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翠霞
[摘要]中國電影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低迷后。在新世紀開始復蘇。故事電影創作經過幾年的探索調整、經驗積累,逐漸提升了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能力,在創作數量質量、種類樣式以及藝術水準、票房收入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當前的中國故事片出現了“大”與“小”共贏、“影”與“戲”平衡、“虛”與“實”共存的交響合奏局面。
[關鍵詞]中國故事片;大片;中小制作;造夢;寫實
20世紀90年代,中國故事電影經歷了一個低迷、徘徊的階段。進入新世紀后,隨著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家政策法規的進一步完善以及市場機制的逐步成熟,中國故事電影創作經過幾年的探索調整、經驗積累,逐漸提升了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能力,迎來了全面復興的局面。從近幾年的創作與市場統計看,中國故事片無論在創作數量質量、種類樣式還是藝術水準、票房收入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復調協奏”式的良好發展態勢。
一、“大”與“小”共贏
2002年,中國電影開始復蘇,故事片創作達到100部,國產影片票房收入達5億元,不過僅《英雄》的票房就超過了兩億元,占總票房的40%強,大小片的票房比例嚴重失調。所以在最初兩年中國電影的市場構成還很不健康,20%的大片占有80%的票房,其余80%的中小成本影片只能創造20%的票房,大部分小成本影片根本就無法進入院線。鮮明的兩極分化突顯了中國電影創作的貧血及市場的嚴重失衡,也暴露了中國電影發展亟須突破的瓶頸。
在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以來中國故事片的境況逐漸改善,“大珠小珠落玉盤”,各種類型的影片“嘈嘈雜雜”陸續亮相。市場開始向著大片、中小片“齊奏共贏”的趨勢發展。2006年,國產故事片市場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作為黑馬脫穎而出的《瘋狂的石頭》“一石激起千層浪”,投資僅300萬元票房成績卻高達3000萬元,闖入了年度票房排名的前10名,打破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片唱獨角戲的局面,此外,像《三峽好人》、《雞犬不寧》、《天狗》、《伊莎貝拉》、《無窮動》等小成本影片也都獲得了200萬以上的票房收入,100萬票房以上收入的國產影片達到了30部以上,這都是值得欣喜的變化。
一段時間,中國大片因為題材雷同、內容單一、敘事混亂的缺陷而不能獲得廣泛認同,但是2007年底上映的《投名狀》和《集結號》兩部大片在票房和口碑上的雙贏,表明國產大片正在突破以往的局限,開拓新的前景。2008年,中國電影終于迎來了全面復興,可謂五彩紛呈,目不暇接,既有連創票房新高的《長江七號》、《大灌籃》、《三國之見龍卸甲》、《赤壁》、《畫皮》以及《南京!南京!》、《梅蘭芳》等娛樂大片,也有風格各異、探索創新的中小制作《立春》、《兩個人的房間》、《十全九美》、《即刻啟程》、《李米的猜想》等影片,出現了“大”與“小”共贏的繁榮局面。就中國電影的長遠發展而言,應以小成本影片為塔座,中等投資的影片為塔身,大片為塔尖,形成多樣互補、大小共蠃的市場局面。
二、“影”與“戲”平衡
炫目的影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是影片成功的必備條件,努力使二者相得益彰是當前故事片的創作趨勢,早期的電影人認為“戲”是電影的根本,而“影”(影像手段、構圖、剪輯等手法)只是作為完成戲的技巧,所以故事片的重點在“戲”。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以及資金投入的加大,電影人開始追求“影”的效果,尤其是大量商業故事片的創作,促進了中國故事片影像手法的逐漸成熟,但是“影戲”觀的元本質并沒有發生多大變化。直到新時期,西方電影影像本體觀及紀實美學傳人中國后,“影戲”觀在新一代電影人的質疑中開始動搖,“影”的地位在故事片中開始凸顯,不過最終“影”和“戲”并沒有被偏廢,而是達到了一種比較平衡的狀態,這反而促成了當時中國故事片的繁榮。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虛擬技術在電影中的大量運用,中國故事片的創作,尤其是在一些商業大片中,“影”被空前地突出,“戲”被淹沒在視聽奇觀、聲畫震撼之中。