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森林的多種功效能保障糧食作物的豐收;發展“木本糧油”樹種可以解決糧食難題。
【關鍵詞】 林業 糧食安全 木本糧油
我國現有人口13億,預計2030年將增至16億。專家計算,我國最適合的人口是8億。為此,將面臨一人資源兩人消費的狀況,在糧食方面更加嚴重,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從林業上尋找辦法,在非耕地上挖掘潛力。
1. 林業的多重作用
優質高效地發展林業,能夠帶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大效益。憑借森林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和凈化空氣的功效,能促進糧食的生長和豐收。許多林木本身也生產糧食和油料,稱為“木本糧油”。 建設林業,發展木本糧油,對保障糧食安全、改善國民營養將發揮重要作用。我國農業用地約為90億畝,其中耕地18.26億畝,其他70多億畝是山地和草原,決定了可開墾的農田有限。從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希望在山,潛力在林。
2. 林業保障糧食安全
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是制約糧食產業的重要因素。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將為農業生產發揮屏障作用,庇護糧食生產的安全。
2.1 改善氣候
森林改善氣候的功能有增加降水、保持空氣濕度、緩解溫室效應等。森林促進降水:一方面蒸騰作用使大量水蒸氣上升,并促進冷熱空氣垂直運動,使水蒸氣在高空與冷空氣相遇形成云層;另一方面,森林植被釋放出腐質微粒作為生物核凝結云層變成雨滴。坡地森林通過蒸騰作用減少了緩坡耕地和平地糧食作物的蒸騰,保持糧食作物周圍的大氣濕度,促進糧食生產。農田防護林的蒸騰作用也比糧食作物大得多,太行山區1平方米的闊葉林樹葉在生長旺季12小時內平均蒸騰4.4升水分。防護林的蒸騰作用提高農田相對濕度,促進糧食增產。有林網保護的農田相對濕度提高10%—20%,農田蒸發量減少8%—12%,糧食增產10%—20%。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緩解了“溫室效應”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2.2 保持水土
山區、丘陵區50%—90%的耕地在坡上,水土流失嚴重。如西北黃土高原區,每年每畝坡耕地平均流失土壤7.5噸?;謴蜕种脖皇欠乐顾亮魇У闹伪敬胧?。林冠截留降水和森林死地被物貯水的作用都能阻攔地表徑流對土地的侵蝕,能有效防止坡耕地水土的流失。林冠能承載降雨量的15%—40%,削弱雨滴對土壤的侵蝕。再則天然林地表枯枝落葉形成的腐殖質豐富,土壤疏松、孔隙多,降雨容易被吸收和滲透,使地表徑流大部分轉變為地下徑流,一次降雨60 毫米以下時不產生地表徑流,林區的徑流量削減78.4%。近年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的實施,森林保持水土的功效已在各地實現。
2.3 改良土壤
森林能將大量的枯枝落葉轉化為有機物,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森林能調節地下水,抑制土壤返鹽,有效防止土壤次生鹽漬化。林帶樹高5—7倍范圍內地下水位可降低20—30厘米,對周圍一定范圍的鹽堿化具有調控作用。林帶內部、距林帶50米處、距林帶500米處的耕地含鹽量分別為0.16%、0.27%、0.37%。要使退化耕地變成可耕地,必須重視耕地的保肥、培肥、增肥和保濕,同時通過恢復林草植被,在森林的養護下恢復地力。“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有效地保護了850萬公頃農田和120萬公頃草場,糧、草增產率達15%—20%。
2.4 涵養水源
森林內的死地被物能吸收大量降水。苔蘚及死地被物能全部吸收5毫米以下的降水。由于苔蘚、地被物層較好的持水性能,在攔蓄降水、增加下滲、減少地表徑流中起著重要作用。林地的土壤疏松、孔隙多、富含有機質和腐殖質,水分容易滲入和被吸收,能減小洪峰流量,增加地下徑流,促進水流均勻進入水庫、湖泊和河流,延長水資源在流域的滯留時間。森林覆蓋率高的流域和低的流域、有林地和無林地相比,河川年流量都高得多,增加幅度在21.8%—32.8%。充分利用這些水資源,充分發揮蒸騰作用,將對糧食生產發揮巨大的作用。
2.5 防風固沙
