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暉
摘 要:學生非正式群體廣泛存在于學校教育生活中,學校教育者、家長和全社會都應該關注學生非正式群體,正確認識學生非正式群體,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要確立“大育人”理念,通過優化社會環境生態,營造和諧社會氛圍,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提升教師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發展。
關鍵詞:學生非正式群體;社會環境生態;和諧社會;實踐智慧;科學發展
班級、共青團和少先隊等群體都是非常規范,教師可以充分介入其中的學生組織,它們代表著一類有明確目標、有組織體系、有共同的文化特征的學生群體。在學生的學校生活中,還有著教師不一定需要介入、難以介入的一類學生群體,他們可能不規范,可能沒有大量的正式的活動形式,但是,它們也存在著、發展著,如同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個小群落,以其強烈的多元文化特征和自組織性質,成為影響學生成長的獨特領域。這就是學生非正式群體。
學生非正式群體廣泛存在于學校教育生活中,由于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以往的教育往往只強調個體學生及正式群體的教育而忽略了對非正式群體的關注,有時甚至把學生非正式群體簡單斥之為無組織、無紀律的表現,往往冠之“小團體”“小幫派”的不公正稱謂。這種簡單的教育方法顯然與現階段的教育要求不相符合。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非正式群體,承認它存在的合理性,尋找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方法。
一、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和類型
學生非正式群體具有內生性,是一種自組織的群體,是學生之間以多樣的組織形式自發形成的,形成原因相當復雜。學生之間共同的興趣、愛好、地位、習慣、處境,乃至于地域、文化、偶然事件,都會催生出學生非正式群體。筆者在多年的學生工作實踐中,把學生非正式群體的主要成因概括為以下幾種:①時空因素。時間因素在于同一班級內大多數同學有共同的自由支配時間;空間因素在于彼此的生活、學習地點比較接近或是共同的,如教室的座位,家庭居住的地點等。②心理因素。這個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些同學由于觀點態度的一致性、興趣愛好的共同性、交往需要的相輔性和性格氣質的相容性,往往很容易聚集在一起。③外界壓力。由于中學生生理、心理尚處于不成熟狀態,思想和行為易出現盲目、沖動,但又趨向獨立、趨向擺脫學校和家庭的束縛,一旦受阻易結為一體。
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有著非常多樣的體現。
根據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原因和表現,可以把學生非正式群體分成若干類型——以求知為基礎的非正式群體,如各種科技活動組織、學習組織等;以時空和親緣關系為基礎的非正式群體,如同鄉會、同學會等;以共同興趣愛好為基礎的非正式群體,如文學社團、書畫協會、音樂協會等;以感情交流和友誼為基礎的非正式群體,如交友會、聯誼會等;以某一核心人物為基礎的非正式群體,等等。
二、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合理性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也具有合理性,當前很多研究是從學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分析,認為是中學生情感交往的需要、中學生心理安全感的需要、中學生心理相融的需要等,當然也存在一些外部因素。學校教育原本就是應該滿足這些需要的。
下面我就從學校教育、非正式群體、學生個體發展三者關系狀態出發,基于促進學生成長的價值取向,在多維的關系中認識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合理性。
第一種狀態是非正式群體滿足了學生成長中的某些需要,而這一需要狀態在學校教育中被忽視了,或者學校教育本身缺乏相關教育資源,因此,這一類非正式群體成為學校教育的合理補充。例如交朋結友、相互傾訴、交往與溝通等非常自然的需要。
第二種狀態是學生非正式群體不僅滿足了學生當前成長的需要,而且具有更明顯的自發性,較明顯地促進著學生的成長,這是與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方向一致。現實中大量存在著的以文化學習、科技制作、個體興趣發展等為核心的學生非正式群體,都具有這一特征。
第三種狀態是學生的某類合理需要在學校教育中難以得到滿足,從而不得不通過非正式群體的形式尋找滿足。這種狀態在學校教育中的弱勢群體、學業失敗的學生中容易形成,而且,形成的具體形態也會很不同。例如高中某班的一些學生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但其談論的題目有時不正確,如贊成早戀,認為現在的道德規范壓制了人的個性。
第四種狀態是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群體目標與學校教育目標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其危害性明顯,往往是外部社會不良因素大量介入后所形成的。例如有一些紀律差生構成的小群體和外面的“小混混”經常一起抽煙喝酒、打架斗毆、欺負同學等。
三、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復雜性、不確定性,要求教育工作者確立“大育人”的理念,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發揮校內外各方面作用,促進其科學發展。