《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故事片,以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視覺造型、音響效果、宏大場面營造了一場場視聽盛宴,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影戲”觀,和早期故事片恰恰相反,在這些故事片中“戲”成為“影”的修飾,蒼白的故事和奢華的視聽形成極大的反差。這些影片在探索中國式商業大片的發展及帶動中國電影市場方面的功勞無可否認,但是幾乎無一例外地遭遇了叫座不叫好的尷尬,關鍵所在就是這些故事片沒有把握好“影”和“戲”之間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的平衡關系,過分地突出“影”的地位,而忽略了“戲”,即中國觀眾喜聞樂見、完整統一的故事的重要性。面對各方的質疑,中國電影人不得不開始反思。
值得慶幸的是,從《墨攻》開始,《投名狀》、《集結號》、《赤壁》、《畫皮》等商業大片有了回歸傳統情節劇的傾向,這些故事片雖然一樣還是重視場面氣勢等視覺元素的營造,可是與以往同類型的商業片相比,根本的區別就是在這些影片中故事明顯比場面更為重要了,人物也壓倒了造型,成為真正的主角,具體而言,“影”開始以“戲”為中心展開,不再一味追求視覺的華美、聽覺的震撼。影片的背景從唯美的青山綠水、竹林黃葉變成了寫實的荒漠原野、槍林彈雨,服裝從光鮮亮麗、耀眼奪目變成了以黑灰為主色調的破衣爛衫,化妝從濃妝艷抹變成了不修邊幅甚至顯得有些臟兮兮。所有這些偏向寫實的畫面改變無疑會將觀眾從欣賞奇觀拉回到關注故事本身發展上來,這些影片有了相對完整的敘事以及豐滿的人物形象。所以,目前中國故事片的發展正在逐漸改善“影”和“戲”之間一度不平衡的狀態,未來故事片的發展趨勢應該是追求“影”和“戲”琴瑟互和。達到新一個高度的平衡。由此我們也可以認為,故事片創作的最理想狀態就是將“影和“戲”合而為一,互為表里,不偏不廢,相得益彰。
三、“虛”與“實”共存
電影是兼具寫實與造夢功能的藝術,所以在一個健康良性運轉的電影市場中,尤其是大眾審美情趣日益多元化的當前,不僅需要再現社會人生、滿足人們對自身生存發展關注的寫實故事片,同時還需要大量對現實世界的夸張變形或對非現實世界的想象虛構的故事片,如關于鬼怪神俠的傳奇魔幻影片和關于外太空、外星人的科幻類影片,大力創新寫實與造夢這兩種類型的故事片。是豐富健全當前中國電影市場的創作趨勢。在中國故事片的發展歷程中,雖然在早期的探索階段也曾經出現過武俠、鬧劇等造夢式故事片,但是各個時期基本上還是以沉重的寫實片為主,造夢類型的故事片始終比較薄弱,這和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動蕩不安、苦難深重有關,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現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眾欣賞趣味的多元化,于是寫實類故事片獨占鰲頭的局面被打破,各種類型的造夢片開始涌現,“虛”與“實共爭鳴。
最近幾年的故事片創作,樣式類型空前的豐富多樣。既有《天狗》、《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立春》、《兩人的房間》等關于社會、家庭的寫實影片。也有《云水謠》、《獨自等待》、《夜·上海》、《婚禮2008》等青春愛情片,《瘋狂的石頭》、《大電影之數百億》、《命運呼叫轉移》、《即刻啟程》等新喜劇片,《太行山上》、《我的長征》、《集結號》等軍事、戰爭片,《霍元甲》、《功夫》、《大灌籃》、《功夫之王》等功夫動作片,《兇宅幽靈》、《閃靈兇猛》、《天黑請閉眼》、《好奇害死貓》、《門》等懸疑恐怖片。還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的嘗試,如歌舞片《如果·愛》,魔幻片《無極》、《神話》、《情癲大圣》、《畫皮》,科幻片《長江七號》,復合類型的愛情懸疑片《李米的猜想》等。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電影原本就具備多重性質,假定與逼真、藝術與技術、“影”與“戲”、寫實與造夢等等。人從來都有關注現實和做夢享樂的雙重欲望,所以寫實和造夢的故事片一樣重要,提倡某一種類型,絕不是要以另一種類型的消失為代價,電影從來就是藝術與技術珠聯璧合的結果,優秀的故事片“影”與“戲”缺一不可,重視視聽影像手法不意味著忽視基礎的劇本創作,不同類型的影片決定了不同的資金投入,不同的投資也意味著不同的目標觀眾、市場定位,不同類型的影片也滿足了人們對電影不同的欣賞期待。良性的電影市場從來不是某一類型影片的“獨奏”,也不是少數幾部巨片獨占鰲頭的“合奏”,而應該是各種類型、各種樣式、各種片種的“多聲調協奏”。只有多元共存才能真正百花齊放,只有百家爭鳴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的良性發展。祝福中國電影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