風蝕是旱作耕地沙化的主要因素。森林植被可以防風,減弱低溫風和焚風對糧食作物的危害,降低耕地起沙的動力,減輕沙塵的危害。森林是防止低風危害農業的屏障。在林帶迎風面5倍于林高的距離,在背風面25倍于林高的距離,風速減少10%—20%。森林可以固沙和改良沙地。龐大根系不僅牢牢網住土壤,鎖住沙丘,減少土壤流失,遏制沙化面積擴張;還將大量的枯枝落葉轉化為有機物,改善沙土的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農田防護林體系也為保障糧食穩產和農民增收發揮作用。而核桃、柿子、大棗等木本糧油樹種都屬于生態經濟兼用型,具有一般森林的上述生態效益。
3.木本糧油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日常觀念里,糧食和耕地密不可分。然而,面對有限的耕地、豐富的非耕地和眾多的人口,我們的視線完全可以超越耕地,投射到適于木本糧油發展的廣闊山地上。
3.1我國發展木本糧油的條件得天獨厚
我國木本糧油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有100多種,含淀粉20%以上的90多種。板栗、棗、柿等都具有很高的營養和經濟價值。木本油料樹種200多種,含油量50%—60%的50多種。油茶、文冠果、山杏、榛子等含油量高達79%,遠遠高于花生、芝麻、大豆的含油量。我國山地廣闊,山區占國土面積的69%,沙區面積占18.2%,適宜栽植的土地還有兩億畝。
3.2發展木本糧油成本低廉
種植木本糧油林木能收獲糧、油、果,又能收獲飼料、木材等。而且適應性強,各地都可擇優發展。既能利用山地,又不占用耕地,還在很大程度上免除耕作和灌溉。這些抗逆性強、適應范圍廣的特點是傳統糧油作物無法比擬的。例如,榛子耐陰耐旱,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樹種,作為林下灌木培育,能促進森林立體經營和提高森林生產力;松林里大量的松籽可作為優質堅果加工利用;除了東北和高寒區外,各地都能栽板栗,在沙地、平地和山地都能建立優質板栗園;干旱向陽的地埂、山溝里大面積生長的酸棗,作為砧木嫁接后的大棗生長良好收獲多;山區坡地的核桃碩果累累;“鐵桿莊稼”的柿子,適應性更強,在干旱、瘠薄、鹽堿化的立地條件下也能豐收。因此,開發木本糧油事半功倍,成本低廉,還可把勞動力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所需的成本和人力都要比傳統糧油作物少得多。
3.3 木本糧油是很好的綠色食品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孜孜追求“吃得健康”。木本糧油作為綠色食品,能幫助人們實現這個愿望。增強人體免疫系統功能是緩解疲勞、避免疾病的關鍵,從飲食看,最好的方法是食用富含抗氧化物的天然食品。維生素E、C、A等抗氧化物可以控制體內的氧自由基,保護人體免疫系統。而木本糧油中的堅果和干果,是這些抗氧化物的最佳來源。每周吃5次堅果和干果,能使心肌梗塞發病率顯著降低。木本糧油富含植物纖維,還可幫助消化和防治便秘。多吃核桃、榛子等堅果,能顯著降低II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還可以提高視力,堅固牙齒,延遲衰老。
3.4木本飼料促進林牧協調發展
木本糧油能為牲畜提供富含營養、味道鮮美的飼料,同時節省制作飼料的糧食。農科院王文璽研究指出,我國每年進口的糧食中有500多億公斤要做飼料。全國現有木本飼料5000億公斤,用上2%就有100億公斤,潛力極大。木本飼料具有營養價值高、喂養效果好的突出優點。例如,檸條的枝條富含多種營養物質,鈣磷比例協調,鉀鎂的含量超過羊的正常需要量。粗蛋白含量達9.85%—17.29%,超過玉米、多數干草和秸稈;粗纖維的含量也高,超過一般牧草。維生素存在于各種青綠飼料中,而在干草中含量很低或沒有。檸條枝條在冬季仍為鮮濕狀態,維生素沒有損失,可正常供應家畜的維生素,檸條作為木本飼料的代表,是家畜天然的冬季飼料資源,對畜牧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4.結論
大力發展林業,重視栽植木本糧油,可在全國各地蓬勃地打造出森林茂密、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社會穩定、效益顯著、環境宜人的中國農林產業新格局。
崔小紅(1980.1—),男,山西高平人,林業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核桃研究推廣等林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