不寫。這樣,既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本節課內容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當然,教師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適當刪去某些內容。
論證:既圍繞中心,全面論述論證是推導定律、公式的主要方法。在《設備》的教學中,有許多重要定律、公式的理論性極強,應用很廣,但教材中沒有詳細的推導過程,或者不很清楚,有的甚至僅寫出結論。為了使學生能熟練地運用這些定律、公式,必須對這些公式進行全面講述和推導,讓學生弄清楚這些公式的來龍去脈。如氣體吸收中全塔的物料衡算——操作線方程式Y=LX/X+(Y1—LX1/V),在講授時就應該圍繞操作線方程進行全面論述,使學生知其因果,豁然開朗,從而加深對操作線方程的理解,為方程的靈活運用打下扎實的基礎。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指讓學生深入車間、崗位,親身實踐,請教工人師傅與教師現場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是對理論教學的檢驗和補充,是《設備》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設備》課實踐教學可以采取短期下廠實習與現場教學兩種方法。
短期實習指教師按照學習計劃帶學生短期下廠,進行親身實踐,在生產實踐中鞏固、消化所學知識,解決理論教學中的部分疑難問題。我校多次組織學生短期下廠實習,已初見成效。如2002級兩個化工班,在工廠中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實習,學生按照學習要求與學習任務,在工人師傅和技術員的幫助下,搞清了主輔管路、各閥門、液體和氣體輸送機械及換熱器等典型設備的操作運行情況,并且收集了不少生產理論資料,與教材中的單元操作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其異同,從而加深了理解,達到了融會貫通。化工021班學生將樹脂廠燒堿車間崗位的“三效四體順流蒸發”與教材中關于“蒸發”的內容進行比較,加深了對蒸發的原理、目的、流程、計算及設備性能等知識的理解,并解決了“為什么化工生產通常采用順流蒸發”、“為什么多效蒸發通常為2—3效”等疑難問題。
現場教學現場教學是指教師根據《設備》課教學大綱,按照授課計劃和教學進展情況,帶學生去工廠車間進行現場講授的一種實踐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機動、見效快等特點。如某設備或化工原理學生不能理解,教師就可以帶學生到具有此典型設備的車間現場講授,使學生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鞏固、消化所學知識。另外,在學習“傳熱原理”、“蒸發”、“離心泵的工作原理和攪拌”、“精餾”等章節前,可帶學生去車間進行現場講授,學生很容易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學習“傳熱原理”之前,筆者先帶學生去工廠,對照列管式換熱器講解其結構、物料走向、換熱基本方式、換熱原理等基礎知識,使學生對傳熱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再講授有關理論知識,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在學習這些典型設備的原理之前,先到工廠進行現場講授,再回到課堂上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的確不失為幫助學生掌握深奧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好方法。
實踐是提高《設備》課程理論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和必要途徑,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有條件的學校應加強實踐教學。理論與實踐是《設備》課程教學兩個不可分割的環節,理論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化工生產過程的基本規律和原理,實踐教學有助于學生熟悉各種設備的性能、結構、工作原理,并可補充與完善理論教學。通過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可使學生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認識理論。這樣,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的興趣,而且可很快掌握深奧難懂的理論,并反過來用理論指導實踐,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提高《設備》課的教學質量,培養化工生產所需要的合格的中級技術工人,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雙軌教學法。《設備》課要搞好理論與實踐雙軌教學法,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與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二者缺一不可。在教學中要及時反饋,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相互補充,不斷完善,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在具體實施雙軌教學法時,應正確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課時分配上的問題,做出合理安排,并且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制定整改的具體措施,努力改進教學方法,使教更有助于學,力求達到教與學的高度和諧統一,以培養出更多的合格的中級技術工人。
參考文獻:
[1]王振中.化工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易筱丹(1967—),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李偉強職業技術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本文責任編輯: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