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蔚蘅 王志安
摘要:結合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的實踐,分析了多媒體技術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優勢,并闡述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優化;應用文寫作教學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視頻于一身,并配以用戶界面,使計算機成為一種應用廣泛的工具,在教學上表現出極大的潛力。應用文寫作課程文種繁多且結構單一,歷來是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個難點。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提高學生學習應用文寫作的興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教學質量,是應用文寫作教學的一個重點課題。
多媒體技術在應用文寫作教學中的優勢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喜歡上應用文寫作課,首先必須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課堂教學,“說靠嘴頭,寫靠粉筆頭”,這種單一呆板的形式容易抑制學生大腦皮層的興奮,使學生大腦疲勞,注意力分散,對學習產生厭煩情緒。而多媒體集文字、圖像、音響、動畫、視頻于一身,用圖文并茂、聲像俱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段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形象直觀,具有很強的表現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有利于拓展課堂教學信息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大多憑借一本書、一支粉筆和一張嘴來傳授知識,課堂容量小。而多媒體的使用,大大縮短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增加了課堂知識的容量。教學課件一般都是課前設計好的,教學過程中,大量的文字、圖片、影像等只需輕點鼠標,隨即便可展現在屏幕上。教師沒有板書、畫圖的負擔,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來把握教學重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與學生進行交流。教學內容上,可隨時將最新知識和大量針對性強的例文充實到課堂教學中去,及時反映學科的前沿動態,滿足學生的專業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提供給學生最大的知識信息量,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有利于增強學生記憶力,優化教學效果人類是通過各種感官把外界信息傳遞到大腦,經過大腦分析和綜合獲得知識的。多重感官同時對大腦進行刺激,有益于對記憶的保持。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視覺獲得的知識占83%,通過聽覺獲得的占11%;學習時使用視覺媒體,其注意力集中的比率為81.7%,使用聽覺媒體為54.6%;學習同樣內容,只讓學生聽,三個小時后能記住60%,只讓學生看,能記住70%,讓學生視聽并用,三個小時后能記住90%。事隔三天,三種學習方法的記憶率分別為:15%、40%、75%,視聽并用的記憶率遠遠大于前兩者之和。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記憶力,鞏固所學知識,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如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這一點至關重要,而多媒體教學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手段。多媒體教學善于將圖形與色彩、動像與靜像有機結合起來,還可以通過改變字的大小、粗細、顏色,設計字的閃爍或配上聲音、插圖、動畫等手段達到強調的目的。這樣一來,靜態的板書一下子活躍起來,教學重點得到了強調和突出。通過多次演示教學重點和難點,更能加深學生印象,從而使其更好地理解教學目的。如講解求職信的寫法,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在求職信的寫作格式和例文之間反復切換,并通過提問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加以強調,這樣學生就基本掌握了求職信的寫作格式。在此基礎上再布置作業,就水到渠成了,學生很輕松地就能寫出一篇規范的求職信。再如,對公文的格式、隸屬關系和行文規則,學生很難理解,教師可以通過投影把公文原件或仿真課件展示在屏幕上,或畫一些圖表,舉一些實例,這樣就可以化難為易,引發學生對公文的興趣,加深對枯燥理論的理解,成功突破教學難點。
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應用文
寫作教學的途徑
圍繞教學目的,選擇恰當的表現形式,制作出一流的課件多媒體課堂教學的省時高效,是以課前的費時費力作為基礎的。備課時,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圍繞教學重點難點,廣泛搜集資料,精心制作課件,把抽象的理論用多媒體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可以搜集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最新社會動態,給學生提供典型的例文和寫作素材。表現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例如,比較相近文種的異同可以用表格說明,上新聞課可以下載一些最近消息,上廣告課可以搜集一些廣告標語、圖片和視頻,上旅游文書課可以插入導游詞、圖片和視頻等。當然,課件制作時應緊緊圍繞教學目的去考慮,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與課程內容關系不大的要果斷舍棄。課件制作還要遵循“簡約性原則”,即課件內容要簡潔扼要,重點突出。課件畫面的布局要符合學生的視覺心理;畫面的色彩要符合學生的視覺美感,線條粗細、字符大小要保證學生看得清楚;文字要精煉,不要把整段課文照搬上去,因為冗長的文字容易使人感到厭煩而容易遺忘。應該像過去傳統的板書那樣,只寫一些提綱式的東西,只有少而精,才會印象深刻。
