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意境欣賞教學是在教師主持下的雙邊活動。教師具備文學素養,提高審美能力,掌握文學意境欣賞技巧,是順利開展文學欣賞教學的前提。文章結合語文課本中的范文,分析意境創作和欣賞的一般規律,從品情景交融、品虛實相生和品無窮韻味三個角度,探索意境欣賞教學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文學意境;欣賞;教學
文學欣賞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文學欣賞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解讀文學作品蘊含的深刻思想,從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二是領略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從而體驗審美情趣。在藝術形式上,最具欣賞價值的是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和韻味無窮是意境的基本特征。文學意境是文學形象的高級形態之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指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意境,是文學欣賞的重點和難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筆者從意境的三個基本特征入手,探討意境欣賞教學的有效途徑。
品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現特征。作者將感情融會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來抒發感情。意境的探尋和體味,一般從景和情兩方面著手,其中“情”是難點。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找情感源頭,知人論世古代藝術理論家認為,要品評藝術作品,除了必須具備豐富的藝術鑒賞經驗之外,還必須“知人論世”。作品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關,找到作者情感的源頭,才能摸準作者情感的脈搏。例如,必須了解李白重情誼、愛游歷的性格特點,才能準確把握《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情”——對美景的向往、對不能同游的惋惜、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和離情別緒。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故都秋景的“清靜”和“悲涼”,不僅僅是景物的特點和作者故都賞景時的心態,而且是作者對整個人生和時代的感悟。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和寫作背景,為深刻理解文中之“情”做好鋪墊,將有助于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抓文眼,順藤摸瓜詩有“詩眼”,詞有“詞眼”,文有“文眼”。“眼”可以細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境界。“詩眼”、“詞眼”能傳達主旨。如王維《送別》中的“君言不得意”。“不得意”,不僅交代友人歸隱的原因、表達他的不滿,而且從側面表達詩人自己對現實的憤懣。散文中的“文眼”,是散文主題的凝聚點,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故都的秋》的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是故都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這一情調彌漫了全文。引導學生找“眼”,順藤摸瓜,弄清楚作者的感情基調,是教學過程不可忽略的環節。
分析景物特點和情感語言,把握情感“境由意造”,“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特點傳遞著作者的情感體驗。如范仲淹的《蘇幕遮》,借助對寥落蒼茫、迷蒙凄清、蕭索零落秋景的描寫,表達羈旅愁思。情感語言能直接或間接表露情感。如范仲淹的《蘇幕遮》:“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杜甫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作品中的“愁”、“悲”、“孤”字,直接體現了作者的情感。如李益的《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不堪”、“強”間接傳達出作者內心的凄涼、意志的消沉。教師如果能正確引導、啟發學生通過分析景物特點,體味其寓意,并琢磨情感語言,學生便有可能較順利地把握作者的感情脈搏,體味其中的意蘊。
品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意境的結構特征。虛實相生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增添審美情趣。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中,“朱雀橋”、“野草花”、“烏衣巷”、“夕陽”和“燕子”等為實景,對六朝古都繁華景象的聯想、對歷史變化的洞察與領悟、對現實的聯想與對比、對大唐社稷的擔憂以及詩人忠貞正直的形象和無邊的思緒等等,均在虛境之中,這數層意蘊均由實境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得來。
在虛與實之間有一橋梁,那就是聯想和想象。文學作品的構思離不開聯想和想象。作者在創構意境時,以聯想和想象為橋梁和紐帶,將客觀和主觀相結合。宗白華說:“藝術的源泉是一種極其強烈的不可遏制的情緒,挾著超越平常的想象力。”欣賞文學作品,同樣離不開聯想和想象。文學欣賞活動從藝術形象的感受開始。文學的藝術形象是間接形象,必須借助語言的中介,運用想象、聯想,把語言描繪的形象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在欣賞者的頭腦中間接地映現圖像,然后才能在感覺上感受、把握形象。再則,文學形象體系和意義結構中包含著許多意義不確定的“未定點”或“空白點”,即所謂的“召喚結構”,這種結構是想象的用武之地。欣賞教學又是一個審美再創造過程。教師如果能鼓勵學生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以自己的經驗,還原并充實意境的形象,鑄造自己的“哈姆雷特”,學生便可以在欣賞作品意韻的同時,享受到藝術再創造的喜悅。
從“實”到“虛”,由“境”索“意”作者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從作品所描繪的生活情景、自然景色中與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實”到“虛”,由“境”索“意”。表現人物動作、情態和心理的詞、修飾性的詞以及細節描寫都可以作為由“境”索“意”的橋梁。例如,欣賞《故都的秋》,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找出文中的實境:破屋、槐樹、日光、破壁腰、落蕊等,再由“細數”、“一絲一絲”、“靜對”、“極細微極柔軟”、“衰弱”、“落寞”等詞或短語展開聯想和想象,想象出觀察者悠然的姿態和閑適、愜意的表情;感受北國秋風的蕭瑟、秋意的凄切和作者心境的清靜與悲涼,并與作者產生共鳴。欣賞趙師秀的《約客》,由“閑敲棋子落燈花”這一細節展開聯想和想象,領會蘊藏其中的情——客人久久不至時的焦躁不安。
