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秋月
一、“讀寫結合類課型”的價值追求
語文教材是教學中的“例子”,是一種范式。我們進行“讀寫結合類課型”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引導學生學好教材這個“寫作范式”,以確實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學生在閱讀課文這個“例子”的同時,可以形象懂得某一類作文該寫些什么,該怎么寫。小學生具有較強的表達欲望,學習了課文中的語段,讓他們模仿課文例子,用自己掌握、積累的語言文字將自己熟悉的事物進行描述,正是滿足了兒童心理需要。課堂內外結合起來。通過課外的有效積累,課內的范式學習,“積累”與“傾吐”聯系起來,使之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從而迅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讀寫結合類課型”的教學內容
一二年級:以字詞為重點,從詞人手,讀說結合。側重練好一句完整的句子,為之后的讀寫結合訓練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年級:從段著眼,從句人手,側重總分、承接、并列、概括——具體四種句群的辨識和仿寫,會熟練運用比喻修辭手法。
四年級:寫人、記事、狀物、寫景等類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以句段為訓練重點,能按一定的關系聯句構段,逐步向篇過渡,會熟練運用擬人修辭手法。
五年級:游記、說明文等類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從篇著眼,從段人手,注意段與段之間的結構安排,進行布局謀篇,會運用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六年級:散文、詩歌、小小說等類課文的讀寫結合訓練。側重綜合提高,會熟練運用排比、夸張等修辭手法。
三、“讀寫結合類課型”的教學過程結構
(一)有效積累,定向交流
1.培養學生搜集整理學習資源的能力。
2.引導學生積極積累。要帶領學生進行主題式、情境式、輻射式、探究式等有效積累,通過積累過程的多次反復循環。使閱讀積累的內涵不斷得到升華。
(二)學習課文,梳理方法
1.運用批注札記,加深閱讀感悟。
進入中年級,在課前預習的時候,要求學生用不同的符號或文字在文本上圈點批注,簡練地寫上自己理解的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這也是讀寫結合的重要內容。在課堂上,凡是重要的閱讀感悟,具有寫作方法指導意義的關鍵詞,教師要隨時提醒學生通過圈點批注等方式加以鞏固和強化,這也是實現讀寫結合的一個重要的形式。
2.研究語言范式,指導運用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研究課文的語言范式,清楚編在年段或單元中要凸現的語言范式是什么,讓學生形象具體地體會到這種寫法的好處。教師要恰當地指導學生如何運用這些方法。
(三)進入情境,運用形式
1.找準“練點”。對課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結構等,引導學生遷移運用。
2.選擇“時機”。進行高效的讀寫結合,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在閱讀教學中,將學生解讀文本的興趣點、文本意韻的側重點、語言范式的練習點盡可能地重疊在一起,讀寫結合就可能是最優化的。
(四)課外拓展。深化結構
1.把握文章的中心,在生活中選材,進行合理運用。
2.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運用學習這類課文的方法結構去自主學習課外的相關類型的文章,進行仿寫或創造性的習作。
四、“讀寫結合類課型”的教學建議
1.為了更好地凸現這種課型的效果,課前有效積累的內容與本課的讀寫結合點要匹配。
2.根據年段目標,可以把相關的課文進行重組,設計組織序列化的教學內容。
3.教師分析時,不要為了讀寫結合。生硬地講授文體知識、寫作技巧之類的骨架子,要盡量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兼顧。
4.不能因為課文怎么寫,就指導學生怎么寫,寫的內容因為受形式的限制而脫離學生的生活,造成虛假文風,形成追求形式,言之無物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