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玉文
[摘要]科學課程的教學,可分準備、激活、指導與自為和深化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內驅力的激發,觀察力、閱讀力和思維力的培養。
[關鍵詞]科學教學 內驅力激發 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110162-01
沒有理念的教育是盲動的教育,沒有行動的教育是虛擬的教育。“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新課程要求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是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獲得知識。科學課程的教學,可分準備、激活、指導與自為和深化四個環節。二、三環節在課內,教師充分發揮引領、激發的主導作用,學生自主發展觀察力、閱讀力和思維力;一、四環節在課外,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延伸體現,是學生觀察力、閱讀力和思維力的自主內化與運用。
我倡導并努力實踐的“四力觀”就是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和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閱讀力和思維力,是基于以上認識在科學新課程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新做法。
一、四力觀
(一)內驅力
推動和維持學生的學習依賴于內驅力,在教學中必須注重內驅力的激發。
(二)觀察力
觀察力是求知、思維的窗戶。人們認識事物,都由觀察開始,繼而開始注意、記憶和思維。
(三)閱讀力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力,得心應手。
(四)思維力
教育就是教人思維。觀察與閱讀都伴隨著思維,都促進了思維,思維的發展離不開觀察與閱讀。學校應是思維的反應堆,智慧的樂園。分數是智力成果,勞動結晶,只可將其視作正強化的紀念品,自我激勵的獎品。唯有思維、智慧、真、善、美才是愛校情感的培養基,學生的終身資本。
二、四力觀的設計運用
現在以本人任教的初一科學中“生物多樣性”一章內容為例談談“四力觀”的設計和運用。
(一)內驅力
1.認知內驅力的激發:
(1)求奇法:教學方式要出新,不能永遠只是簡單的照著一個流程做事,可以適當的進行調節,換個思路,換個次序上課;
(2)求新法:在教學內容上適時補充相關的科技動態和社會新聞,在教學方法上力圖不斷變化,使學生保持新鮮感,教學時,在抽象的材料中插入有關人的故事;
(3)求趣法:創設趣味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學習有一種趣味的感觸,驅使學生積極參與認知活動。我以影片血疑引入ABO血型的介紹,并帶領學生分析父母血型與孩子血型的聯系;
(4)求深法:青少年有濃厚的求知欲,好奇心,刨根問底。我適時補充較高深的問題,如:騾為什么不能繁殖?無子西瓜?初中不作要求,屬高中內容,告知聽不懂沒關系,這樣反而很好激發了同學們深入求知的熱情,向往早日長大升學學習。
2.自我內驅力的激發:
這是一種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內驅力。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我往往讓學生做到規律讓他們自己找到,過程讓他們自己經歷,必須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各種能力在提高,知識在豐富。
3.附屬內驅力的激發:
在課堂上及時贊許表揚學生,平易近人,充滿友善、信任,極富親和力的教態。肯定學生,精神鼓勵是我最常用的激發內驅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觀察力
觀察是認識的出發點,同時又借助于思維提高來發展優良的觀察力。
1.觀察意識的培養
在講破案故事時,我有意描述罪犯下意識摸了一下酒杯這一細節,刑警敏銳地觀察到了,從中提取指紋,從而才取得破案工作的重大突破。如果注重于教學內容的傳授,則完全沒有必要在此處花時間了。
2.比較觀察方法的培養和訓練
我設計了一個比較觀察的訓練。讓學生采到的植物先進行編號,并兩兩比較,然后三個一起比較,讓學生自己觀察到“同色而不同種(紅花),不同色而同種(白梅和紅梅)”。
3.觀察提綱的引進,學生觀察一樣物體,通常非常盲目,導致觀察結束后不清楚觀察了什么,如果把提綱列出來,這樣的話更加方便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如不同人種的多個特征區別都可以讓學生觀察列出提綱。
(三)閱讀力
1.找關系
每次復習,我都寫出中心詞,讓學生自己來說學到了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這樣可以幫學生理清重難點,已經學過知識之間的聯系。那么閱讀時,也可以仿效,讓學生找出中心句,找到重點句之間的關系。
2.列數字
地球上的生物超過500萬種,指紋比對每分鐘10萬人,人人各異,說明生物多樣性中的“多”和“樣”。
3.畫圖表
上節課有一重點和難點句子,復習時,讓一同學板書了他的表格筆記,表格法就是一種有效的閱讀和記憶方法。本節課我還讓學生用示意圖畫出不同動物之間的交配,促進閱讀理解,加深記憶。
(四)思維力
1.求同與求異思維
引領學生同中求異,“同一果實不完全同色”;異中求同,“同種花卻不同色”。
2.聯想思維:啟發學生由雌雄符號聯想到女性照鏡子和男性射箭。講到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想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木崢嶸、百花競秀。
3.概念學習
物種概念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是很困難的。但我把物種概念的形成作為培養學生思維力的一次機會。通過圖片供給喚起學生的有關現實經驗、動物行為事實印象,總結出三條:一是“很像”,二是“能交配”,三是“產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從而輕松地將以往的知覺經驗化為概念,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普遍,再化抽象為具體,從普遍求特殊,從已知到未知,從不正確到正確。
4.知識體系構建
由復習分類單位的等級與共同特征及所含物種引出新課題“物種”,然后告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什么是物種(怎樣確定物種)?”“物種多樣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物種是怎樣形成的?”“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意義是什么?”并注意幫助學生建立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了解本節“生物物種多樣性”與本章“生物多樣性”的層次關系,以及與下一節“同種生物差異的多樣性”的關系。
三、建議與小結
(一)成績問題
推行“四力觀”,開始我也擔心學生的成績,事實證明學生的成績是有很大進步的。同個年級,兩章節生物考試,兩個班學生的及格率優秀率都要領先于其他班級。堅持用此模式教學,成績還會穩步提升,學生進入初三還能表現出較大的后勁,反之,硬抓分數的做法,是短期行為,不利于學生將來的學習,特別是到了高中更難適應,而且老師會感到越來越累,最終對少數學生還會感到無計可施。
(二)課件制作問題
利用與教材配套的現成多媒體光盤,可節省大量時間,效果也很好,但更多的時間應花在準確嚴謹的科學思維上,多媒體只是教育方式的一個載體,不能過度依賴。
(三)訓練建構問題
適當的鞏固做題是必需的,但是題海戰術也是避免的,除此以外還應探尋直接有效的訓練觀察力、閱讀力和思維力的方式方法,多實驗。我們的目的是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增強主編,現代學校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8.
[2]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7-9年級)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