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康
徐斌老師為我們呈現的這節研究課“解決問題的策略:轉化”,不但使學生能合理運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用轉化策略,感受了轉化策略的價值。徐老師精選學習素材,強調轉化過程,注重深度體驗,滲透數學思想,使課堂學習充滿數學魅力,讓轉化的策略深入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1.以教材體系為本,盤活了學習資源。
教材例題中呈現了兩個典型的數學問題:(1)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2)回顧一下我們曾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從編排意圖來看,例題教學并不在于讓學生掌握多少實際問題的具體解法,而是側重讓學生感受到解決問題過程中轉化策略的應用。徐老師也正是基于此點考慮,對教材進行了精加工,盤活了學習資源。
首先,將冰冷的文字轉化為活躍的探究。教師分步采用圖文呈現例題,即“考考你的眼力”。在輕松自然的情境里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調動起課堂的學習氣氛。學生在這種典型的轉化體驗中(把不規則的平面圖形轉化為規則的平面圖形),很容易感受到轉化的作用所在。
其次,當學生在直觀操作過程中解決了問題后,徐老師又把活躍的探究轉化為冷靜的思考:“想一想,我們曾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回顧在一些面積、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是怎樣進行轉化的。從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探究轉化策略的熱情已被完全點燃,學生深刻地意識到轉化并不神秘,轉化就在身邊。在學生對轉化的策略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后,徐老師又安排了一系列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合理地去解決,一方面鞏固了對轉化策略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了轉化策略的價值。
2.以學生發展為本,遵循了學習規律。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建知識、共同發展、情智相融的過程。對于轉化這一策略,我想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想一想:什么是轉化策略?我們是否有過轉化這樣的生活經歷和解題經驗?為什么要轉化?轉化的真正價值在哪里?我們怎樣合理進行轉化?這些問題不僅是對策略的合理追問,更是學習策略的必要認知過程。
從學習內容的呈現上,徐老師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從易到難,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流程層次分明。結構性很強。徐老師教學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喚醒學生已有經驗,引入轉化策略;組織合作交流,探究轉化策略;在解決問題中靈活運用,提升轉化策略。在這些教學過程中,徐老師都以學生學習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本,循循善誘,及時引導,遵循了學生的學習規律,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3.以情感體驗為本,培養了反思精神。
讓學生經歷轉化、應用轉化。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條明的線索,也是課堂學習的主線。而伴隨這一條主線的,還有一條涌動著思維含量、生發著學習策略的情感之線,即對轉化策略價值的體驗之情。具體體現為:(1)直觀操作,在強烈對比中引出轉化策略(初步感受轉化作用);(2)回顧整理,在復習舊知中感受轉化策略(不斷感受轉化作用);(3)實踐應用,在解決問題中體驗轉化策略(真實感受轉化作用);(4)拓展提升,在總結反思中提升轉化策略(強烈感受轉化作用)。
尤其在第二個教學環節中。徐老師3次組織學生對轉化策略的價值進行了反思。在學生整理回顧面積和體積公式推導后,提問:“剛才應用轉化策略推導這些公式時,你們發現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通過這樣的追問與引領,學生充分感受到轉化策略的魅力,同時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也得到了積極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