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旭鵬
美術教育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過程,中學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重要階段。中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于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并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中學美術課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正是通過對視覺藝術的欣賞來增強對藝術作品和生活的審美感知能力,在欣賞過程中,用美的形象和意境感染學生,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如何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實踐美,從而使他們得到陶冶、受到教育,并勤于實踐,這是每一個美術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
一、創設情景,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
新的《美術課程標準》把“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強調要培養學生對美術的積極態度。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美術興趣的因素有:①新穎有趣,充滿情感因素的學習內容;②豐富多彩的圖像世界和生動有趣的活動場景;③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與教學手段。
比如,在欣賞中國古代山水畫時,可以放一段中國古箏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可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進一步理解山水畫的意境。有時還可以選擇一些具有文學情節的作品供學生欣賞,如在欣賞任伯年的作品《蘇武牧羊》時,教師可吟唱起“牧羊北海邊,雪地又冰天”的詞曲,使學生盡快進入到作品欣賞的情境中來。這時學生積極認同的心理活動本身就由理性參與欣賞活動而推向深化,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隨之而來的審美愉悅、審美想象。
二、通過作品欣賞,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美術欣賞課教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感受美術作品的外部形式美開始,逐步深化到對作品內容美的認識和理解,并經過長期積淀,最終形成正確的審美評判觀點。
如塞尚的《蘋果與橘子》,其順暢、和諧及愉快情緒的形式機制是由那些主要成分造成的,線條是流暢的、形狀是柔滑圓潤的、色彩是暖調的。桌面向左傾斜造成圓滑的果子有不穩定感,但似乎又在右傾斜的果盆的強力牽制下取得了平衡,這樣畫面既有歡樂的動感,又有祥和穩定的均衡感。但這些定性的分析必須后于學生的評價,教師應當首先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因為對形式因素的剖析勝不過對形式的直覺。直覺是對形式全面綜合性感知,是動態的;而剖析是將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靜態的。在教學中,兩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們需要直覺形式,但不能把直覺神化;另一方面,直覺后的理性分析幫助我們了解所能直覺的東西是那些因素造成的,我們要求學生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在教學欣賞中,教師應當正確地指導學生在形式分析上作出正確的判斷,同時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存在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的判斷和評價能力。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接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能力。
三、開展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但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積極性和提高其審美素質的提高,應開展一些相關活動。
美術老師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融入社會,開“源”建“庫”,讓學生嗅出生活的“清新”,看出生活的美麗,品嘗生活的快樂,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描繪生活、創造生活。可以讓學生去感受大自然風貌,如田野風光美、自然景觀美等,都是學生繪畫的好題材。“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羅丹論藝術》)因此,在特色化美術教學的探索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尋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
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環境美化活動,開展班級間的繪畫、手工、室內裝飾等各種形式的比賽和舉辦作業展、畫展等,充分展示他們的勞動成果將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欣賞、評價藝術作品的能力;或組織參觀各種美術展,參觀時教師可先給學生大致介紹,讓學生在參觀過程中發表意見,開展討論,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獨立的審美能力。通過藝術實踐活動,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得到更好地發展,藝術情感也得到滿足和升華。
總之,一切被理解為美的東西都能引起學生的創作本能和興趣,使他們的生活豐富起來,精神振奮,在不知不覺中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