由語言的變形處展開想象中國的詩歌創作,有時會將語言變形,如改變詞性、顛倒詞序等等,給讀者留下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如蔣捷的《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紅”、“綠”,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是語序顛倒。遇到類似的情況,教師可以舉一些例子,引導學生初步感知、了解詩歌語言組織的規律,還原顛倒的語序,斟酌活用詞的深層含義,并由變形處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理解詩人在特定環境中的思索及寓于景象中的情趣,從而把握詩人的真實意圖與情感側重點。用聯想和想象填補作者留下的空白。有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古詩詞,像影視中的“蒙太奇”,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創造的空間。如“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象”好像是孤立的,“意”卻有著內在的聯系,似離實合,似斷實連。詩歌最富有靈氣,詩的靈氣在于雋永,在于“字短情長”,字里行間總是留著啟人聯想、開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將天各一方的夫妻間掛念,盼歸但“歸期未有期”的哀傷、惆悵和無奈,看著窗外淅淅瀝瀝的秋雨一點點漲滿池塘,詩人的心理感受等等,統統隱于空白。“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含蓄雋永的語言,都給讀者留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用想象和聯想去補充、完善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作品的場景,會其意,并再創造,便能使學生獲得審美享受。
品無窮韻味
韻味無窮是意境的審美特征。“韻味”是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風格、語言、體勢等因素共同構成的美感效果。它雖然從屬于整個文體層面,但在意境這種內蘊的領域表現更為充分,它是由意境傳達的極美的韻味,是意境必備的審美效果。如歐陽修的《踏莎行》,構思新穎,上片寫游子途中所見所感。以樂寫愁,倍增其愁,欲抑先揚,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由實景到想象。即景生情,即物設喻,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含蓄。下片設想閨中人對游子的深切思念,進一步襯托出游子思歸的強烈與迫切。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散式結構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整首詞比喻生動,以春水喻愁,以春山況遠,設想新奇,以虛襯實,情景交融,言簡情深,婉曲深致地表現了纏綿的離愁。意境深遠,有強烈的美感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品韻味,可以作為欣賞教學的一個單獨環節,也可以將品情景交融、品虛實相生與品韻味交叉互換進行。不論采用哪種形式,都應將表達技巧和文體特點作為關注焦點。
熟悉意境創作常用的表達技巧在意境創作中,作者十分重視表達技巧的運用。在表達方式上,最常用的是描寫和間接抒情;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通感、對比和夸張等;在表現手法上,除上述的虛實結合、想象和聯想之外,常用的還有:反襯、烘托、用典、渲染、點面結合、動靜結合等等。例如,歐陽修的《踏莎行》:“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以散發芳香的青草與和暖的春風反襯詞人無窮的離愁別緒。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氣氛,襯托夜的深和靜。教師若能幫助學生熟悉意境創作常用的表達技巧且熟記一些典型例子,將會使教學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注意文體的特點詩歌和散文在意境創作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品韻味的過程也基本相同。但是,在表現技巧上,各有特點,欣賞美感效果的過程也應注意針對不同的特點進行。品詩詞,要特別注意作者所“煉”的字。詩詞佳作中所“煉”之字,往往達到幾字乃至一字傳神的精妙境界。如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僅用一個“鬧”字,就把一派生氣蓬勃的熱鬧景象表現得淋漓盡致。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詩詞中,常常借用典故,使詩歌的內涵更豐富,意蘊更深遠。如秦觀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中,“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連用兩則典故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為官、前途渺茫的無數重的恨。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咀嚼、體味詩詞中關鍵字、詞的無窮意味,細心體會作者用典的目的,品味其技巧。散文一般通過描述生活片斷來表達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其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內容散、“章法”散和“筆法”散;“神不散”一方面指意蘊通達,圍繞一個主題,一線貫穿始終;另一方面指內在的韻味、情趣籠罩全篇,或清新、或雋永、或華美、或古樸,因作者的風格而異,歸旨卻為一。品散文的韻味,不可忽略“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為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師還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喚醒他們的美學細胞,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在“知人論世”,把握作者的“情”,揭示作品的思想境界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發現美、理解美;以作品描寫的“景”為對象,引導學生鑒賞美,接受美的感化;在品無窮韻味時,引導學生享受審美的快感。“文無定法”,意境的欣賞也沒有固定模式。欣賞意境可以有多個切入點,可用多個視角交叉切換。教師若能根據作品以及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挺.文學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勞承萬.現代美學原理綱要[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喻鳳一(1956—),女,廣東省湛江市高級技工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學、文化素質教育、校企聯合辦學。
(本文責任編輯:宋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