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莉莉++肖巍
摘要:文學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是關鍵因素。喜歡閱讀文學作品,尤其優秀的文學作品,提高大學生閱讀能力,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對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起到關鍵作用。現在大學生不是很喜歡閱讀,尤其三表本科和專科大學生,學習習慣很不好,對學習不是很感興趣。如何有效提高學生文學閱讀能力,是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文學閱讀;大學生;人文素養
黨的十八大明確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為高等教育發展明確了方向,即要求高校要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有用人才。2013年,國務院將“全民閱讀”列入立法計劃。在此背景下,一些有識之士呼吁應在大學生中推廣文學閱讀,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引起社會熱議。
一、大學生閱讀現狀
一個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寄托著我們民族未來希望、作為今后國家建設中堅力量的中國當代大學生,他們課余的閱讀狀況如何呢?
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編輯出版系梁春芳教授以及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編輯出版系余皓明教授曾先后做過大學生閱讀狀況的調查,調查的范圍涉及杭州和廣州的數十所高校的學生.因為參與調查學校和學生樣本量較大,分布較廣,所以調查結果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閱讀狀況.調查顯示:大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于上網,上網時間超過了讀書的時間;超過六成的大學生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興趣愛好;他們喜歡閱讀文學名著,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又困惑于不知道讀什么書和不知道怎么去讀書。
根據調查可以發現,閱讀量太少的狀況在當今大學生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是現在無所不在的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沖擊,網絡閱讀的便捷性、豐富多彩的圖像和易于理解的文字更容易吸引大學生,需要深刻思考的經典文本閱讀卻越來越被忽略,而恰恰是這些優秀文本著作的深入閱讀才能使人們領略和思考更深層次的意義和美感,形成精神領域的升華,從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據有關數據顯示,美國大學生平均每周的閱讀量可以達到 500-800頁各類書籍,央視《世界著名大學》制片人謝娟曾帶攝制組到哈佛大學采訪,一位接受采訪的原北大女生說,我在這里一個星期的閱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閱讀量,如此懸殊的數字真該令我們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反思。
二、閱讀對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意義
人文是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和價值世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價值理性,塑造有理想和人格健全的人。“科學”提供工具理性,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為人類生活服務。當今世界科學和技術飛速發展,創造了巨大社會財富,給人類發展帶來優越的物質生活,但也產生了負面影響:人們沉迷于物質享受,忽視了對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潛能的全面發展。現代社會,人們功利主義橫行,價值取向偏軌,道德修養滑坡,環境問題突出,這些情況不容忽視,而在教育領域,功利色彩也日益濃厚,教學過分偏重職業素質教育,忽視人文素質的教育。因而,提倡大學生閱讀文學經典,發揮文學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幫助大學生提升人文素質在當今社會非常必要。
(一)閱讀可以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可以使我們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增加我們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說:“一顆沒有精神家園的心靈,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也不可能對他人有真正的情感關切,對社會有真正的責任心。”古今中外,創造豐富物質文明和燦爛文化的國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讀書的優良傳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許多關于讀書的格言和典故,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正是這些格言故事鼓舞著讀書人把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一代代傳承下來.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涌現出了無數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等,也與其酷愛讀書的傳統有關,據有關統計,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館的數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 4500 人就擁有一所圖書館. 德國一戶普通家庭每月用于購書的支出達到 50 歐元以上,占業余愛好總支出的10%左右。德國有句諺語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就等于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二)閱讀可以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知識
