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丹丹 成 云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為推動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啟動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高職院校評估具有較為顯著的經濟性,但也存在一些不經濟的現象。本文基于此展開了對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經濟性的思考,并提出了提高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經濟性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經濟性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一個充滿活力的、基本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等職業教育新體系已初步形成。為保證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促進高職院校形成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機制,切實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精神,促進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教育行政部門完善對高職院校的宏觀管理,逐步形成以學校為核心、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社會參與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促進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持續、健康、穩定發展,教育部經歷了自2004年開始近五年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探索后,于2008年4月研究制定了《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根據2004年11月安徽等17個省(市)上報的本省高職院校評估安排,截止到2007年底,17個省(市)將完成近80%的高職院校評估工作,2008年底將全面完成第一輪的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縱觀全國的高職院校評估工作開展情況,總的來說,評估工作成效顯著,尤其是《方案》中制定的新評估指標體系,使得高職院校的評估工作的經濟性更加明顯。本文擬通過在對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經濟性分析的基礎上,探究評估工作中存在的不經濟性的現象及其出現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經濟性的合理化建議。
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經濟性的表現
教育投資加大,投資主體多元化教育評估促使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以及高等職業院校加大了教育投入,尤其是在新指標體系下,高職教育的投資主體更趨于多元化,為高職院校的軟、硬件建設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2006年11月,《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出臺,標志著“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正式啟動,按照地方為主、中央引導、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原則,重點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設,意在通過示范院校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引領全國1100多所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帶動整體質量的全面提高。現已分兩批建立了7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但是近幾年大學擴招后,地方主管部門的教育投入、學校的硬件建設與教學管理都滯后了一些,教育評估起到了刺激他們改變的作用,如據《聯合日報》報道,青島投資1.2億建設職教實訓基地。
人才培養及教育資源的使用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和集中性
從教育投入的運用來看。新評估指標體系的運行,避免了教育資源的分散利用。這一點可從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中的指標可以看出來。如學生結構、教育經費的投入與支出以及實踐教學條件等。
經濟性顯著從評估促動下的高等職業教育產出來看,體現在:(1)從為全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角度來看。在新指標體系標準下,高職院校將進一步重視從全方位、全過程加大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控制。有51%以上的指標都是直接用來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切實保證了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的提升,也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的輸出提供了保障。(2)從工學結合的角度來看。在評估工作的促動下,高職院校與企業聯系變得更加密切,雙方合作的范圍不斷拓寬,合作的層次不斷加深,由最初簡單的由學生到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到企業在高職院校設立員工培訓基地,再到現在較為流行的高職院校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實施針對某一企業的“訂單式”培養,以及更細致和更深層次的合作(如企業參與高職院校課程設置建設,高職院校選送教師到企業一線實習,企業高級技能人才到高職院校兼教,校企合作研發等),提高了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質量及適應性,提高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同時,也使企業有效地降低了人力資源培訓成本及運營成本,提升了企業與高職院校人力資源的價值,使企業與高職院校向真正的“雙贏”發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校企合作研發使得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周期縮短,無論對于企業、高職院校,還是社會,都意味著可觀的經濟效益。
負擔減輕,效率提高從評估工作本身來看。在新的評估方案中,大部分評估所需資料改為由高職院校自行填寫,然后上報,更為清晰、明確地反映出高職院校的建設及發展情況;專家入校時間縮短,且只重點考察其中的幾個項目,專家及高職院校的負擔都減輕許多;加之評估所要查閱資料的時間縮短,使得在以往個別高職院校評估中出現的為補充資料(或造假資料)而造成的勞民傷財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資源的節約。
高職院校評估工作不經濟性的表現
盡管評估的經濟性是值得肯定的,是主流,但同時我們也應從眾多的爭議中清醒地看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中存在的不經濟性的一面。具體表現在:
地方政府投資積極性不高,評估走形式,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教育部啟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的初衷是:通過評估促使國家、地方及高職院校三方(尤其是地方政府)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進而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但事實上,由于教育本身投入回收期長的特點,決定了個別地方政府出現了投資高等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或投入后沒有很好地監管教育資源使用情況;加之地方主管部門又是本地區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的組織者,難免會出現評估走形式、監督失利、勞民傷財等情況。另外,即使在新評估指標體系下,評估工作仍然是圍繞高職院校自身建設情況進行,不注意通過評估促成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如缺乏對區域內高職院校間專業設置等方面的調節或調節滯后,出現了熱門專業一哄而上的現象,導致了部分專業人才結構性過剩。高職院校間毫無特色的簡單重復建設也直接帶來了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部分高等職業院校搞突擊建設,教育資源產出不理想部分高等職業院校不能很好地領會評估的建設意義,更多的是為了達到評估指標要求而搞突擊建設,如出現了短期內引入大量教師,無視使用能力及利用率購置或租賃大型教學儀器設備等情況。這些情況在某種程度上確實體現了“以評促改,以評促建”的方針,但從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的穩定性,教育資源的投入產出效益等來看,有其不經濟性的一面。尤其是對于教育經費自籌的民辦高職院校而言,承受了較大的教育投入負擔,但教育資源產出并不理想。
校企合作難以雙贏從工學結合的角度看,各地區高職院校在評估的促動下更加努力地探索各種工學結合的新模式,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套能夠使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充分、“多贏”效果顯著的模式出臺。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不充分、不夠深入,部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質量不穩定及畢業生初次就業后的流失,直接給高職院校及企業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給校企合作蒙上了陰影。
提高高職院校評估工作經濟性的策略思考
高職院校的建設與我國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高職院校的發展要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我們應以高職院校評估為契機,通過追求評估工作由方案內容、評估過程到評估結果全面經濟性的提高,切實促成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產出的最大化。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國家教育部方面的努力繼續不斷完善評估方案,通過評估鞭策高職院校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繼續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促動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并考慮獎勵高職教育發展較好的地方政府,激勵地方政府加大高職教育投資的積極性。同時,繼續做好百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設,充分發揮其擴散效應。另外,可以考慮依據各年評估結果,建設一個反映全國范圍內各行業人才供需情況的、大型的、不斷更新的數據信息平臺,指導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真正做到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適應性。
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努力做好為區域內高職院校發展服務的工作,應秉持“大評估”理念,即注意對整個區域內高職院校發展情況進行全局性衡量與評估,并以此為契機,逐步推動區域內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追求教育資源使用的規模效益。同時,在教育資源的共享方面,地方教育部門應充分發揮其在高職院校間的協調作用,實現區域內高職院校間的資源共享。對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有極大好處、但耗資巨大、各高職院校無力獨自完成的教學設備購置或大型實驗室建設工作,可以考慮采取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協調,相關高職院校共同籌資,地方政府給予補貼的方式進行建設。
高職院校的努力高職院校應認真貫徹“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正視評估,以評估為契機,加快自身建設。高職院校應具有服務區域經濟、同時服務全國、全行業的視野,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輸送高質量的高級技能應用型人才。一方面,對外要注意與其他高職院校及企業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加強自身建設;另一方面,在節約教育資源的同時,注意加強自身教育資源的開發及利用,如在選送專業課教師到企業一線鍛煉的同時試行學校內部專業課教師的“理論+實踐”的交互培養。這樣,既可以使學校內部的教育資源、人力資源得以更加充分的利用,又具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本欄責任編輯:宋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