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猛
[摘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高職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但許多高職高專院校重在培養學生的技能,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筆者認為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職高專院校的不斷發展。因此,在實施語文教學時,必須弘揚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質,必須重視人文教育。
[關鍵詞]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人文素質教育
一、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近年來,高職高專教育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發展得非常迅速,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因此,許多高職高專院校把技能訓練作為重中之重,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本無可厚非,但是人文教育的實施卻嚴重缺失,不容樂觀,在高職高專語文教學過程中開展人文教育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高職生的人文素質確實有待提高。例如,不少高職高專院校學生對人類的文化遺產知之較少,對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缺乏應有的了解,特別是缺乏中華民族特有文化藝術和情操品格的熏陶。
二、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原因綜述
1.教學目標的理解——劍走偏鋒。教育者對高職高專院校培養目標理解的偏差,使教學只注重培養有一技之長或多技兼而有之的應用型人才;使學校變成了“工廠”,學生變成了擁有某種技能卻忽視個性發展的統一規格的“產品”。這導致人文教育被邊緣化。
2.教育者的思想觀念——一葉障目。在長期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注重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和基礎知識的教授,而忽視了真、善、美的教育,對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化作用認識不清、重視不夠。因此,所培養的人才往往具有高智力,動手能力強,但缺乏愛心、責任心和活力,我們的教育變得非常的功利化,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對于文化底蘊的奠定,對于人格的提升,對于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都非常地缺乏,所以狹隘的教育觀念就導致了狹隘的教育內容,而狹隘的教育內容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可能是全面發展的人才。
3.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利欲熏心。伴隨商品化的進程,我國已邁入技術化社會,商品意識、科技意識、純技能意識向社會各領域全面滲透。這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對技術、技能的盲目追求,所以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動機就是掌握技能以備就業之需。這使高職高專學生無暇也不可能認真地思考諸如人的生命意義、存在價值等問題。因此,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是高職高專教育不容忽視的責任。
三、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學習語文的目的,是為了掌握并運用,通過語言文字俯理解來把握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生活,通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人的思維、情感等意識性的東西得以外化。這就使得語文教育不可避免地具備了人文特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實質上就是眾多人文因素傳播、接受和發展的過程。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的基本特點?!倍ぞ咝院腿宋男缘慕y一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要求。因為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歷史性進步,在素質教育的大方向下,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著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這里所講的“語文素養”,實際就是要求語文教學要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即既要教給學生工具性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如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習作能力,以及語言的積累、語感、思維等等,又要通過貫徹語文的人文性,正確引導學生樹立對祖國語文的良好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個人品德修養、人格修養、審美情趣等等。
四、高職高專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可行性
(一)“語文”、“人文”概念分明、和而不同
什么是“語文”?研究者們有各不相同的看法,如有影響的就有:語言和文字(呂叔湘);語言和文章(葉圣陶);語言和文化(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等等。這些研究雖各有側重,但都無一例外地包含了“語言和文字”這一基本要義,也即是說,講授、研究語言和文字,應是語文的基本內涵,因此工具性是語文教學的本體特性,也是人的思維進步的主觀需要,理所當然應是語文教學必須堅持的方向。
什么是“人文”?《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有明確的闡釋: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尊重個體的健康發展,情感的熏陶,內心的體驗,看重想象、直覺和創造性。從現代意義上講,“人文”主要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中,逐步形成的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
(二)“語文”、“人文”相輔相成,水乳交融
1.搭設閱讀平臺,培養人文精神
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都能綜合于閱讀,而閱讀又是寫作的基礎,因而可以說閱讀教學是語言教學的核心。要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談何容易,如今是視聽游戲網絡的時代,學生的興趣多為之吸引,想要學生有閱讀的興趣,難;那些被標榜的名著大多與學生有時空的距離,想要學生愛上,難;現在流行快餐文化,那些長篇巨制想要學生靜下心去認真讀,難。常言道:“三分文章七分讀”,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轉變觀念,革新教法,搭設閱讀平臺,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2.注重文本內涵,尊重個性閱讀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負載著傳承文化和精神的任務。語文文本“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華,無不體現在語文文本中。在語文教學中,應開掘深邃的文化內涵,并充分利用這一積極因素,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充實、崇高,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這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是構成人文精神的核心。教師要發掘教材人文內涵,展示語文學科的人文光輝縱觀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無不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文學藝術的濡染、熏陶,從而涵養了道德、品性,成為至真、至善、至美之人。
3.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審美能力
贊科夫曾經說過: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正如海德格爾所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在這個星球上”。那么從本質上講,每一個人都是詩人,詩情、詩意、詩心、詩性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此我們懷著二顆“詩心”學語文,詩情畫意便會油然而生。
語文文本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美、人性美、社會美等審美因素。所以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審美感知和審美能力。當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提高后,根據學習遷移理論,學生就會推而廣之,在生活和工作中感知美、欣賞美、理解美、追求美,甚至創造美。
4.轉變教育角色,提高人文素養
語文教學滲透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異于傳統的教育模式,客觀上要求教師轉換教育角色,即不再單純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而是既能教書育人又能研究創新的學者;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者,而是人文情境的營造者、教育對象道德形成的示范者、學生創新活動的欣賞者和評價者,要擔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精神重擔,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普遍的急功近利的社會環境中,教師對事物的情感和態度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產生著比任何語言都巨大的感染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人文精神,才能教人以道義,教人以人文,教人以創新,教人以能力,實現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完成語文教學培養人文精神的神圣使命。
綜上所述,關于語文教學的目標定位,高職語文教學與基礎教育有所不同,它的對象是具有一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高職學生。他們不再滿足于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字、詞、句、段落、主旨的程式化講授,他們渴望吸收、融化中外文學的精髓,提高自身的審美鑒賞力和人文素質。因此新世紀的語文教學,不能只為學生提供一些技能訓練,而應該在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成為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因此,高職語文教學目標就定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倡導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
參考文獻:
[1]衣俊卿.大學使命與文化啟蒙[M].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7.
[2]郭齊家. 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成功人生[J].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
[3]郭時明. 高職語文教學培養人文精神斷想[J].中國林業教育,2007,(1).
[4]楊蘇. 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認識與實踐[J].語文月刊,2007,(1).
[5]陳雪紅. 讓語文閱讀教學浸潤人文之澤[J].語文月刊,2007,(10).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