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芳
摘要: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形勢下,高校集聚地區如何憑借其豐厚的智力資源優勢,突破體制機制的樊籬,科學、合理、高效地整合和運用區域內資源,推動區域資源的共享和重組,凸顯大學的科教資源對區域的帶動和輻射,探索新型發展模式,成為區域乃至國家發展的重大課題。上海市楊浦區實踐的“三區聯動”,作為一種正在探索中的新型城區發展模式,為探討高校集聚地區的發展以及創新型城區的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和重要啟示。
關鍵詞:“三區聯動”;高校集聚地區;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6-0238-02
上海市楊浦區實踐的“三區聯動”,作為一種正在探索中的新型城區發展模式,既是中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具體體現,亦不失為建設創新型城區的重要路徑之一。
一、“三區聯動”:內涵與理論基礎
(一)“三區聯動”發展模式的內涵及提出
所謂“三區聯動”,是指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在“三區聯動”的格局中,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分別承擔不同的功能:大學校區主要進行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是區域創新發展的原動力;科技園區主要承擔科技孵化、技術創新的職能,是產學研結合以及大學師生、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重要場所,是區域創新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公共社區主要是為大學校區和科技園區提供公共服務,創造一個適宜居住、交流、休閑的生態、社會環境。“三區聯動”就是把大學校區的人才培育與知識創新,科技園區的科技孵化與技術創新,公共社區的公共服務與社區環境建設系統有機地統一起來,構造以知識為橋梁,價值創造為紐帶,資源集聚共享為特征,校區、園區和社區緊密結合、共同發展的區域創新系統下的城區發展新模式。
“三區聯動”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上海市楊浦知識創新區的建設和形成。楊浦區位于上海中心城區東北部,區域內聚集了復旦、同濟、財經、水產等14所全日制高校,有22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6個國家重點學科、150余家科研機構以及49名兩院院士、5 000多名教授、副教授,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知識人才密集的高校集聚區。
2003年,楊浦區委、區政府為貫徹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決策,圍繞“知識楊浦”的發展定位,充分依托區內科教資源豐富的獨特區位優勢,提出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核心理念,從此開始了以知識創新為區域特色,大學與城區、科技與教育、科技與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創新型城區建設之路。
(二)“三區聯動”發展模式的理論基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及其運用
區域創新系統理論主要研究區域創新環境以及參與技術創新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政府機構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該理論不僅說明了技術創新在影響區域發展及區域競爭力方面的決定性作用,拓展了創新研究的理論視野,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上為各個地區制定創新政策提供了依據,為探索科技創新與區域發展兩者之間聯系的內在機制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研究思路。“三區聯動”這一發展模式就是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三區聯動”中涉及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政府均在區域創新系統對應的主體范圍內,彼此之間的互動過程和發展特點也基本符合區域創新系統的構建和運作框架。
二、“三區聯動”發展模式在楊浦的實踐
1.政府大力支持,在政策上予以鼓勵
楊浦區政府大力支持區域內大學發展,在重大工程、科技園區、環境整治、校區拓展、氛圍營造等方面主動為高校服務,積極支持高校就近就地拓展,共增加教育、科技用地3 150畝,動遷居民1 300多戶[1]。從2005年開始,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同濟大學相繼迎來了百年校慶,楊浦區政府舉全區之力,支持高校辦好百年校慶。在科技園區的建設上,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楊浦區提出“三個舍得”:一是舍得把最好的土地騰出來作科技園區;二是舍得把普通商業項目、甚至是已經上馬的項目停下來,讓給科技園區;三是舍得出資,與高校一起建設科技園區。先后建成了復旦、同濟等4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軟件園及電力、水產等多個專業化大學科技園,建成了上海最大的科技創業孵化基地。為鼓勵創新創業,楊浦區積極組織開展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計劃,制定和落實鼓勵科技創業、風險投資、政府購買中介服務等政策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為區域內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提供擔保和貸款,為大學師生提供工商注冊、稅收征管等全方位的服務,指導大學師生、科研人員和中小企業開展相關的創新創業活動,還對部分科技及新興產業實行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政府在政策、資金、土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僅有效推動了大學和科技園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促進形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三區聯動”發展格局。
2.創新體制機制,促進“三區聯動”
