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平
任何一門學科,教師教什么,怎么教,都與他對學科價值的選擇和對學科的整體關系把握密切相關。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結構鏈,它們互相聯系又各有內在的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受以篇呈現的語文教材因素和傳統思維方式的影響,語文教學往往缺少系統性和針對性;語文作為教學科目特性的認識偏差,讓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習才能最好地掌握獨特的語文學科的思維方法和語言。更是缺少討論。長期以來,語文學科的整體、系統功能在教學過程中的獨特地位和育人價值被削弱。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促使學生掌握包括知識的、方法的和過程的多重意史的結構,是最有效地達到學生學會學習的途徑。對學生用綜合的眼光去發現和認識解決問題具有基礎性作用。正是基于這一學生成長的現實需要,直接催生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結構化嘗試和突破——課型研究。
“課型”研究首先促進了語文學科的發展,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相對數學學科而言,語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因此,語文教學的隨意性較大。語文以及語文教學規律的認識和運用沒有被大家所重視。一篇課文或一堂課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師的目標不明確;桌一類課文,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都是一個教法,沒有體現出這一類課文的系列和學生能力發展的階段特點;無論什么體裁的課文,無論什么主題,往往無視課文的特點,采用模式化的教法。其實,語文和語文教學都有各自的邏輯結構。弄清楚其邏輯關系后。就能幫助我們掌握其規律。
“課型”研究其實就是一種探索規律的研究。我們研究語文課型,首先要給課分類,比如按一定的標準給課文分類就是在進行關系架構。類課文確定了。我們研究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特征,比如其文體特征等。語文的文本解讀有規律可循。把握了類課文的共同特征后,我們又研究這一類課文的共同的教學特點,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語文的教學設計和過程也有規律可循。某一類課文,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又有其不同的學習特點,要承上啟下,也要注意前延后續。課文按照邏輯關系去研究,便成為一個系列,系列研究是更大范圍內的一種關系研究,就是一種整體的研究。掌握了語文及其語文教學的規律。就可以克服語文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課型”研究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課型研究改變了教師的思維方式。教師以往的教學研究,往往研究一篇課文或者一堂課的教學,思維的方式是點狀的,而課型研究則引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規律,思維方式是整體的。以往的教學研究,教師往往忽視教學情境的變化,忽視學生的成長變化。教學變成簡單模仿、機械重復的勞動,思維方式是靜態的,而課型研究則引導教師關注教學情境的變化。關注學生的成長變化,思維方式就是動態的。以往的教學研究,眼睛往往只關注一個點,忽視了“左顧右盼”,忽視了“上下貫通”,忽視了“前延后續”,思維方式是割裂的,而課型研究則引導教師關注邏輯關系,關注結構,關注比較,思維方式是滲透式的。以合理的思維方式從事語文教學和研究,有效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葉瀾教授主持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主張“在成事中成人”,“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課型研究是對語文教學結構化的嘗試和突破,讓研究在實踐變革中實現了價值的整體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