國家的綜合實力是由硬實力和軟實力兩部分組成,個人的綜合素質也是由這兩種實力組成:硬實力是他的專業知識,軟實力是他的人文素養,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盡可能多地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豐富個人的人文知識,從而提升個體的人文素養.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通過直接經驗去學習,但是通過讀書學習別人的智慧和經驗則是無限的.讀古人之書好比與先賢對話,讀今人之書好比與智者交談.閱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們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可以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讀書給了我們觀察世界的高度,讓我們視野開闊;讀書給了我們認識社會的深度,讓我們思想深刻;讀書給了我們改造世界的武器,讓我們人生豐富.一個人由于讀了一本書,可能改變思想觀念從而前途命運也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一些影響深遠的名著往往成為改變社會甚至影響歷史進程的思想先導“腹有詩書氣自華”,唯有讀書可以讓我們終身學習人類燦爛的文明,科學的前沿,增進智慧,提升境界。
(三)學習經典人物的品質,提升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學經典滲透了儒家思想內容。儒家教育觀念的核心是道德人格的培養,教育目的是培養君子。《孟子》提出獨立人格的標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我們讀《三國演義》,感受到了關羽的義,諸葛亮的忠,劉備的仁,他們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道德的價值觀;讀《水滸傳》,我們感受到的是梁山泊好漢除暴安良,為社會伸張正義的群體形象;“三言”“兩拍”可算作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教科書,從中我們可以有分辨地學習中國傳統道德的可取之處,完善我們的道德修養。修養最后一定要達到某種境界。我們讀陶淵明的詩歌,可以學習他不為權貴折腰,回歸自然生活,追求自由精神的人生境界;我們讀王維、孟浩然的詩歌,會感受到山水田園的生活樂趣,甚至感受到王維詩中濃濃的禪意,給我們生命更多的啟示。
三、大學生閱讀的有效途徑
(一)開設通識教育
開設通識課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它要求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應該是廣泛而平衡的,不僅要深入學習本專業的基礎知識,閱讀本專業的經典著作,還要廣泛閱讀相關專業乃至人類歷史上各類優秀文明成果都要去閱讀和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課程安排,調整大學教育中的課程設置,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通識課程,畢竟一些優秀典籍內容深刻、博大精深,僅靠學生個人的閱讀也許難解深意,如果能有專門的課程去引導學生閱讀和理解,從而把學生引入閱讀經典的桃源圣地,那么我們希望通過閱讀提升人文素養的目的就會逐步實現。比如,加強文科學生學習和閱讀自然科學著作的課程,使文科生認識到科學的深邃和嚴謹,領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奧秘,從而增強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重;加強理科學生文學、歷史、哲學課程的設置.用文學經典來培養大學生的審美和文學修養,用歷史知識使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有更深遠的洞察;用哲學思想培養大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哲學、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這三維合在一起構成了人類的精神家園,這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點所在。
(二)開展閱讀主題活動
時事熱點是人們一段時期關注的對象,可以以此為契機開展閱讀主題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和深度,弘揚校園的書香氛圍,在書香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比如“4、25世界讀書日”,設置“一本好書,一生財富”的主旨演講,讓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書,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并推薦給大家,由此掀起多讀書、讀好書的讀書熱潮.每年 10 月份世界科技領域的最高獎項諾貝爾獎公布期間,開展“領略大師風采、攀登科學高峰”的諾貝爾獎相關圖書閱讀活動,比如獲得諾獎的科學家的人物傳記《諾貝爾獎獲得者傳略》、《居里夫人傳》,文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獲獎作品集》,經濟學領域的《24 位諾貝爾獎大師解讀經濟學與人生》等,既跟蹤了科學技術發展的不同時期的成就,也領略了諾獎大師的風采,他們的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勇攀高峰的開拓精神都是對學生最好的感染和熏陶.2013 年 12 月,我國發射了嫦娥三號,開始了中國的探月旅程,以此為主題,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書籍《神秘的宇宙》、《萬物簡史》等,以知識競賽、經典圖書推薦、相關紀錄片欣賞等形式開展活動,激發學對宇宙奧秘的探求,引發學生對我國航空航天事業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對科學的敬重.
總之,高校擔負著“育人”職責,應該重視文學經典的宣傳與推廣平臺,培養大學生高雅的閱讀趣味,讓大學生在高雅、深刻、美好而純凈的文學經典閱讀氛圍中健康成長。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讀書可以給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讓人溫暖.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就可以一生與書為伴,在孤單的時候得到慰藉,在失敗的時候給予前行的動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是人們前進的階梯,在事業的發展中給人以指引和導航.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營造書香校園,使大學生在讀書中提升修養,砥礪品德,成長為既有精深專業知識,又有高尚人文素養的優秀人。
參考文獻:
[1]劉麗靜,戴行德.面向高校留學生群體的閱讀服務探索——基于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留學生閱讀行為的調查分析[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3(04).
[2]蔣承勇,云慧霞.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J].中國大學教學,2013(02).
[3]沈文欽.紐曼博雅教育學說的歷史淵源[J]. 高等教育研究,2009(06).
[4]梁春芳.大學生讀什么書——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學生閱讀狀況調查[J].中國出版,2009(04).
[5]劉淑紅,朱海霞.閱讀文化經典:培養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