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茲軍
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指在一定區域、一定時期和一定生產力水平條件下,農村勞動力的邊際產量為零時,農村勞動力中大于必需的那部分勞動力,就我國目前農村現狀而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存在,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本文就此進行淺要分析。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 現狀 原因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1
形成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如此巨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歷史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又是現實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既有直接的客觀因素,又有間接的主觀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的原因
中國不僅是一個人口大國,而且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始終占有極其特殊的重要位置。縱觀歷史發展的軌跡,從自然經濟到市場經濟,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中國社會所經歷的急劇而深刻的歷史性的變革,都未能繞開“三農”問題。可以這樣說: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嚴重存在的事實是歷史發展過程的沉積。
二是人多地少基本國情直接作用的結果。經濟專家認為,在目前現有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每個勞動力一般要耕種0.8公頃(合12畝)土地,才可獲得一定的規模效益,此外每個農業勞動力要配置0.4個林、牧、漁業勞動力。依此推算,我國現有耕地19億畝,約需1.5億農業勞動力,外加6000萬林、牧、漁業勞動力,共計2.1億人,供需差額達2.8億人。可以說,由于過去沒有處理好人與資源的關系,及早地控制人口增長,做好計劃生育工作,人多地少矛盾作用的直接結果必然產生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三是縱觀世界上發達國家的歷史,發達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伴隨著工業化而來是城市化,也就是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的過程。整個社會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進入工業文明的時代。這是發達國家現代化的一個基本軌跡。美國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農村人口下降了72%,日本在二戰后,農村人口下降了65%。而中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出現了比較大的偏差,城市化進程也遠遠落后于相應的工業化水平,這意味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業或農村沒有實現轉移或轉化,制約著中國工業化的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二、經濟的原因
一是我國農村整體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學技術、現代化程度、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客觀上為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創造了必要條件。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帶來了我國農村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的條件和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科技含量不斷增加,更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農業勞動生產率持續提高。根據有關數據測算,從1985年到1996年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達15.5%左右,不斷提高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使農業生產中勞動力強度不斷降低,所需的勞動時間不斷減少。根據1990一2000年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的農戶家庭調查資料顯示,1990年農戶家庭糧食作物生產畝均勞動時間,按標準勞動日計算為19.84個標準勞動日,2000年減少到16.43個標準勞動日,1990一2000年10年間,農戶糧食生產實際勞動時間畝均減少了3.41個標準勞動日。勞動時間的不斷減少,在客觀上造成了農業生產所容納的勞動力總量在不斷減少。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供給量卻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大幅度遞增,農村勞動力供需矛盾尖銳,導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增加。
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處于經濟水平落后的農村地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東部經濟發展迅速,對處于經濟水平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產生了極大的沖擊。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和轉移是農民尋求利益最大化的現實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相對落后的經濟水平,農村勞動力收入水平難以提高,客觀上促使了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和轉移。
三、政策的原因
從政策角度看,產業政策對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緩解農村勞動力總量過剩壓力的根本途徑,產業政策具有導向性作用。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低下,對我國農村勞動力造成了現實的沖擊。從1990一2003年農戶家庭人均純收入及其構成(表3)可知,農民家庭人均經營純收入在全年人均純收入中所占比重從1990年的75.66下降到2003年的58.77,下降達到近17個百分點,其中農業種植業收入下降幅度超過了近巧個百分點,相反外出務工收入卻在連年增長,由1990年的21.28增長至2002年的46.81,增長達到近25個百分點。這表明農民從事農業種植業生產,特別是糧食作物生產收入下降,外出務工的收入卻在連年上漲。農民從事農業種植業效益下降,耕田種地成本又逐年增加,農民負擔過重,從事農業無利可圖,迫使農民紛紛棄田拋地,轉由外出打工,加入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一族。
四、結構性原因
多年一貫制的城鄉就業體制的割裂,使農村勞動力不能向城市和大工業轉移,甚至在農村內部,農民向非農業部門轉移也受到種種限制.農民長期被排斥在現代
化進程之外,結果,大量潛在的剩余勞動力沉積在農村。
參考文獻:
[1]黃維民、朱盛艷.借鑒日本經驗探索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途徑.農業經濟.2003(12).
[2]李世安.英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歷史考察.世界歷史.2005(2).
[3]陳華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農村和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求索.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