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心
[摘要]以電影《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樂運用為例,結合接受美學中作品與讀者的關系和其他主要美學原理,從古典音樂由于電影語境的需要介入電影藝術的可能性和后現代電影風格化的幾個主要特點來對古典音樂運用的及其影響這幾個方面進行論述,探討了電影藝術新語境——后現代主義電影主題下對古典音樂的內涵的新的詮釋的過程,并大膽地設想了今后古典音樂在電影藝術領域方向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語境;古典音樂;后現代主義電影;接受美學;審美活動;聲畫關系
是什么使古典音樂在現代電影中的詮釋成為可能呢?用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現代的藝術品中受眾價值已經成為藝術品本身價值的一部分,在人類精神花園百花齊放、網絡的資源大量復制、大眾文化以傳播和復制為手段的影響下,古典音樂在電影美學發展下是怎樣經歷能指的狂歡,同時古典音樂的復制又怎樣能表現電影藝術中的個性化色彩的,將是本文的出發點和探討的核心內容。
一、可能性下的期待視野——古典音樂
運用于電影的美學基礎
“接受美學的核心在于,注重研究讀者在作品接受過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因素和規律,……”“所有重要的因素之首當其沖者就是語境”,二者在意義上都依賴于一種生態關系——藝術話語依賴于詞句本文的上下文關系,生活話語依賴于語境中的非詞句因素。對語境的過分關注并不意味著對接受者的忽視,因為接受者的期待視野也是由相應的語境決定的。我們與世界交流在作品上下文關聯下,無限的交流背景成為古典音樂最先運用到電影里的可能性的契機,電影藝術在當時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需要借助已經發展趨向成熟的古典音樂為他其敲開受眾的大門,從盧米埃爾兄弟誠惶誠恐地把他們的“流動的畫面”展現于世人面前的時候,為了使之能更容易地被觀眾理解,還請了鋼琴家在現場演奏,為“沉默的電影”渲染了氣氛,也讓電影與音樂首度“發生關系”。其實,初期對電影音樂較早具有貢獻的人是古典音樂家,因為從有聲電影問世到20世紀30年代中,電影音樂都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創作,因此電影音樂具有濃濃的“古典味”。
此后古典音樂一直跟電影藝術脫不了干系,在大大小小的影片中——商業片也好藝術片也好——頻頻出現,甚至在幾位電影配樂大師領銜下的電影音樂制作工業如日中天環境下,導演們仍對古典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偏愛,而且顯而易見的是,現代電影大量運用古典音樂其中不乏經典的例子,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在電影中的頻率就很高。
二、后現代電影的精神內核——新語境下的古典音樂
現代的電子化科技生產力推動下的后現代電影藝術從物質形式上必然朝兩極發展——超異想和超寫實,因為人類已經有足夠的科技手段去將內心的精神世界實體化,電影早期不能做的特效和特技在3D電影工業日趨成熟的今天都已經不在話下,以“星球大戰”為標志的科技與藝術高度集中的濃縮品意味著電影已經越來越成為觀眾身心共同消費的“視聽圣宴”,另一方面批量生產和模擬復制的必然結果是類型電影的產生,從而也擁有一批人去抵制這種工業化流水線下生產出的華而不實的藝術消費品,形成了對個性化、風格化、私有化電影的強烈需要,順應這樣的浪潮出現了以庫布里克為代表的另類西方電影大師,于是“后現代主義電影”概念誕生了。對應尹鴻的“后現代主義文化”概念,“后現代主義電影”指對后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在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在具體的電影攝制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入電影的表現內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象語言上,這使得后現代主義電影往往能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立場,以《猜火車》和《發條橙》等電影為代表,這些電影往往有著相當寫實甚至刻意加深擴大現實生活中人的精神狀態的特點,他們是高度生活和主觀化的。
三、庫布里克電影中的古典音樂——另一段生命的喝彩
