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亞琴
摘 要:課堂作為教學活動的最重要場所,課堂上的教學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圍繞課堂教學管理的功能,就提升課堂管理水平、增加教學有效性這個問題進行了交流。
關鍵詞:課堂教學;管理;有效性;效率
學校和管理是分不開的,學校要管理,班級要管理,對于我們每個教師來說,在教學當中要對學生進行管理,尤其是要對課堂進行管理。管理,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是教師運用管理學、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運作進行計劃、決策、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的行為。其目的是建立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主要采取管、卡、壓等辦法來控制學生的問題行為,其結果往往是問題行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需要我們改變、更新管理方法,適應社會,適應時代,適應當今學生的特點。現代課堂教學管理強調為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和爭取成就的行為,創設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同時預防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課堂教學管理的功能主要是: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優化課堂教學時間和創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一、維持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
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良好的課堂紀律作保障。所謂課堂紀律,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課堂行為施加的外部控制與規則。良好課堂紀律的形成,不僅需要強制性的規則,更需要學生的自制與自律。因此,教師在提出課堂行為規范進行外部控制時,要注意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自覺性,幫助學生自覺遵守紀律。根據形成的原因不同,課堂紀律一般可分為四類。
1.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這類紀律在不同年齡階段所發揮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剛入學的兒童需要較多的監督和指導,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在一個大的團體中學習和游戲,沒有教師的適當幫助,很難形成適合于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的行為準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我意識的增強,學生一方面會反對教師的過多限制,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行為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因此,這類紀律雖然在不同年齡階段發揮作用的程度不同,但它始終是課堂紀律中的一個重要類型。
2.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集體促成的紀律也有兩類:一類是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班集體的紀律、少先隊的紀律等;另一類是非正規群體促成的紀律,如學生間的友伴群體等。教師應著重對非正規群體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并使之融合到正規群體中來,使每個學生都認同班集體的行為規范。
3.自我促成的紀律
自我促成的紀律簡單說就是自律,它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由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當一個學生能夠自律并客觀評價自己的和集體的行為標準時,便意味著能夠為新的、更好的集體標準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標志著學生的成熟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4.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每項學習任務都有它特定的要求或者說特定的紀律,例如課堂討論、野外觀察、制作標本等任務都有各自的紀律要求。任務促成的紀律是以學生對任務的充分理解為前提的,學生對任務的意義理解越深刻,就越能自覺遵守任務的紀律要求,即使遇到困難挫折也不會輕易退卻。所以,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接受紀律約束的過程。教師如果能很好地用學習任務來引導學生,加深學生對任務的理解,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課堂紀律問題,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
提高教學效率的實質是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為此,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現代教學理論按照遞進嵌套的層級關系把課堂教學時間區分為分配時間、教學時間、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等不同類型,后一變量較之前一變量,其時間范圍逐漸由寬變窄,其與學習結果間的關系也愈加密切。這就是說,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額外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而是要通過提高教學水平和知識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課堂時間損耗,提高課堂學習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同時,由于實用時間、學術學習時間與課堂教學模式結構、教學目標間并不存在直接的聯系,同樣的實用時間和學術學習時間既可用于較低認知水平的 “題海戰術”,也可用于較高認知水平的學習。因而,還應把課堂教學時間的分配與教學目標、內容等因素聯系起來,注意科學分配不同教學組織形式完成各種認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課堂教學目標任務的實用和學術學習時間。這樣,課堂教學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項任務。適當的教學方法是保證良好的課堂節奏的主要條件,一節課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應主要根據教材內容及特點來確定,只有與教材內容及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才能形成良好的課堂節奏,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如何將課堂時間充分地利用起來,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有幾個問題是應該注意的。
1.不要誤入和學生閑聊的怪圈
在課的一開始,教師都要與學生接觸,喜歡與學生閑聊,目的是為了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但很多老師只是為了烘托現場氣氛,一些談話的內容實際上是做給后面的評委和聽課老師看的。說得好,眾人(大多數是聽課者)一笑或報以掌聲;說得不好,實際上是加重學生的緊張,其實際價值不大。
2.限制必要的匯報時間
限定時間的做法是和國際相接軌的。給你一定的時間,請你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把任務完成,當然這個時間是考慮到全體學生的狀況給出的,是能夠讓絕大多數學生在這個時間內完成任務的。這樣,在學生的頭腦里就會有一個時間概念,他會在研究的時候考慮到小組合作的力量,采取必要的分工,在匯報時也會想清楚哪些是重要的,該怎樣表達小組的觀點。
3.要減少記錄的字數
在新教材的課中,每節課都有讓學生做記錄,這很好。記錄是為了保留學生思維的痕跡,也是評價學生的一個很好的材料。遺憾是記錄紙都是由教者自己設計的,學生采取填空式的比較多,其中有一些要寫的字太多,無形中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
三、創建積極的課堂學習氣氛
所謂課堂氣氛是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師生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綜合的心理狀態。課堂氣氛按照師生所表現出的不同特點,大體上可以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對抗的三種類型。為了建立有利于教與學的積極的課堂氣氛,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工作。
1.儀表端正,穩重大方
作為一名教師就是要為人師表,教師的衣著、發式、舉止、姿態以及由此體現出來的風格態度等內容,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那么,什么樣的儀表風度有利于我們的課堂管理呢?我認為應該做到:衣著打扮整潔干凈,美觀大方(并不一定要新奇漂亮,流行時髦,而是要整潔得體,落落大方,樸實整潔的美);行為舉止文雅禮貌,穩重端莊(謙虛禮貌,不粗野蠻橫);待人接物熱情洋溢,和藹可親;教態自然典雅,從容瀟灑,等等。
2.保持陽光的心態和飽滿的熱情
作為教師應該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始終應該保持陽光心態和飽滿的熱情。教師首先是人,他也應該有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有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不好的時候,這是人之常情。但教師更應該記住他職業角色是一名人民教師。作為教師在走進教室之前應該把喜怒哀樂暫時忘在腦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識,有自我調控的能力,因為教師的情緒時刻在感染著學生。
3.了解學生的需要
了解學生需要是課堂學習管理的心理依據。畢竟,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雖然我們教書不是戰爭,學生也不是我們的敵人,但了解學生是我們進行有效教學的有利保證。為此,教師應當把自己置于學生的地位,設身處地去體會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學業水平;平時應主動和學生交流、談心,聽取他們的各種想法和意見,了解他們的學習動機、態度和期望。了解學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真正了解學生我們還是應該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一是要了解學生在想什么怎么想;二是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三是要了解學生的生活經歷;四是要了解學生的知識面。只有這樣我們每節課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好知識的輕重,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面對全體學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行為產生實效。
4.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做學生的老師同時也要做學生的朋友。我們都知道有時學生是因為喜歡這個老師而喜歡這個老師所教的學科,如果能夠讓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就為成功實施教學活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這也是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同時,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教師的“教”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也能在輕松和諧的環境下達到最好的狀態。所以教師很重要的工作是要注意加強和學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讓學生每時每刻都感覺到教師的師愛。但這里應該注意的是,我們所說的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對學生的愛、尊重和教育的前提下的關系,建立這種關系是為了更好地實施我們的教育,但我們反對對學生的逆愛和無原則的寬容。
總之,課堂學習管理得當,組織有力,為學生創造愉快和諧的課堂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聰明才智,將促使學生養成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良好學風,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趙 濤,潘欣鵬.項目質量管理.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2] 鄧世忠譯.[美]凱西·施瓦爾貝著.T項目管理(第二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 黃秀蘭.試論課堂心理氣氛與教學效果.應用心理學,1986,(2).
[4] 黃希庭.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