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借助影視手段增強課程實效,提升教學質量,完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紅色革命題材影視。它不僅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集體感和榮譽感。還可以培養他們的健康人格,使他們在當代消費文化中建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關鍵詞革命題材;價值體系;人文素養
魯迅曾說立國必先立人,西方學者英格爾斯認為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所以,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是中國21世紀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前提,其中的素質主要包括文化知識、品德、心理和身體素質等。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的人才和輸送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培養的人才素質如何,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有著重大的意義。高校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更應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和人格精神的健全,其主渠道便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這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為依托提出的新要求,既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責任,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進方向。
一、以影視手段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中央、國務院2004年10月曾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對于全面實施科教興國,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自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打破了1950年代以來建構的革命價值體系和1980年代的思想啟蒙傳統,社會受眾在欲望化、快餐化、讀圖化的時代更注重于享受,并逐步喪失了原有的信仰和價值體系。而作為抵抗社會世俗化的最后一片凈土的高校,需要培養大學生獨立、公正和正義的價值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單純采取傳統說教的方式,實效性較低,難以為學生所認同;若能輔佐以生動活潑的多樣化藝術教學手段(如電影、VCD、DVD等視頻),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引導學生健康向上的德育觀和價值觀的生成。因為作為視覺文化符號傳播系統的影視契合了消費時代大學生讀者的視聽需求,有利于吸引大學生的“眼球”,所以,影視化教學成為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之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渠道,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影視文化尤其是貫穿著愛國主義情懷的紅色革命題材影視來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集體感和榮譽感,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服務。
匈牙利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早年出版的《電影美學》中預言:“隨著電影的出現,一種新的視覺文化將取代印刷文化。”而今,在這個讀圖的時代,視覺文化已經成了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視覺上的刺激性帶來心理上的挑戰感,而畫面和音響效果的配合,能使人內在的情感受到充分觸及,邏輯理性得以按形象主體的展示重塑,視覺圖像成為這個世界最基本的面貌,而認識圖像、分析圖像和批評圖像被看做當代人最突出最具有發展力的能力之一。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的,整個“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影視藝術以其視聽綜合、時空綜合、藝術與技術綜合的絕對優勢而引人注目,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社會進步與精神文明建設。高水平的影視作品不僅能促進商業效益,而且可以增強一個民族的思想文化影響力,提高該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整體形象。而作為視聽圖像之一的紅色革命題材影視所提供的圖像符號和視聽語言,本身集娛樂性、思想性和教育性于一體,具有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改造功能。
據一項調查顯示,每年大學生看電影超過16部的比例達到50.9%。通過看電影,“了解一些文化、歷史,特別是了解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審美欣賞、審美創造的能力,這對于繼承中華民族輝煌的文明遺產,追求剛健昂揚、豪邁博大的人生境界,涵養當代大學生豐富健全的個體人格,高尚充沛的審美素養,甚至對于科學的創新、思維的變革、技術的發明都有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借助優秀的影視作品特別是紅色革命題材影視作品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質教育,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創新,必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紅色革命題材影視對大學生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著名導演馮小寧繼《紅河谷》《黃河絕戀》之后,又為我們奉獻出他的“洋人眼中的中國”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也是他“戰爭與和平交響詩”的最后一個樂章——《紫日》。