在推進“三區聯動”的過程中,楊浦區敢于打破傳統體制的束縛,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區校領導定期會商和工作對接機制。邀請區域內高校黨委書記列席區委全會,開展黨委中心組聯組學習活動,區校主要領導每年舉行一至兩次會商,適時總結區、校合作情況,研究決定重點合作的目標和任務;建立區校干部掛職交流工作機制。幾年來先后有近200名中青年干部相互掛職交流,開創了區校干部培養“共享、共育、共用、共贏”的新局面;建立區委領導與大學和科研機構兩院院士的經常性溝通咨詢機制。通過與院士結對聯系、聘請部分院士擔任區決策咨詢專家、科技創新顧問等方式,充分發揮高層次專業人才的智囊作用;建立與高校聯手推動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的合作機制。利用高校的管理、品牌、師資等優質資源,以建立附中的形式,加強基礎教育,先后與復旦、同濟、外國語大學、音樂學院等合作共建九所中小學,共同打造優質教育集聚區。同時,支持、鼓勵大學師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建成了留學生創業園和大學生創業園[2]。體制機制的創新,不僅有效促進了創新系統各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而且加速了創新系統的培育和發展。
3.充分發揮大學、科研院所的創新優勢,共同推進“產學研”聯盟建設
楊浦區利用區域內智力資源集聚優勢,充分激發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積極支持大學、科研院所的科技研發與企業技術創新有效結合起來,鼓勵彼此之間進行物質、信息和資源的交換,在互動過程中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相互促進。通過大學與科技園區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快形成產學研共同推進科研成果就地轉化與發展的體制機制。同時,與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簽署推進自主創新框架協議,搭建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大學、企業聯合創新,從而更好地推動“產學研”的一體化建設。
4.以大學和科研院所為支撐,著力發展科技園區
大學科技園既是區域創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育新興產業、推動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這幾年,楊浦區緊緊依托大學和科研院所,大力拓展科技園區建設,努力使大學科技園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技術創新的主要源泉之一,成為大學為社會服務和產學研結合的重要平臺,成為上海市科教興市的重要基地。目前,復旦大學科技園已聚集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并逐步形成與學校特色學科、優勢學科緊密相連的企業集群。科技園區內現有400家左右的科技企業,吸引資金20多億元,累計上繳稅收超過億元,各類從業人員超過萬人[3]。
三、“三區聯動”發展模式的啟示
1.充分發揮區域創新系統中政府的主導作用
在楊浦區“三區聯動”實踐的全過程中,政府始終積極推動和參與創新聯動網絡的構建。通過拓展科技園區、共辦大學百年校慶、制定優惠政策、創新聯動機制、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搭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新基礎設施以及構筑創新創業交流互動平臺,政府不僅成為“三區聯動”發展模式的倡導者、宣傳者,而且成為重要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比如為支持高校辦好百年校慶,楊浦區主動為高校服務,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進行全方位支持;為發展科技園區,提出“三個舍得”等。
2.突出強調區域創新系統中三方的共同主體作用
楊浦區實踐的“三區聯動”模式,把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公共社區視為區域創新系統構建過程中的三個同等重要的創新主體,強調彼此之間的利益共享、相互依存,強調通過互相融合、聯動發展的方式,共同推進區域創新系統的整體提升和有效運行。誠然,楊浦區“三區聯動”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初期階段,更多地體現出是以一種制度安排的形式推進聯動,社區政府表現的積極性和發揮的作用相對而言更為突出,但隨著“三區聯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三區聯動”的實踐進一步深入,校區、園區和社區三方將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利益相關的平等主體,共同推進區域的創新和發展,真正實現大學與城市在推動科技與產業跨越式發展中發揮最大化的綜合效用。
3.著力凸顯區域創新系統中中小企業的集群發展特征
在創新系統的構建過程中,楊浦區著力凸顯中小企業的集群發展特征。在以復旦為中心的科技園區,一批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及應用軟件等產業正在逐步集聚;而在同濟科技園區,大量建筑設計公司和創新創意設計公司不斷集聚,同濟大學已與楊浦區簽訂合作協議,共同推進“環同濟知識經濟圈”建設,打造一個以創意、創新、創業為特征的產業集聚區,擬建創意設計、國際工程咨詢、環保科技三大產業集群。隨著中小企業空間集聚的加強,區域內各個企業、各個集群之間的差別會越來越大,而它們之間的合作會越來越廣泛,企業與政府、高校和科技園區之間的協作也將越來越密切,形成越來越復雜的協作關系網絡。這種協作既加速了信息、知識的傳播,加速了三區之間的聯動,也加速了區域創新的進程,有利于推動形成知識經濟良性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
參考文獻:
[1]陳安杰.三區融合,聯動發展——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探索路徑[N].學習時報,2007-02.
[2]陳安杰.三區聯動,自主創新——譜寫楊浦持續發展新篇章[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5).
[3]復旦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實踐“三區聯動”理念,推進科技園區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5).
[責任編輯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