路易斯·賈內梯在《認識電影》一書中既指出“庫布里克電影中配樂之震撼,也說明了一旦把從屬與獨立藝術個體的古典樂曲,配置在另一媒體的電影上,而且是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電影上,這種撞擊既是化學上的又是物理上的,影像跟聲音的交織作用(這個“和”相信絕對大干簡單的乘法)在觀眾心理聽覺和視覺引導下起了關鍵作用,而庫布里克從來沒有跟任何一位配樂家產生長期的合作說明庫布里克對自己電影中的音樂要求全權性的主導,他基于自己的主觀意愿加上認為合適的音樂,從來不重復自己的庫布里克為古典音樂對于電影的貢獻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下面以《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樂的運用的個案為例說明古典音樂在風格化電影中的作用。
其一,《藍色多瑙河》的運用——約翰·斯特勞斯的經典樂曲在這部電影中一開始出場于骨頭到倒漂浮在浩蕩太空的飛行船的相似體轉場處,這是太空船首次在電影中登場,除卻音樂在電影字幕出現的那一次出場,藍色多瑙河播放時都是集中在太空船的旅程上。它的開場貌似點出了電影主題——太空的冒險,人類的偉大,新時代的誕生。斯特勞斯在1867年創作此樂章時,是寄望寫出一首充滿希望的作品,更以自己身邊的多瑙河命名,在影片中表現科技之偉大好像名正言順,但是看完影片發現它其實最后揭示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科學被巨大的宇宙力量吞噬,人的感情和痛苦在歷史的輪回面前又是那么渺小——在片尾字幕出現時使用這段樂曲便出現了像哭訴一般的諷刺效果。此曲更慘的效果是后來被《全職殺手》和《大逃殺》兩部電影運用到了槍戰和廣播里播報死亡人數的背景音樂,殺戮的血腥被鮮活地表現出來。
其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三回此曲配置之處都是在電影情節中有關“開始”和“新里程”的寓意,“理查德·斯特勞斯創作這段樂曲時已經考慮到了如何利用音樂展現尼采的哲學思想。音樂開始用三聲小號吹出了三個長音符(C-G-高八度C),三個音符呈上升趨勢,然后是兩個愈加響亮的尾隨音符,伴著定音鼓的敲擊,這種逐漸擴展的旋律走向與人類的進化跟沒落有著驚奇的相似之處”,而我們知道此片中越是正面鼓吹人類的偉大就越是諷刺了人類的無知無能。電影上映后甚至這半個世紀過去后,庫布里克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運用已經成為歷史性的標志,今后的媒體包括電視、廣告片、諷刺性的卡通電影都不約而同地運用這段音樂符碼,可見庫布里克為古典音樂賦予的新意義甚至可以遠大于樂曲本身,影響之深之久遠令人驚嘆。
四、私有化的古典音樂
任何藝術審美活動無疑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大眾審美的改變同時也孕育著改變著形式的各種電影作品,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生活不同的意義,給予我們藝術不同的創作方式,也給了古典音樂在電影藝術里新的生命力——這是一個陌生化、私有化的過程,也證明了經典作品能經久不衰的本質是人類思想的共通性,是古典音樂的符號性,而它的能指在各個時代都會呈現不同的面目,我們看到的古典音樂在后現代電影里的作用只是這個時代下特殊的產物而已,如果允許大膽地做一個預測,古典音樂將會像它剛剛誕生之初那樣變成完全私有化的藝術品、消費品、人類歷史沉淀下的文化產物并以其各種介質催生下的作用而長留于世。
觀眾專注與影片內容,交替給他們的耳朵聽到的無論是現實的聲音還是非現實的聲音,真實的聲音或者感性的聲音,都會引導著觀影的情緒,尤其在后現代主義電影導演的主觀意識下的古典主義音樂的藝術價值和作為符號性的外延都呈現了新的內容和面貌,這不能不引起美學工作者的關注。現代電影高度發展,早已建構了電影配樂的一套運行機制和美學體系,也提供了一套供專業電影音樂工作者的創作法則,對于存在了幾個世紀的古典音樂來說,這個新的語境下的藝術作品審美價值同樣面臨著挑戰。
“一半電影,一半音樂”——用這句話來概括古典音樂在后現代電影的運用是最合適不過了。通過本文對古典音樂運用到電影的審美取向的可能性到后現代電影是導演非主流意識下對音樂理解所進行的古為今用的原理及特點,以接受美學為切入點,探討了藝術形式之于時代進階和審美方式因時代不同而對藝術創作者與群眾接受者的語境上的銜接等問題。藝術的生產消費活動會給消費者這個終端提供各種可能性的形式,而創新意識在現在這個工業時代環境下頗顯關鍵和重要,相信電影工作者更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聽體驗、美的感受、美的欣賞與接受。