其故事發生在1945年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蘇軍坦克沖破大興安嶺日軍防線,在一座中國東北集中營的刑場上解救出了唯一的幸存者:楊玉福。在將楊玉福和傷員一起往后方轉移的途中,軍車誤入日軍軍營發生了一場激戰。楊福和一位名叫娜佳的蘇聯女軍醫僥幸逃進林區。中途他們遇見了在混戰中與父母失散的日本少女秋葉子,三個人一起踏上了求生之路。三個語言不通、敵對的青年相互充滿戒備,有時甚至要殺死對方才能得到自己的安全。一路上經歷了敵視、缺糧、山林大火、沼澤、猛獸等一系列磨難,患難之中漸漸產生了友情,秋葉子也被娜佳和楊福的善良所感染,對自己長期以來所接受的“教誨”產生了懷疑。盡管語言不通,三個年輕人卻幾乎忘記了戰爭的存在,互相露出了善意的笑容。最后齊心協力,走出死亡陷阱,并在無意中得知戰爭已經結束的消息。當他們懷著生活的希望奔向林外時,看到了一場恐怖的大屠殺。為了阻止狂人的屠戮,秋葉子跑出去告訴他們關于和平的消息,卻被日軍殘醋殺害,悲憤的楊玉福和娜佳向日本法西斯射出了復仇的子彈。影片著重書寫了人類對生命的渴望,人性的崇高和偉大。影片通過二戰最后時刻中國戰場上中、俄、日三位青年之間發生的故事,揭露了挑起戰爭和仇恨的法西斯的罪惡,探索了反抗侵略戰爭的正義人性的偉大力量和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層次思考,融藝術的畫面與高亢的民族精神、崇高的人性及對和平的呼喚于一體。
大學生是一個年輕的走在時代前沿的文化群體,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學術底蘊,能夠理解電影中深邃的理論探索。《紫日》是一部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愛國主義影
片,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塑造他們的個性和性格,而且可以開闊大學生的文化視野,充實他們的文化底蘊,使他們明白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至理。正如清華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張豈之先生所說:“人文教育主要是對于人的精神創造。評價人文教育的尺度,要從對于人的價值的認識以及如何實現其價值方面加以衡量,通俗地說,就是要看人的素質如何。價值、理想、素質等無法用長度、寬度和體積等作為標記。他們都是物質創造力的源泉。因此,文史哲和藝術教育雖不講物質的功利性,但是它要講潛移默化,講精神境界,講美的追求,講人的價值及其實現的途徑。”作為人文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影視化教學對大學生影響深遠。《鋼鐵戰士》是新中國電影初創時期最受人矚目的革命戰爭題材作品,塑造了解放戰爭中張志堅、老王和小劉三位具有鋼筋鐵骨般意志的個性鮮明的英雄戰士形象:張志堅深沉剛毅,威武不屈,老王細心沉穩,善于辨析,小劉年幼天真,英勇無畏,都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智取威虎山》中的孤膽偵察英雄楊子榮智勇雙全,喬裝入虎穴、巧斗頑匪座山雕,最后終于智取威虎山,那種臨難不畏、臨危不懼的英雄氣概,那種勇敢、智慧、毅力和勝利信心總是影響著一代代讀者。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上甘嶺》描述志愿軍某部八連在僅有三平方公里的陣地——上甘嶺堅守24個晝夜,打退三萬美國侵略軍反復進攻及飛機坦克狂轟濫炸的壯舉令人震撼與贊嘆。片中插曲《我的祖國》唱得優美動人,既歌頌了祖國的壯麗山河,又抒發了戰士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描寫的八路軍電臺政委李俠在上海與女工何蘭芬以夫妻名義作掩護,戰斗在敵人“心臟”里,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渡江戰斗勝利的英雄事跡既催人淚下又充滿傳奇色彩。《青春之歌》則刻畫了以林道靜為代表的一群青年知識分子在抗日救亡學生運動中不斷成長井走上革命道路的生動歷程。這些紅色革命題材電影充分地表現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外來侵略、浴血奮戰、爭取和平自由、努力建設美好家園的艱難歷程。而大學生重溫這些具有愛國主義的內涵紅色革命題材影視劇,無疑可以把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和革命傳統的內涵和生命價值內涵轉移到大學生的精神靈魂中,建立情感依托、精神支柱和對生命及美的信念。這不僅可以使大學生受眾了解新中國成立到發展的艱辛的歷史過程和改革開放的來之不易,還可以通過革命者的生動形象和愛國激情以及崇高愿景的追求進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三、結語
梁啟超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大學生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負有重要的歷史使命,大學生既是影響社會發展的一支潛在力量,也是建設和諧社會一支重要的現實力量,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一方面,影視作為大眾傳媒已經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影視對大學生影響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題的好壞,紅色革命題材影視必然承擔起引導大學生精神生活和真善美人格建構的歷史使命,它是形象生動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可以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對革命傳統教育的接受,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要真正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事業的接班人,成為和諧社會合格的建設者,就必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引導下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和思想道德修養,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筑大學生精神世界,從而將大學生培養成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的“和諧”人,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堅實的基石和思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