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軍
五四新文化時期,新詩應時代的召喚而誕生。它不僅繼承了唐詩宋詞的優良傳統,而且還大量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優秀成分,它以獨特的審美視點和精致的語言形式贏得了人們青睞,成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也許因為古代詩歌的輝煌掩蓋了新詩的光輝;也許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還來不及光顧,總之,中國現代新詩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成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種缺失。本文借此談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新詩教學,以求教于同仁。
一、中學語文教學新詩教學的現狀
由于高考考試大綱明確規定,新詩不在考試范圍之內,考詩歌鑒賞,選材囿于古代詩歌,作為詩歌的新詩遭冷遇;考現代文學作品閱讀,選材側重于小說、散文,作為現代文學作品的新詩再遭冷遇;高考作文更是將新詩拒之千里。因此,對視高考為一切的多數教師和學生來說,新詩確實成了最沒用的東西。然而,新詩相對于古代詩歌來說,因其表現的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所以它跟學生比較容易貼近,那種健康的,體現心靈美、語言美等多方面美的新詩,對學生心靈的啟迪作用、感悟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別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我認為,中學語文教學要還新詩以應有的地位。首先,高考、中考要“解禁”,除作文存在著評判上的技術難度之外,新詩完全可以走進詩歌鑒賞和現代文學作品閱讀課中;其次,教材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新詩份量,重視那些文質兼美的不同流派的近作;此外,作為語文教師也應帶頭“去功利化”,用凝聚了人類美好情感與智慧的詩歌文本熏染學生的心靈。
二、中學語文教學新詩教學的策略
《語文課程標準》將學生的能力培養提到了首位,特別強調學生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對于新詩教學,教師應怎樣貫徹“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怎樣去實施能力培養?我把它歸納為四個字:讀、悟、述、品。
讀。新詩音韻響亮,節奏鮮明,是最適宜大聲朗讀的。讀的形式也應多種多樣,首先教師要示范,好的詩歌還需要配樂朗讀;學生朗讀又分自由朗讀、齊讀、輪讀、分角色讀等。讀應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在“悟”中讀,在“述”中讀,在“品”中讀。在讀中學生不斷獲得新的感悟、新的發現,在讀中想象詩歌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悟。詩歌語言具有凝練、跳躍、模糊、含蓄等特點。“好的有分量的詩,往往只說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沒有說出來,待讀者自己去體會。”教師怎樣引導學生領悟詩歌所抒發的感情是學習詩歌的關鍵。要在讀的基礎上,反復琢磨、品味,激發學生去想象、去發揮,通過想象領悟詩歌形象,猜測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走進詩歌的情境,去感悟、去體驗,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述。學生“悟”出的形象是模糊的、粗淺的,只有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學生對詩歌的感受才會更深切,對形象的把握才會更清晰。學生借助想象,將自己頭腦中的一幅幅畫面描繪出來,這一步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連貫性和“說”的能力。
品。清代詩人吳修齡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為米,認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飯,詩則是把米釀成酒。詩歌教學就應引導學生去“品酒”,在“品”中去發現、去挖掘、去想象、去發揮。從而領悟詩歌的神韻,領悟詩歌的美。這一點,和“悟”相一致,但“品”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品味詩歌的語言,以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
三、中學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嘗試創作新詩
高考作文拒絕新詩,但中學語文教學不應排斥學生創作新詩。其實中學生和詩貼得很近,中學生寫詩歌不見得要有多么豐富的閱歷,只要對內心、對世界有所感悟就可以,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創作新詩。近幾年,漢壽縣第三中學在這個方面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也是做出了成績的,學校教科室組織力量編寫了新詩讀本,選詩100首,精選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名家的經典作品,作為課外讀物彌補語文教材新詩份量的不足。語文教師每期都安排一定數量教授新詩,語文組創建了校園詩社,有學生會員500多人。2006年12月學校被省詩詞協會授予“詩詞教育先進單位”,2007年校刊《目平湖》被評為全國“99佳校園文學刊物”。
我國可以稱得上是“詩歌大國”,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詩歌一直是文學的主流。誕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現代新詩,在不斷地變革和創新中沉淀出了一大批內涵豐富、藝術形式獨特的杰出詩作。我們應該努力促成新詩走進中學課堂,走進中學生的文化生活,以期接續起中國詩歌傳統,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