1.優化社會環境生態,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學生非正式群體畢竟存在于具體的社會環境之中,與家庭、學校、社區有著無法割裂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并且可以通過對社會環境生態的整體改造與重建,在根本意義上高質量地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發展。在家庭中要有和睦的氣氛,使孩子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中受到熏陶,培養出具有主動發展意識與能力的健康個體時,他們會做出合理的選擇與判斷,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把握自己在非正式群體中的所作所為。在學校中能夠為學生提供和諧的學校環境,形成良好的校風、班風,讓學生有自由的空間,相互之間自由、輕松地交往。在學校有關部門的正確引導下,通過組織各種興趣小組等形式使學生充沛的精力得以正確的引導和釋放,以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調節自身行為,培養學生的社會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不僅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正道,而且會催生出新型的學生非正式走向群體。在社會大環境中,應當加強社區管理和文明建設,創造和諧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區環境,大力開設一些青少年活動的場所,如青少年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吸引學生非正式群體成員參加各種有益的社會活動。和諧社會氛圍一旦形成,會通過家長、教師、各種活動等,全方位地影響著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發展。
2.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
首先,學校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勵學生非正式群體之間互相交往。通過學校相關組織和人員的介入,有意安排他們相互之間的聯系與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一旦發現學生非正式群體內有好的創意或活動,應有意識地把它納入到集體活動計劃中來。這樣不僅讓其成員有成就感、榮譽感,還促使他們走出單個群體孤立封閉的狀態,使群體內成員淡化在單個群體內的歸屬意識,逐漸形成以整個班級為基礎的大集體主義的意識。
其次,學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強學生正式組織和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溝通。每個學生既是整個班集體的成員,又是某個非正式群體的一員,容易成為正式群體的干擾力量,發生離散現象。教師及管理者都要深入現實,防微杜漸,提防消極性群體活動的出現和中性群體向消極性過渡,并在必要時將正式組織的教育力量介入學生非正式群體之中,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科學發展。
最后,學校教育工作者可以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內部的生成和涌現。學生非正式群體本身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其發展過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一次推動、一次鼓勵、一次意見的吸收,就有可能促進他們生成大量對學生個體發展、對學校教育而言有意義的資源,從而提高學生非正式群體發展質量。
3.提升教師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
促進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科學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教師的理性自覺,在于教師的實踐智慧。提升教師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有以下幾條重要途經和策略。
首先是一種實驗的態度。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融合了普遍性和特殊性,它不排斥關于學生非正式群體理論的價值,但它要求教師放棄“搬套”式的應用,以實驗的態度,審慎地看待這些理論的效用。教師應從教育實踐出發,融合來自其他學科的科學知識。
第二,實踐性學習。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是在教師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一方面靠教師個人的自主和自覺,有意識地向他人學習,領悟他人的實踐智慧;另一方面教師應深入學生非正式群體中,在處理問題中獲得實踐智慧。
第三,實踐性反思。這是獲取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的重要“抓手”。教師從直接的、具體的個人經驗出發,通過系統地觀察學生非正式群體和理性的反思,實現個人實踐的概念化或概括化,進而驗證這種經過個人概念化或概括化的理論在實踐中的效能,然后這些理論又回到新的實踐情境中,通過行動形成新的學生非正式群體教育經驗。
第四,策略性思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實踐是如此的紛繁復雜、變動不居,教師應形成自己的策略性思維,在面對動態、發展、不確定的過程中,在迎接各種可能的過程中,有效提升影響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實踐智慧,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參考文獻:
[1] 葉 瀾主編.教育學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程 亮.“實踐智慧”視野中的教育實踐.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3]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 孫秋蘭.學生非正式群體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5] 劉川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中國高等教育,2008,(22).
[6] 王軍云.關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中國教育報,200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