注重與學生交流,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多媒體教學要注重與學生互動交流,教師不能只坐在電腦前操縱鼠標,對著屏幕解說,師生各自面對冷冰冰的電腦和顯示屏幕,這樣多媒體課件就成了橫插在師生間的“第三者”,僅僅作為一種演示工具,出現“黑板搬家”的現象。華盛頓博物館門前石碑上有這樣一段話:“告訴我,我將忘記;給我看,我可能記住;讓我參與,我能理解”。所以,學習應用文寫作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而不是僅僅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教師不要從頭到尾只按照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思路滔滔不絕地講,一頁接一頁地翻課件,這無異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學生只會昏昏欲睡。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交互性和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應該多提問,善于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例如,講到修辭體廣告的寫法時,可以先讓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廣告實例。教師再補充例子的時候,也不要馬上給出答案,而要先問一下學生,這個廣告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是“雙關”,還是“對偶”?先讓學生想一下,實在回答不出教師再給出答案,這樣印象才深刻。要多用設問句,少用陳述句。教師上課時眼睛不能只盯著電腦屏幕,而要看著學生,才能判斷學生是理解,還是疑惑,是全神貫注,還是漠不關心,進而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講授方法。此外,還要注意借助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來幫助表情達意,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把握好課堂信息量和授課速度,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多媒體的使用,增加了課堂教學信息容量,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過猶不及,如果一味追求信息容量,效果反而不好。因為課堂信息量過大,畫面切換頻繁,教學進度太快,學生一直處于過度緊張狀態,沒有足夠的時間理解、消化、記筆記,學生會因無法跟上教學進度而失去興趣,甚至引起反感。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好課堂結構,要把握好課件的播放節奏,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確保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尤其是對于首次接觸多媒體授課的學生,開始應講慢些,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再適當增加信息量,加快教學進度。對于一些重要的、較難理解的內容,不僅要采用醒目的色彩、較大的字體等手段予以強調,而且要用較慢的速度詳細講解每一項含義,必要時還要重復回放,以便學生加深理解,并有時間作筆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課件放在校園網上或采用拷貝的方法提供給學生,供學生自己學習,讓學生盡量做到課前預習,帶著問題聽課,課后復習,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運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學生的寫作練習,實現教學的最終目標寫作訓練是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正如巴金所說的:“只有寫,才會寫。”所以要多布置些作業,像通知、請示、計劃、總結、合同、求職信等這些常用的文體,都應該讓學生練習。布置作業時,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首先,可以把有關寫作材料通過投影儀打到屏幕上或制成課件,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擴大了課堂練習的內容。其次,可以在屏幕上顯示該文種的特定格式和寫作要求,再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精選一些時代感強、體式規范、內容貼近生活的優秀范文供學生學習,同時找一些典型的“病文”供學生討論,讓學生按照正確的格式寫出規范的文章。再次,評改作文時只需將學生的作文放在投影儀上,或在課件上展出,師生共評共改。也可以選幾篇最好的和問題較多的習作進行比較,孰優孰劣,一目了然。被選作范文的學生(最好署名,讓他覺得很光榮)會因此而受到鼓勵,增強信心;被當作反面例子的學生(注意不要署名,保護他的自尊心)也因此而懂得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今后應該如何改進。其他學生則會暗中使勁,爭取下次讓自己的作文成為范文。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和濃厚的興趣。
總而言之,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是現代科技的進步,也是教學活動的一大改革。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既要充分利用它無可比擬的優勢,也要注意克服它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探索出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使多媒體技術在輔助教學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熊旭軍,姬五勝,趙海闊.對多媒體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甘肅科技,2006,(6).
[2]王迅.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應用寫作課教學[J].職業圈,2007,(16).
[3]鄭浩昊.高校實施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高教論壇,2005,(4).
[4]李道蘇.當前多媒體教學中的若干認識誤區[J].紡織教育,2007,(1).
[5]周荃,胡奕.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手段的歷史性轉型[J].廣州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
[6]楊月江,劉士杰,耿子林.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與應用探究[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7,(3).
作者簡介:
農蔚蘅(1963—),女,壯族,廣西崇左人,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文寫作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