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馬保東
摘要:從多方面說明了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重要性和我院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情況,指出目前計算機基礎教學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必須面向應用改革計算機基礎教學。闡述了對計算機基礎教學內涵的理解,表明計算機基礎教育從內容上已擴展為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和應用教育,在時間跨度上覆蓋了大學生四年的本科學習階段,并預言隨著大學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深入發展,在大學一年級開設結合專業的計算機應用課程將成為可能。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
在高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計算機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我院在1995年成立了計算機基礎教研室,并從此開始向全體在校大學生開設計算機基礎課程,計算機基礎知識與高等數學、物理知識一樣,成為各專業必需的基礎知識。
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新階段
1997年,教育部在《加強工科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提出了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三個層次,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10年來,我院積極貫徹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的基本目標,計算機基礎教學在各專業的本科培養計劃中已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講授計算機基礎(文化),第二學期講授計算機基礎(語言),后續計算機基礎課程由各系根據本專業特點設置。
目前計算機基礎教學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僅表現在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地位有了科學的界定和理性的認識,還表現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已滲透到計算機基礎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具有計算機專業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已經成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骨干。我院計算機基礎(文化)被評為天津市市級精品課程,計算機基礎(語言)被評為院級精品課程;研究論文和編寫的教材在質量和數量上都保持著上升的勢頭;計算機技術與各專業的融合及各專業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日趨明顯和多樣化。
可以說,我院的計算機教學同全國一樣進入了歷史上最火熱的時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如何使計算機基礎教學更加科學,更加符合教學規律,并且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目前考慮的問題。
面向應用改革計算機基礎教學
計算機基礎課程不僅有其基礎性,還有其應用性。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內容必須反映計算機技術的迅速進步。幾年來,我院計算機基礎(文化)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每年都在變,在不停地更新。例如,操作系統實驗,從Win98、Win2000發展到現在的Win2003;字處理系統由Word6.0、Word97、Word2000更新到現在的Word2003;電子表格由Excel97、Excel2000更新到現在的Excel2003;由單臺計算機、局域網發展到因特網,同時還增加了多媒體、數據庫等內容。
計算機基礎(語言)課程根據專業特點分別講授C語言程序設計和VB程序設計。部分講授C語言的班級采用雙語授課方式,藝術系的VB程序設計使用特色教材,結合專業特點側重于圖形圖像的處理。實驗教學內容也隨之作相應調整,如C程序設計實驗,鼓勵學生使用面向對象的C++編譯軟件調試自己編寫的程序。我們從重視實踐能力的角度出發,力保實驗教學內容的相對穩定性,又使所用的軟件保持先進性。
在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重點,在充分考慮社會發展需要的前提下,處理好實踐技能與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關系,適當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如:計算機基礎(文化)的理論課時和實驗課時的比例為1∶1,計算機基礎(語言)的理論課時為36,實驗課時為28。同時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從2003年開始,我們開展了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教學,采用大作業的方式,指導學生編寫實用程序,加大學生業余上機實驗的時間,鼓勵學生上網完成作品等,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拓展知識,并將實踐知識認識上升到理論高度。無論是計算機基礎(文化)還是計算機基礎(語言),都要求學生在學完課程后交一個作品,并計入到期末考試成績中。
我們認為基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計算機基礎(文化)教學的理想模式之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初學者在學習某些應用軟件時,可以先知其然而不必知其所以然。教師的教學只圍繞一個目標進行,而學生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由淺入深,邊學邊練,完成自主學習任務,不斷提高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幾年的實踐和總結,我們已向學院提出了計算機基礎(文化)教學改革的具體意見,有待今后的實施。
關于計算機基礎(語言)的教學模式,我們認為無論采用哪種程序設計語言(C/C++,VB或Java),都應講解程序設計的基本方法與基本思維方式。應該說,相對傳授知識來說,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對教師更具有挑戰性。因此,從教學改革的長遠考慮,要達到計算機基礎(語言)教學的課程目標,還需要在培養學生思維上用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時間。同時,由于實踐在計算機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有必要增加實驗學時,并提高實驗教學的地位。
對計算機基礎教學內涵的理解
計算機基礎課的目的是為學生今后應用計算機知識與技術解決專業實際問題奠定較為堅實的基礎,并為某些專業課程打下基礎。該課程在為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作用。而且由于授課對象是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因此,計算機基礎課在課程的組織、內容的選取和授課的深度上應有別于計算機專業的課程。
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大學公共基礎課層面上的計算機基礎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術和應用,不包含(或極少包含)專業性知識。例如,使用某種語言的程序設計、數據庫、網絡、多媒體等方面的技術與應用,以及硬件技術基礎等。這些內容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使他們在各自的專業中能夠有意識地借鑒、引入計算機科學的理念、技術和方法,同時還能使學生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認識和利用計算機,并處理計算機應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計算機基礎教學有很強的應用背景,有一些相對穩定的、基礎性的并能使學生長期受益的內容必須講授。在授課時,教師不僅要注意基本概念、方法和技術的講解,而且要努力做到“授人以魚,更要教人以漁”,從而使學生能夠終身學習和主動應用計算機。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意識,讓學生自己體會和領悟到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并通過應用進一步加深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和有關技術的掌握。
計算機基礎教育涉及的范圍非常廣,在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知識、能力、素質方面所起到的基礎性和先導性的作用是任何課程也不能替代的。由于各專業在計算機知識結構與應用類型方面的要求不同,因此有必要制定出符合計算機基礎教學規律的、因學生專業而異的教學方案。深化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使課
程設置更加合理,教學內容更加科學,教學模式更加有效,還需要廣大教研人員進一步地探索和創新。
參考文獻:
[1]張森.論我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今后發展[J].計算機教育,2005,(10).
[2]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育新階段的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4,(9).
[3]訾秀玲.面向應用的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05,(12).
[4]楊慧.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初探[J].現代計算機,2008,(5).
作者簡介:
李莉(1960—),女,天津市人,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計算機基礎教學,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技術。
(本文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